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2022-03-17 03:58蔡向东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泛娱乐化理想信念娱乐

蔡向东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娱乐至死》警醒人们: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1]。随着全息媒体的发展,一个“万物皆媒”的时代已经到来。一方面,娱乐世界精彩纷呈,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网络“泛娱乐化”作为一种简单、快餐化的文化,容易降低受众的文化品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为此,如何发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让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娱乐观,避免在网络“泛娱乐化”下“愚乐”自我,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重视的现实课题之一。

一、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基本表征

网络“泛娱乐化”是以现代网络媒介为载体,娱乐话语走出自身“场域”,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创造出新的符号表达和话语方式的一种文化现象[2]。网络“泛娱乐化”使娱乐不仅是“主义”也是“生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娱乐产业的消费者。

(一)为扩大影响,娱乐裹挟多元思潮

娱乐作为一种调节身心的精神活动,没有外在功利可言。但在资本的运作下,娱乐裹挟其他思潮形成新的变体,带来“酷炫美”的视觉盛宴,勾画出一幅商业气息浓厚的世俗世界。网络“泛娱乐化”为人们建构起感性层面的“真实在场”,极大地迎合了人的“感性的”特性[3]。1.网络“泛娱乐化”裹挟享乐主义。文化商业化肢解并重塑娱乐文化,削弱了大众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渐渐沉溺于泛娱乐主义编织的美梦,却让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著作蒙上厚厚的灰尘。2.网络“泛娱乐化”裹挟消费主义。网络“泛娱乐化”狂欢的背后是消费版本升级,消费主义在娱乐的掩盖下旧衣换新装,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费,导致文化产品贫瘠化、庸俗化。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发生巨大变化,崇尚简朴、节约的生活态度渐渐被享乐与高奢取代。商业娱乐节目为吸引流量,越来越不讲究文化内涵和精神品味,不断降低格调迎合受众需求,盲目追求卖点,吸引一波“吃瓜群众”凑热闹。3.网络“泛娱乐化”裹挟虚无主义。网络“泛娱乐化”现象试图通过戏谑制造笑点,使人们忘却事件本身带来的价值,造成崇高感陨落、价值虚无。网络“泛娱乐化”的内容通常以大众能普遍接受的形式呈现,以高大上的视听效果,传播所谓接地气的题材内容,营造一个“娱乐至死”的生活状态与“全民狂欢”的幸福假象。

(二)为吸引关注,以娱乐包装博出位

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恰到好处的休闲娱乐是快节奏生活的缓冲站,是高强度工作的释压剂。但网络“泛娱乐化”下,历史被随意演义戏说,不管是否契合娱乐要素,都能拿到娱乐加工厂包装成可博君一笑的“作品”,崇高被大卸八块地解构。在网络“泛娱乐化”的侵蚀下,新闻媒体渐渐失去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他们以夸张的标题、煽情的语言,淡化了新闻自身的价值,削弱了问题所蕴含的意义。“标题党”试图以博眼球的标题获取更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网络“泛娱乐化”使大学生进入一个“消费明星”的时代,相比于家国大事、时政新闻,网红、明星的风流韵事似乎更吸引大学生的眼球。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碎片化娱乐越来越深入人心,契合了大学生的话语表达,日益成为当下大学生的必需品,他们无论是低头刷手机还是端坐点击鼠标,无论是在教室上课还是静坐家中,津津乐道的是众多的“圈内趣事”或“坊间传闻”,渐渐堕入网络“泛娱乐化”的怪圈。长时间沉溺于其中,大学生如入文化沙漠,瑰丽灿烂的虚拟世界变成禁锢理想的牢笼。

(三)为迎合受众,以娱乐需求为首位

快节奏的生活带来了当代年轻人的“压力山大”。父母的严要求,学习的高强度,生活的快节奏都可能成为压垮大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网络“泛娱乐化”构建的网络世外桃源恰巧为大学生提供了压力的释放口。相比于传统的雅文化,俗文化不需要费脑费心,更能抓住受众的眼球。网络“泛娱乐化”下,很多表达幽默诙谐,用通俗的话语解读晦涩的名词,既接“天线”也接“地气”,营造了一种新的娱乐生态。但实际上网络“泛娱乐化”只是用绯闻替代事实,以娱乐躲避真相,成为人们的“精神鸦片”。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娱乐由文化中的配角变成主角,他们瞄准的是感官的愉悦,以大众能够接受的通俗易懂的、易激发好奇心的形式传播,试图通过让广大学生在网络中放飞自我来排解压力。恰到好处的娱乐是人们化解忧愁的调味剂,但在“吸睛就是吸金”的逻辑下,越来越多的文化娱乐产品趋于庸俗、沦为粗俗、甘于恶俗,使大学生甘愿成为“沙发土豆”,沉浸于网络“泛娱乐化”思潮营造的甜蜜中,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二、网络“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上积极健康,能自动过滤不良风气的侵害。但网络“泛娱乐化”的盛行使短视频、综艺节目、搞笑段子渐渐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如果大学生长期处于“泛娱乐化”的环境下“长醉不愿醒”,其价值认同、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就会受到影响。

