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芬,左晓民
(广州工商学院,广州 51085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应专属于中国共产党人,也应泛扩至全体人民,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广泛认同。学习党史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认同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2]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党史教育同向同行,以党史教育促推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认同是可行、可靠的。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在实践中产生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奉和矢志追求。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历史依据和实践基础的统一,既是科学学说,又是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包含四个基本部分: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由而全面的人生追求。这四个基本部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体系。[3]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理应成为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信仰。
认同(Identify)是指主体受外界或他人的影响,对某一观点、学说或身份等的认可与赞同。心理认同指的是建立在对某一观点、学说或身份等认识了解基础之上的、经过理性思考和内心体悟后的认可与赞同。心理认同是主体理性认知、情感同化及意志坚定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以体验、感悟为核心的社会心理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认同即是主体在他人的教育影响下,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了解、理性思考和实践体悟而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可与赞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认同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首要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其科学性与真理性寓于党史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党史教育同向同行,共同培育新时代民族伟大复兴人才。
1.党史是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认同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5],“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6]历史是客观的、较易被人内心认可和接受的“教科书”。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极高的超越性,超脱了人的自然本性,突出了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认同的形成需要史实支撑,而中国共产党党史是极不平凡的历史,其波澜壮阔的历史史实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认同提供了宏大的历史场域,没有党史支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教育是空洞无力的。
2.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认同教育与党史教育相融互促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共党史都生发于中华民族伟大历史进程中,共同推动着并将持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党史教育相互贯穿、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同向同行。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教育需要依托强有力的党史教育,也是党史教育的落脚点之一。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教育离开了党史教育便“乏力”,党史教育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便“失魂”。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认同教育和党史教育都是培养有理想、有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伟业。
党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实践史,其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历史场景、感人故事等使主体能更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产生较好的认知心理归属、良好的情绪体验、意志品质和实践同化,即“心理认同”。
党史教育是驱动主体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了解的引擎。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追求史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及与时俱进品质的认知。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革命先驱们反复甄别后的理性选择。20世纪初,中国流行很多主义、思潮,其中西方民主政治思潮一度十分盛行,但它们最终都没有解决了中国救亡图存的问题。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逐渐为人民广泛认知和接受。1921年,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命运;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遇到挫折,但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而是继续选择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探索并坚持了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与当代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真理追求,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真理性和价值性的认知。
