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模式应用于经济学教研的实现途径探析

2022-03-17 02:40党国英张媛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融入经济学实验教学

党国英,张媛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一 引言

按照传统观念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揭示及解释无法通过严格控制的实验来完成。受限于思维惯性,长期以来经济学教学几乎以传统的多媒体+板书方式为主,始终未能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导致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理解不够透彻、学习缺乏探索精神,很难利用所学理论解释经济现象与分析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今后在该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枯燥、晦涩的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实验经济学的诞生打破了经济学不可实验的传统理念,现已成为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经济学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学教学和科研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与方式,成为大学经济学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经济学实验融入经济学理论教学,通过经济学实验学习、检验经济学基本理论,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变量选择与控制,以学生被试观察经济行为并拓展经济理论,探索把实验融入经济学理论教学、经济学教学融入经济学科研,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的融入式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 融入模式的内涵

“融入”是指事物间通过相互适应与协调实现有机融合。“融入”理念最初主要限定于思想观念、文化品格等精神因素贯穿于大学的教学环节,实现对大学生的身心教育[1]。随着教学手段与方式的不断改进,融入式教学的内涵不断拓展,包含的内容日渐丰富。融入式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思想与内容的渗透、借助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内容与价值观念的融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教学模式。经济学融入式教研特指把经济学实验融入传统的经济学课堂理论教学与科研的过程,在实验经济学诱导价值思想、比较制度思想和并行思想(费农.史密斯,2008)的指导下,按照实验设计的原理、原则与方法,遵循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流程,借助手工纸笔实验或实验软件,力图在帮助学生检验基本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学教学目标,并探究经验事实、评估公共政策(Roth,1995),辅助教师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教学科研融合模式。该模式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把经济学实验融入传统的经济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二是把经济学实验教学融入经济学理论的创新研究之内,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验、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融合、相辅相成与良性互动。

三 实验融入经济学教研的模式

(一) 实验与课堂理论教学的融合

(1)经济学实验与实验经济学

经济学实验是由经济问题引发的并设计用来回答经济问题的实验。它通常涉及控制策略集、信息条件和货币激励结构(Smith,1982)。经济学实验具有三个属性:一是实验材料是真实的行为参与者;二是它通过探究人的经济决策行为规律以验证经济学理论;三是经济学实验采用诱导价值理论作为基本工具构建微观经济环境,揭示真实世界中人的决策行为的一般规律。综合经济学实验的三个属性,实验经济学是指在可控的实验室环境下,针对某一经济理论或经济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使得被试在模拟但更为简化的具有纯粹形式的市场或其他经济环境中进行决策,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来检验、比较和完善已有的经济理论,并为相应的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实验方法的关键在于控制。为了实现因果效应的干净识别,实验除了要控制非实验处理变量的独立性,还要控制实验数据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实验与理论的关联

经济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与理论紧密联系,经济理论与实验方法之间相互交互。经济理论提供了描述和分析经济状况的基本框架和概念,可以由它做出行为假设以得到预测,并提供对经济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实验是对现实的简化,可以提供理论检验的实例、诱导偏好的工具、政策设计的“风洞”。理论在实验中的作用表现为:提供推导基准预测结果的框架,为实验研究者选择控制变量和预测实验结果提供依据,为新的经济事实提供解释。无论从提供实验前的预测还是实验后的解释,理论为大多数经济实验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输入。实验对理论的作用可概括为:检验理论预测、提供行为模型,完善并启发新理论及充当度量工具。实验通过测度个体偏好、策略复杂度和其他行为假设为理论提供支撑[2]。

(3)实验融入方式与教学体系

经济学基本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对经济现象进行概括与抽象,通过数学的推演或图形的论证所得出。对学生而言,经济理论所涉及的概念、原理、方法让她们感到抽象与困惑。如果教师能将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亲自参与体验成为经济行为的参与主体,那么学生感到抽象困惑的理论不仅能得以检验,还能知其所以然,甚至在实验参与中发现新的经济现象与规律。进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积极主动思考、讨论,实现从被动的要我学向主动的我要学的转变。正如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所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3]。

