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导学,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2022-03-17 04:12辽宁省新民市第一高级中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原电池实验课堂

李 静(辽宁省新民市第一高级中学)

学习是学生自主认知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能动性,使其在不断构建中获得新的认知。问题导学,即以问题为载体,借助提问激发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夯实基础,并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下面,笔者从导入、探究、拓展和总结四个方面谈谈问题导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开展与运用。

一、导入——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有效的教学离不开学生兴趣的激发,在课堂上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就很难推动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在设计问题导学时要关注课前导入,借助问题激发学生,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课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以下统称“选修4”)“盐类的水解”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利用问题启发学生,使其在学习初始就对内容充满兴趣。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盐碱地的成分主要是盐类,为什么被称为盐碱地?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关注,围绕“盐碱地”唤醒已有的认知经验,自主进行学习。教师追问:这些土壤是碱性的吗?为什么会呈现碱性?是什么物质导致的?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逐步深入,逐渐对学习内容产生探究欲望,进而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期待。又如,在教学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以下统称“必修1”)“钠的重要化合物”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增加一个演示操作:在加了Na2O2的棉花上滴几滴水,随即棉花燃烧。观察到这一现象,学生觉得十分神奇,此时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明明棉花上滴了水,为什么还会着火?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面对这一问题,学生心中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思考,先让其独立探究,自主分析原因,随后适当交流,集思广益,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并抓住时机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并为其埋下“兴趣”的种子,在不断思考、交流中逐渐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力的集中十分重要,不可忽视。因此,教师在设计时要借助问题引导,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满怀热情进入学习状态,有目标、有计划地听课。

二、探究——层层设疑,调动思维

新课教学是课堂最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知识习得、技能掌握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加强设问,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已有知识水平层层设计,让问题以递进式呈现,确保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在原有水平上实现提升。例如,在教学必修1“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演示“黑面包实验”,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可以提问引导:(1)为什么烧杯中物质会变黑?是哪种物质变黑了?(2)仔细观察黑色物质,这个物质为什么会变得蓬松多孔?(3)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可能是哪种物质?与此同时还产生了哪些物质?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学生不能立刻解决,这时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回顾实验现象,分析、研究,尝试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并拓展:仔细回顾“黑面包实验”,得出浓硫酸的哪些性质?分析乙醇消去反应实验中除了乙烯之外产生的其他杂质气体,并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对混合气体的各部分组成进行检验。借助后续问题的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充分把握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及部分用途,以此完善知识构建,提升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借助有层次的问题,学生不仅掌握了这节课的重、难点,还深刻意识到实践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要更加注重实验操作,并结合现象展开思考,以此夯实理论学习,为自身化学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拓展——联系生活,培养能力

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大部分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能贴近学生生活,借助现实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例如,在教学必修1“胶体的性质”时,学生对这一物质缺乏认知经验,这就使得这一概念很抽象。对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卤水点豆腐的秘诀是什么?这一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豆腐是由什么做成的?黄豆最主要的化学成分是什么?至此,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并能结合已有经验展开思考,得到初步结论。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回归教学,由生活转向课堂:盐卤属于电解质吗?电解质能否使胶体凝聚,反映了什么原理?问题提出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空间,使其在问题讲解、归纳中扎实掌握胶体的概念及胶体凝聚的性质。

在拓展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在完成教学内容后,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引导,以此实现拓展。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知识理解的难度,使其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遇到难题时能结合生活实际灵活思考,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四、总结——升华主题,发展素养

结课是高中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不仅是对重、难点知识的回顾与反思,还是对课堂学习的归纳、总结与升华。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可以借助问题总结,帮助学生对之前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此总结经验与得失。例如,在教学选修4“原电池”时,教师在新课教学时按照教材内容设计了实验,让学生自主参与,并从中得出结论,加深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然而,在练习环节学生却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凸显了个体间的认知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总结环节,以问题形式呈现:(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哪些?(3)原电池的电极构成是怎样的?这三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教师可以选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帮助其查漏补缺,巩固新知。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哪些”这一问题可以着重交流,引导学生回顾新课,充分意识到构成原电池需要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由金属与其他导体构成的电极材料;两电极必须浸泡在电解质溶液中;两电极之间由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指出除了这三个必要条件外,原电池还有一个形成的大前提。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借助提问激发学生,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出结论:构成原电池的前提是总反应必须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随着总结的深入,学生能够清楚地掌握原电池的定义、形成条件和工作原理等知识,一方面,降低了理解难度,完善了知识框架;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借助这一环节,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自主总结,针对薄弱处交流,及时查漏补缺,巩固新知,弥补新课学习的不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结合重、难点知识及时引导,确保其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并加强交流,夯实基础,促进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总之,问题导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其运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思维,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现自我,由此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学科能力,最终落实学科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原电池实验课堂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例析原电池解题策略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做个怪怪长实验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原电池高三复习
原电池教学设计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2017年7月原电池及原电池组产量同比增长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