信仰情感认同是指信仰对象的价值性达到了或满足了信仰者的期望值。情感作为非理性因素对主体的心理认同将产生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还有人民性。从根本上来讲,“为大多数人谋幸福”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属性,“人民是共产党人最高的信仰对象”[7],“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8]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的骨肉同胞满怀深情,发自肺腑地爱着中国人民,并为之竭力奋斗。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同志发自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9]。中国共产党体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不论走多远,走到哪里,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为目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围绕人民的期待完善自身、正视自身问题、坚决纠错站直。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浓厚的人民情怀完美诠释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较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中国共产党艰难曲折奋斗历程中贯穿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由一个极其弱小的政党成长为伟大坚强的政党。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0]怀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伟大政党势必能形成伟大精神。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克服万千劫难、淬火成钢的精神支柱。方志敏就义前说过,“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11]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钙,使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无数个奇迹、克服了无数个“不可能”。“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12]无论敌我多悬殊、形势多危急、困难多艰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总能使中国共产党人在最为严苛的环境中仍然不改革命之志,迎难而上、化险为夷、逐一克服,也使和平年代绝大多数中国共产党人不为糖衣炮弹、金钱、美女等所诱惑,更使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初心,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理想目标和人生目的,不断地进行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甚至以壮士断腕之心自我刮骨疗毒。
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信奉,而且还要在实践中坚定奉行。“所谓信仰马克思主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相信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理论,另一方面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来行动。这两个方面是密切配合、缺一不可的。”[13]中国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绝不止于口号上,无数的党员同志把信仰化为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如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焦裕禄、雷锋、甘祖昌、杜富国、张富清、王继才以及抗疫英雄、七一勋章获得者等等。实践表明,无论世情、国情、党情怎么变化,面临的“娄山关”“腊子口”有多少,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永不止步。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史能在较大程度上消除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假”“大”“空”或“过时”“不识人间烟火”等误解、误判,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们务虚、知行相悖等现象。
新时代,人们的认知、情感、意志、实践都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以人们的心理变化为转移,尊重心理认同规律,巧妙运用心理战术讲好党史,激发人们的有意认同和无意认同。为此,党史教育要强化“点”“线”“面”“体”的结合,提升灌输、浸润、实践教育活动的效能。
所谓“点”,即以“正点”和“触点”讲授提升主体的马克思主义认知水平。一是党史教育要讲“正点”,坚决抵制“歪点”即历史虚无主义。党史是正史,不是道听传闻的野史,党史讲授者要以较高的政治站位和鲜明的人民立场去讲史实、道真相、正本清源,教育者不能篡讲、演绎历史,坚决杜绝历史虚无主义、革命歪曲主义、改革否定主义等错误言论。只有讲“正点”才能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教育清好理论路障、搭好思想桥梁。二是党史教育要讲“触点”。党史中的先进人物、感人故事能让他们产生人生的确定感、方向感、意义感,重新确立理想信仰,讲“触点”就是要接地气,讲好党史中的先进人物和感人故事。因此,党史教育要多挖掘党史教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宣传党史人物。如探索以党史素材进行文艺、动漫创作;利用红色节日或传统节日开展党史教育活动;壮大党史教育队伍,让社会名人、优秀党员学生、普通群众代表讲授党史等,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的大众化。
所谓“线”,即党史讲授以“情感主线”提升主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情感认同,将党史教育融入情感,以情动人、以情化人。情感因素是认同的升华,更容易打开群众思想“防门”,浸入主体思想内部,促进他们的无意识认同。党史教育要深入了解不同群体的学习动机、意志、喜爱等实际,形式上投其所好,提升语言的艺术性,将党史故事、英雄故事讲得活灵活现、感人至深,使人们不仅听得进、听得“香”,且有所感悟。党史教育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主动贴近群众心理需求,以丰富的语言、饱满的情感,辅之以气势恢宏的画面、声效阐述党史故事和历程,提升党史教育的吸引力、亲和性、震撼感。如“让我们回到那年那月那天看一看参加中共‘一大’15人的聊天群的聊天记录”等等。
所谓“面”,即以“全面”的党史教育提升主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意志认同。党史教育不仅在学校、党政机关、国企等微观环境中进行,还应营造“人人学党史、处处谈信仰”的全员学党史的宏观环境,将党史教育全面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实行“三进”——进社区、进生活、进消费。具体而言,党史文化进社区是通过加大在社区中党史的宣传教育,将党史文化洒遍群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家门口便感受到党史文化的熏陶;党史文化进生活是让党史文化进入群众日常生活空间,让群众眼里、嘴里、耳边都是党史文化;党史文化进消费是在社会生活中广泛推崇红色音乐、电影、服饰、食材、用品等,让赏红歌、看红剧、穿红装、啖红食等成为消费潮流。党史教育“三进”可以充分浸润滋养每个人的精神品格、捋正每一个人的行为,净化社会风气,形成浩然正气,使人们知行一致、行为落地,让品德高尚、信念坚定的群众不再“孤单”“失落”。
所谓“体”,即以“立体”“体面”的党史教育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认同。党史教育不仅是教育者或宣传者的职责,更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分内事。只有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保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党史教育才能扎好根并枝繁叶茂,形成“立体效应”。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亲眼目睹会较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因此,党员形象和口碑就是最好的教材,每一位党员都要增强党员的身份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立足岗位,“醉心”解决群众“急、难、繁”的问题,做忠诚、干净、担当的“体面”人。同时,要向少数“官僚”“两面人”或“躺平”等作派的党员宣战,甚至开除岗位、清除出党。
中国共产党党史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动实践历史,是能满足主体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认同的有效生态供给。以党史教育促推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认同应基于不同主体的心理特征或新诉求进行方法的创新、形式的与时俱进,才能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