我国实验与行为经济学教学研究起步较晚,真正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针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应用研究还处于发展状态[4]。即使国内一些知名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对外经贸大学等,也只是设立一个计算机机房, 在计算机上装有各种实际中使用的“银行模拟系统”“税收征管系统”等,其作用只不过是让学生了解实际中的实务流程。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真正的经济学实验室建设与经济学实验的融入,因重视程度不够及存在种种条件限制,也只能望尘莫及,仍沿用最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加板书的传统教学模式。并非所有的经济理论都可以进行实验,有些经济理论具有高度的抽象和复杂的前提假设,对实验环境和条件要求较为严苛,实验室环境无法具备基本的条件,因此,结合学生被试,在开展经济实验教学时,应遵循实验方式与实验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重点到一般,由检验基本理论到理论拓展的循序渐进原则。实验融入经济学有三种方式:一是课程融入,二是融入课程,三是课程融入与融入课程两者相结合。经济实验内容的融入也包含三种途径,分别为实验项目、实验模块及实验课程,三种内容融入途径呈递进式。融入方式与融入内容互相配合,可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课程融入是指课程实验,是在经济学相关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穿插若干实验的方式。如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穿插“个人选择理论”“厂商理论”实验;宏观经济学中插入“国民经济核算”“货币市场”实验;博弈论中穿插“囚徒困境”“拍卖理论”实验等。融入课程方式是指开始独立的经济学实验课程,它是一门涉及经济学实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分析及实验在经济学不同领域应用的系统课程。课程融入方式相对比较灵活,不需要学院与学校层面对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只需在原有课程的教学计划与教学设计环节中插入对应教学内容的实验设计方案即可。课程融入与融入课程的结合把经济学课堂实验与经济学实验课程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若干基本的、便于课堂实验的项目或模块,并在实验课程中融入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相比课程融入,融入到具体的实验课程方式相对较为复杂,从编制课程计划到具体实施的周期长,操作难度大。需要学校与学院层面的培养方案修订、配套软硬件设施的配备,师资力量的保障、经济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及相关经济学课程教学计划与内容的对应调整。

经济实验教学体系可从实验项目、实验模块到实验课程按从简到繁、从易到难递进方式展开。实验项目针对某些典型性、重要性的知识点,通过简单的实验环境设计,借助纸笔实验或Excel 等常用软件进行项目式实验操作,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某个特定经济理论的理解与消化。如囚徒困境实验、“污染问题”实验、“搭便车”实验、通货膨胀实验等。实验模块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实验组合,即由若干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验模块组成的动态实验过程,模块贯穿实验过程始终。通过模块式实验把不同或相同学科具有同类知识点的内容组合成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5]。实验课程是指前文所述的融入课程方式,它是开设独立的经济学实验课程,需要的软硬件条件高,实施准备时间长,操作难度大,适用于资金、师资各方面实力雄厚的高校。对经济学实验处于空白的学校,可考虑以实验项目方式融入经济学实验。对已经有相关学科基础的经济实验项目学校,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升,实施实验模块式融入方式。最终,在实验模块式运用成熟、积累了一定的实验设计与实验教学经验后,开设实验经济学课程。

实验模块按实验内容分为:基础理论检验模块、设计研究模块与理论综合模块[5]。基础理论检验模块是为了检验最基本的经济学理论所设置的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通过纸笔实验或计算机软件模拟两种方式详细观察、认真仔细记录实验数据,按照实验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通过基础性实验模块对理论的验证,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体验了科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学会了如何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与数据,锻炼了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能力。设计研究模块属于探索型实验,由学生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按照实验大纲、实验目的的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依据设计的方案自主开展实验,进行研究性的实验。此类实验更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不同创意,可针对少数拔尖学生在夯实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发挥其主体能动性,挖掘其探索创新能力[6]。这个模块可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意三创竞赛结合,对经济学中存在拓展或争议的理论,通过不同的实验设计,进行探究性实验。理论综合模块即综合型实验,这类实验通常由存在一定内在联系的基本实验组成,内容涉及不同经济学课程的综合知识,适合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实验基础的学生。三类实验模块既存在联系又有所差别,共同形成了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实验体系,不仅有助于夯实学生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提升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二) 实验教学与经济学研究的互动融合

经济实验需实行教辅与科研两条腿走路,科研型实验室为经济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教辅型实验室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教辅型实验室主要用于配合经济学理论教学,通过实验检验理论,帮助学生掌握经济理论,学会经济学实验方法与基本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并在检验理论的过程中发现、研究新理论,从而进一步完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实验抛弃了“社会科学不可实验”的旧论,弥补了经济学实证方法的缺陷。实验方法已逐渐成为许多经济学者和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对象和分析工具,对我国的经济学教育和理论研究产生不可忽略的促进作用。据统计,2005-2020 年发表在国内经济学领域五大顶级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和《经济学(季刊)》与实验相关的文章有68 篇,实验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已经成为与理论建模、计量实证并列的第三大研究范式[7]。

实验教学是教师组织实验与学生参与实验的双主体参与式教学活动,只有分工明确、默契配合才能实现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适用的经济实验项目,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雄厚的经济理论功底,对经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一定地认识,还要对当前经济研究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有一定了解,对经济实验教学研究成果有较深入的理解与把握,特别是实验经济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研究成果指引了新的实验与研究模式,为经济学实验与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促进了二者的交互融合。首先,实验教学助力理论研究。通过开放性、设计性实验深化对某些经济理论的认识,观测不同控制变量下的新现象,进而发现新的问题并得出新结论,从而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其次,研究反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充当着“导演”,把学生分成控制组和对照组,对每组学生分配不同角色,设置不同的情境变量,按实验步骤做出统筹安排。最后,教师还要通过实验报告或工作论文及时对实验教学进行对照和总结,特别对不符合经济理论的现象查找原因,重新进行更加细致地实验设计,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实验融入经济学教研的实现途径

