李 伟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郑州 450064)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同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继出台了“加深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的指示文件后,又提出了完善高职产业教育体系的相关要求,具体表现为产学一体,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产学一体、协同育人除了共享双方优势资源之外,同时为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提供了机会,有效解决了在人才和用人企业之间的供给侧不平衡问题。但是,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方面仍然处于发展不充分的阶段,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漏洞,亟待解决。特别是“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十分尴尬,需要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和企业共同推进改革,促成互惠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1]。
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推动其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活力、发展育人内涵等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提质培优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同时,构建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和所属区域社会经济企业联系的平台。一般来说,相关的研究人员把高等学校和区域社会经济的联合协作称之为协同育人,具体表现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以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为目的,通过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来提高对高职学生的教育质量,对培养出新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精准地解决了市场上对于实际应用型人才的缺乏,是我国高职院校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路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学生可以把学习到的抽象理论知识转化为真实可见的产品或项目,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创造了条件。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对于提质培优、人才培养、协助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价值,高职院校应当持续探讨自身发展、协同育人方面的课题,提高人才质量与数量。
教学实践活动一直是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教学过程中重要一环,为了提升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在校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各大高职学校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思路和办法,最终在协同育人、校企合作中找到了解决方法。协同育人机制解决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普遍存在的实践教学的难题,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实践检验的基地,也给高校教师的教学成果一个检验机会。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往往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使得人才的培养不能紧密结合企业的实践要求。尽管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已经解决了一些弊病,然而在具体的对接、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的效果[2]。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在具体实践中,仍然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体,未能真正做到产学一体的要求,仅仅在名头上多了校企合作的项目,没有使得学生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成为真正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还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长期任职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相反地,长期工作在一线的企业员工则缺乏大量的教学经验,在教授环节可能存在着较多问题,不能有效地将所掌握的职业技能、技巧教授给学生,存在着对接差异化问题。最重要的是,对于新兴推进的产学一体、协同育人发展机制缺乏完整、完善的管理机制。残缺的协同育人管理机制使得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动力不足。作为邀请企业合作的高职院校校方,除了考虑自身发展利益,更要考虑企业发展的经济需求,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中不合理的部分[3]。
在实践基地的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应当加强企业和学校双方资源的共享程度、深化协同育人机制,真正做到两个主体共同开发,互利共赢,改变以往以学校输出为主的局面,让企业与学校深度融合、产学一体化。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搞清楚双方的契合点和利益共同点,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各自发挥所擅长的部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可以依托产业实践园区进行优化方案、课程开发、培养师资、优化管理等;企业可以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中设置人才招揽和培训基地,招募到符合企业需要的针对性人才,同时与高职院校合作补齐企业的科研短板,为企业科研开发节约了成本。通过共建合作,实现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协同育人的长效发展机制[4]。
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能否实现转型升级、协同育人的重要人才力量。高职学院产业院校应当组建自己的具备高素质水平的“双师”队伍,为高职学生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具体组建措施,可以表现为定期组织本校的教师团队到技术经验丰富的企业实践基地学习,鼓励在职教师真正深入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同时,邀请企业的员工来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参观学习,丰富相关的理论知识,最终在实践中用科学的理论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在学习中用实践经验纠正理论错误、完善理论。
具体的实践措施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需要进行相关课程体系的调整。高职学院产业学院在有关课程的设计中要结合企业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秉持着构建“双师”队伍的学科建设理念,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规律,向着建立更适合校企双方的管理、学习机制发展。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体系和实训基地项目成果的考核评价机制体系[5]。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在实践教学的管理上要实行主体多元化的,包括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主体的参与,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在政府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与相关企业合作,企业捐赠、学校研发、合作共建,实现从上层指导到下层执行的完整管理体制机制。现在,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的管理上,应该摆脱以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为主体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新的合作管理体制,让企业也参与到质量监督和管理的体制里,激发企业的合作动力、提高企业的积极性。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除了构建出相关的管理体制,更要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找寻“新路子”,为校企合作、产学一体的管理体制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一方面管理体制机制要严密、完整;另一方面协同育人管理体制机制还不能丧失灵活性,要给体系里相关的活动人员以弹性空间,给予他们创造性发挥的机会和空间[6]。
创建实践基地,调动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合力帮助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学生真正学习到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更好地为企业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帮助。总的来说,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对于提质培优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不仅能够弥补学校外的教学实践检验,还可以用企业职业化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真正达到了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需求。同时,在企业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又可以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课程研究出科学化、合理化的解决措施,帮助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