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良能诗歌中的爱国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2022-03-17 00:41施从超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爱国百姓文人

施从超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浙江 东阳 322100)

爱国主义是文学史上最常见的情感表达,它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时期有着突出的个人表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两宋时期内忧外患,民族争斗持续不断,在此大背景下的两宋文人士大夫,常在诗词中表现实不满,诉爱国之情,怀收复之志,对国家和民族怀有强烈而又深沉的民族情结。作为南宋中兴诗坛前期诗人、“乌伤四君子”的文人士大夫喻良能,一生为官四方,将其任官期间的所见所闻倾诉于笔端,内容多数老百姓生活和官场现状,包含了其对国家稳定的渴望,有对收复中原的志向。从《香山集》可知,其诗歌中的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有其关心下层人民的为国为民赤诚,有其感概仕途和岁月的忧国忧民情怀,有其寄情山川名胜的热爱祖国情感。

一、喻良能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喻良能(1119—?),字叔奇,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家中排名第二,因居于县西香山之下,故自号香山居士,也号锦园先生。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先后在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任职,历迁工部郎官,国子监主簿等。喻良能卒年无史书可载,诸家集中亦无悼诗和墓志铭可考。据《义乌县志》可知,喻良能葬于义乌智者乡[1]。喻良能主要生活在宋孝宗时期,为官一方,政绩广受称赞,其为诗作文也是享有较高名声,备受同乡、同僚等人的推崇。

喻良能爱国主义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从其从政经历、诗歌描写等处可见,喻良能的爱国思想是建立在对祖国的担忧,对百姓的关心,对社会的担忧以及自身的忧虑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而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紧密相关的。从历史角度看,喻良能主要生活在南宋,当时宋金两国经历了多年的战争,两国人民饱受动乱的影响,对和平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从文人士大夫本身表现来看,喻良能作为地方官员的文人士大夫,由于两宋之际朋党之争,加上当时宋朝对文人士大夫的压制,使得文人士大夫们基本不谈论政治,只关注自身,进而使其爱国情绪较为隐晦。故此,那时候的文人士大夫更具时代特征。喻良能多次外任,他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这些记载,有直接抒发情感的,有赞美祖国山水的,有个人交往酬唱的,也有探讨政治感想的,这些诗句当中,最重要的情感就是满怀期待的复兴之梦。可以说,喻良能的爱国思想是来自对中华民族深爱的自然表露,是对宋朝忠心耿耿的情感寄托,是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直接表现,更是文人经人济世的生动写照。

二、喻良能诗歌中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从《香山集》可知,其诗歌里有相当一部分为国为民的仕途之道,有一部分是赞美祖国的直接表达,还有少数部分是主张收复江山的矢志追求,表现了其强烈的爱国思想。

(一)民生诗,表现为国为民的赤诚

喻良能为官四方,每到一处,最挂念的就是地方百姓。从《香山集》可知,有不少诗作是关注贫苦百姓,是为民请命的,体现了为政尽责尽职,为民尽心尽力。这些民生诗就是来源于其所见所闻,表露出为国为民的坦诚。

如《悲夏畦》:“悲夏畦,南亩苗未长,东皋草已齐。旋令妪妇辨饷饁,独引丁男耘稗梯。悲夏畦,炎天炙背如爇鸡,渴来不得饮清溪。宁知水榭冰山里,犹自频嫌日未西。”[2]诗中“炎天炙背如爇鸡,渴来不得饮青溪”这句,将暴晒在烈日下农夫的热背用烤鸡的炙热形容,突出了炎热的劳动环境,也写出了农夫劳动的辛苦,甚至连喝口水的时间都不舍得浪费,写活了劳动的繁忙和抢收的辛苦。然后笔锋一转,住在“水榭冰山”里的富人们,却盼着时间早点流走,以便享受傍晚的清凉。这种画面感以及这种对比极具冲击力。诗人能有这样的感受,充分体现了诗人为官一方那种为国为民的赤诚。如果没有那种赤诚,是写不出这种视觉冲击的场景,也令读者深思。

又如《大雪追和退之辛卯年雪韵》:“祥耶时令耶,畴能测天机。饥人冻欲死,赏玩理则非。安得万裘褐,寒者或庶几。愿言均此惠,不知身贱微。”[3]124在夏天,喻良能与百姓一起劳作。在冬天,念着百姓穿暖吃饱。这首诗里,诗人表面上是写雪景以及赏雪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贫苦百姓在大雪中挨饿受凉的场景,表达诗人愿为贫苦百姓驱寒送暖的情怀。“安得万裘褐”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他那种为百姓着想、替百姓分忧的赤诚以及胸怀天下的壮志。

(二)仕途诗,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

喻良能一生为官四方,每到一地都不辞辛劳,恭俭为民。很多诗歌题目中有“遣兴”“偶题”等字,可见其每到一处对工作充满期待、充满愉悦,表达其为国办事的自豪和喜悦。如《捕盗至栗洪岭下道人庵滞留数日遣兴》:“乱山深处小渓隈,夏木阴阴水半回。风岸散斜对青竹,雨枝低重弄黄梅。浓愁难办新诗语,吉耗聊倾浊酒杯。戏彩老人须强饭,玉钩才吐即归来。”[4]281这首诗记录的是喻良能追捕犯人追至栗洪岭被滞留多日所见所闻。诗中前四句描写的是栗洪岭初夏的清爽景色,青山绿色,树木茂盛,夏风轻轻吹着青竹,黄梅沾满了雨水。这种风景给人是愉悦的,反映了诗人在执行公事时心情愉悦,充满了自豪。