实验融入经济学理论教学与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及学院主管领导的重视,充分认识到实验经济学在经济学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活动中的重要性。只有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经济学实验需要的工作场地、软硬件、师资配备与资金支持等各项活动才能得以有效的落实。

(一) 硬件与软件资源的配备与完善

经济学实验需要搭建良好的实验平台,这个平台既包括场地空间、实验设备等硬件资源,还包括实验软件、实验指导教师等软件资源。经济学实验的硬件资源中,场地空间的大小与实验布局安排是进行经济学实验的根本。实验软件的建设与开发是经济学实验教学保障手段的关键。因此需要对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科学安排,加强实验软件平台的建设,不断完善其相应的功能,优化硬件配置和网络服务器资源 , 以提高经济学实验的效率,真正实现经济学实验的教学目的。软硬件配套资源包括:第一,场地空间。经济学实验室通常至少具备70m2的空间,其中约50m2作为计算机室,5m2用于设备和贮藏,15m2用于主试的工作空间。被试应该被一道门和一个玻璃隔离物与主试的房间分隔开,以便在实验进行时能允许主试房间内的谈话。第二,工作站安排。工作站的安排需考虑被试视线的控制、告知全体与个体指导语的便利、给工作站安装电线的安全与成本及监控被试行为。第三,软硬件条件。实验经济学实验室至少需要配备30 台独立的PC 用户端操作机,1 台控制端专用分析计算机和1 台终端服务器,实现实验操作完全网络化管理。经济实验室的实验软件既可结合实际进行自主延伸开发,也可通过购买国内其他高校已成熟的实验软件直接使用或进行二次开发。软件所含实验要满足基本的理论检验需要,还可自行设计并进行开放性实验,所有实验构成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第四,随机数设备。经济学实验中需要产生随机数,掷硬币、抽纸牌,掷骰子常被用于实验室中产生随机数的装置,可视的物理装置有利于增强实验的可信度[7]。

(二) 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引进

经济学实验对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实验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对实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实验的设计者 , 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者和培养者,整个实验过程离不开教师的规范和指导。当前经济实验教学的师资存在人员严重不足,知识更新慢、队伍欠稳定、积极性不够高等问题。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全面引进、配备专职实验师资来开展经济实验教学,只能依赖已有理论教学师资,采用与理论教学配合的方法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干中学”积累经验与方法,不断提升实验及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提高经济学实验教学工作量系数,在评职称、教材编写方面给予实验教师适当倾斜、鼓励实验指导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积极开展与其他成功开设经济学实验的院校的合作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4]。

(三) 实验教学方案的科学设置

科学全面而又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案是实验融入经济学理论教学的前提,更是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的关键。实验教学方案的科学设置包含三类制定两项控制,三类制定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的制定,两项控制指实验准备过程控制与实验实施过程控制。教师要在实验之前编制好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实验大纲。具体内容包括实验的目的、先导课程与教材、授课方式、课时设定与考试方式;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验流程;学生被试的选择与分组;被试的报酬激励与实验变量的控制等[8]。实验准备过程控制的核心是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取决于实验目的,是实验方案和对象选择的总依据。明确了实验目的之后,应确定影响实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可分为关键因素与干扰因素,对不同类型因素进行区分控制是保障实验结果有效的关键。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有效性,需要精密的设计以准确地诱导出被试的真实偏好。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遵循激励有效性、匿名性和不欺骗被试等重要的原则。准备阶段需为被试编制明确而又易于理解的实验指南和实验说明,使被试能够充分理解实验目的、条件和操作的具体过程。实验实施过程控制包含实验实施、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实验总结三个阶段。实验实施过程中,先对实验被试进行选择,然后主试通过适当的语调宣读实验指南、主试对被试的疑问进行公开而又客观地回答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随后按照实验设计开始实验,正确及时地记录实验数据、按实验设计对被试进行报酬支付(学分、现金)。实验分析阶段是通过对汇集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被试的行为特征,用实验结果进行检验、比较与评价经济理论,进而使学生对经济理论有深入理解与掌握。实验总结阶段是对整个实验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进、完善的对策与措施。进行实验总结能够启发学生的质疑精神,激发其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有利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塑造与培养。

五 结语

实验融入经济学教研活动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及相关学科思想观念的一次深刻变革,是实现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它顺应创新、创业发展的时代需要。然而,我国高校的经济学融入式教学与科研活动,大多以零星的实验项目穿插为主,或仅停留在相关课程的业务流程式模拟层面,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与开放式设计研究。甚至不少高校缺少进行经济学实验的意识,在思想与行动上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不具备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程应满足的各种条件。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唯有不断强化实验融入经济学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性,转变教学理念与教育模式,大胆进行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充分协调经济学理论、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的关系,疏通教学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努力创造条件满足经济学实验的需求,才能不断提升经济学教学与研究水平,紧跟经济学前沿的发展步伐。

猜你喜欢
融入经济学实验教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