又如《有感二首》之二:“再有淮南乱,纷纷几战场。血腥官道雨,骨映野田霜。行阵青黄气,朝廷赤白囊。何时洗兵甲,四海重耕桑。”[5]227诗中“血腥官道雨,骨映野田霜”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情愫相同,关心百姓,痛斥官员,那种情系百姓的情结跃然纸上。“何时洗兵甲,四海重耕桑”这句,“洗兵甲”就是停止战争,表达了诗人渴望停止战乱,祈求国泰民安,透露出诗人爱国忠贞之情。

(三)山水田园诗,激荡热爱祖国的情感

喻良能一生活动范围大多是山川名胜之地,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他都会亲自去游览。可以说,为官所到之处,基本都会走遍当地山山水水,也皆题诗咏叹。而对家乡义乌的山川风物更是情有独钟,诗歌中常常将为官之地景色与家乡美景对比,倾心于美景的歌颂赞美。无论何处的风光,喻良能的诗歌中总能看到自然风物的壮丽,这是诗人对大自然的直观感受,更蕴藏着对祖国深切的热爱。

如《若耶曲》:“若耶溪上凉如许,五月清风不知暑。半空浓翠接苍烟,满眼轻阴觉疏雨。织女潭边深复深,绕门山畔石成林。红妆荡桨谁家女,笑入荷花无处寻。”[6]163若耶溪在浙江省绍兴市若耶山,曾为西施浣纱之地,也是风景名胜之所。诗中可以看出,若耶溪给人以秀美之感,清凉、清风、翠绿、烟火、细雨等意象营造一幅江南烟雨美景。由景及人,若耶溪中红妆女隐入荷花,只留下阵阵笑声……这种典型的江南情景,也是诗人家乡义乌常有之景,诗句通过写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如《武夷山》:“冲佑观前水绀色,升真洞北山笋攒。群峰不断四时翠,万壑长留九月寒。溪上桃花引渔子,云间仙犬逐刘安。平生饱识佳山水,直作东南第一看。”[7]武夷山奇山俊美,诗人第一次来到武夷山就被这里壮阔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文人的足迹所迷,不胜欢喜。冲佑观是道教活动中心,北宋时期有大批文人到此游览,或主管过冲佑观,风景旖旎。“云间仙”就直接把武夷山当成了仙山(断句错,云间仙犬。疑用刘安典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发出“直作东南第一看”的赞叹。诗人对武夷山的赞美,蕴含着对民族历史的热爱,这是一种民族自豪,也是一种爱国激荡。

像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喻良能用大量的文笔赞美了祖国的壮美山河以及追求幽静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喻良能爱国主义思想对当代启示

(一)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人生价值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而人生的真正价值是社会价值,即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喻良能为人旷达豪爽,为官体恤百姓,个人追求忠孝、仁义,性格谦虚谨慎、为人低调。其为人、为官、为文都有很高名望。这些都是其人生价值的直接体现,体现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奉献的人生追求。

无论身处何位,身在何处,喻良能所到之处,皆为百姓请命。风景里都是百姓,感怀里藏着百姓。喻良能以个人一生追求,展示的是要胸怀天下的高贵,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范本。只有大家才能有小家,只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真诚奉献,才有祖国的繁荣富强。

(二)增强忧患意识应对内外挑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喻良能诗歌中表露的爱国主义思想,常常伴随着深深的担忧。这种忧患意识是与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融为一体的。《香山集》中自始至终贯穿了喻良能忠君体国的爱国忧患意识,他身上有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气质:兼济天下的责任感已内化为一种自身的道德规范意识。[8]新时代,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其内涵也更为丰富了。正如习总书记曾说过,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9]

特别是处于中国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难免会招来其他国家的嫉妒,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清醒头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只有植根人民、保持忧患意识,我们才能应对各种挑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将爱国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喻良能的爱国思想是通过对祖国各地山河的赞美,通过其仕途的勤与勉,通过其诗歌的真与诚来表现的。行胜于言,爱国不空谈,爱国要对国家做出实实在在有贡献的事情。当代要进行爱国教育,就是要付诸行动。国家需要,义不容辞,为国家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既要自己做到,又要时刻教育感染他人,必须热爱祖国,时刻铭记自己是中国人。

爱国教育根植于地方传统文化,就能激活更多活力。爱国是要对社会、国家做出切切实实的事情。喻良能诗歌中的爱国情怀,有其历史诞生背景因素,更多是中华民族爱国明理的情怀所在。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形象,喻良能用诗歌的见与闻,真与诚来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都是义不容辞的。

猜你喜欢
爱国百姓文人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不让百姓撇嘴骂
文人与酒
百姓记着你
文人吃蛙
百姓看家“风”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