(一)消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自觉增强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网络“泛娱乐化”思潮宣扬“娱乐至死”,在网络“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万物皆可娱乐,不论是严肃的政治还是经典的历史都可成为娱乐的对象。譬如,个别广告恶搞叶挺、邱少云等英雄人物。正如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预言的,当人的一切活动成为娱乐的附庸时,其结果就必然导致人成为娱乐致死的物种[1]。网络“泛娱乐化”具有隐蔽性,一旦闯入大学生的生活,便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如“温水煮青蛙”般在不知不觉中腐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生活在网络“泛娱乐化”的环境下,大学生关注的不再是时政新闻、家国大事,而是娱乐新闻、明星八卦。网络娱乐日渐成为置身娱乐旋涡中的人为自己编织的精神枷锁,轻松的视听狂欢与视觉盛宴使个别大学生安于娱乐信息洪流,逐渐丧失热情、斗志和思维能力,丧失自我创造快乐的能力,只能将快乐依附在碎片化的网络中。网络“泛娱乐化”解构价值,导致个别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缺乏、主动思考能力缺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5]。娱乐是缓解身心的“调味剂”,有助于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后收拾心情、整装待发,但是过度娱乐则使大学生沉溺其中,积极信念逐渐被瓦解。网络“泛娱乐化”的背后是非主流价值观阵地的扩大,是主流价值观阵地的沦陷。当下选秀节目泛滥,“青春有你”“创造营”等受到大学生的热捧,使得愈来愈多的大学生幻想一夜成名、渴望不劳而获。如果大学生长期处于“泛娱乐化”的网络环境,禁锢在“小我”之中,远离“诗与远方”的追求,则难免患上“精神贫血症”。在网络“泛娱乐化”的渗透下,一切成为娱乐的附庸,大学生的目标正悄悄变成镁光灯下的明星、网红,榜样的力量被削减,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是网络亚文化的主要消费群体,为吸引青年群体的关注,部分网络娱乐拒斥理性,缺乏文化性,这容易使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承受“软骨病”的折磨,陷入娱乐庸俗化的泥沼,理想世界走向荒芜。

(三)弱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今天青年的原色就是明天社会的颜色。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战略资源,是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90 后、00 后不是“垮掉的一代”,也不是时代的看客,他们是永不弯曲的青年脊梁。但是如果大学生整天沉溺于网络娱乐文化,关心的是哪个“妹妹”成功出道、哪个“姐姐”乘风破浪;讨论的是谁为“时间管理大师”,谁又是“朋友圈管理大师”;关注的是“极限挑战”“玩的就是心跳”等娱乐节目,那么我们的未来又在何处?近年来,网络“泛娱乐化”在资本扶持与技术加持下呈现一路高歌猛进的态势。网络“泛娱乐化”下娱乐至尚滑向娱乐至上,文化被贴上娱乐标签,娱乐成为垄断行业,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笑声、掌声、糊弄声,声声入耳;私事、家事、无聊事,事事开涮”[6]。“泛娱乐化”背后是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等不良思潮,带给大学生生理上的享受与心理上的愉悦,使他们不愿去关注和思考具有严肃性、深度性的重大问题,缺乏问题意识,甚至造成部分大学生思维能力退化,吃苦耐劳品质丢失,责任感和使命感淡化。

三、网络“泛娱乐化”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路径

多样化的网络娱乐文化带来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为有效防范大学生价值观娱乐化、世俗化的风险,高校需注重价值观教育、深化课堂教学、加强网络监管,引导大学生实现从虚拟世界向现实生活的回归。

(一)注重价值观教育,强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网络“泛娱乐化”思潮暗含“我娱乐故我在”等娱乐至死的思想。受网络“泛娱乐化”的影响,个别大学生理想信念坍塌、价值观世俗化和庸俗化。高校必须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要坚持“内容为王”,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个别大学生信奉“人生得意须尽欢”“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佛系哲学,沉迷于各种“娱乐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愚乐”的奴役。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整合、弘扬聚气,引导大学生认识网络“泛娱乐化”渗透的低俗、庸俗、媚俗的价值观念,面对不正确的观念敢于“亮剑”。凡人不可能时时阳春白雪,偶尔也想“偷得浮生半日闲”,适当的休闲娱乐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助于大学生更全面的发展。高校要精准树立价值标尺。面对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娱乐观,筑起思想“防火墙”,增强对不良思潮的“免疫力”。

(二)深化课堂教学,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渠道。首先,高校教师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承认和理解娱乐化合理性的部分,倾听年轻群体的需求和反馈,改变高高在上的单向宣传模式。教师可以利用娱乐的形式、娱乐的渠道使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网络“泛娱乐化”过分强调可视化、形象化,传统的理论灌输对学生的吸引力有所减弱。思想理论课教师要把静态的、枯燥的教材话语转化为符合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日常话语,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泛娱乐化”的危害。其次,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网络“泛娱乐化”能以“随风潜入夜”的方式侵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削弥其奋斗意志,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庸俗化。高校教师也应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沐春风般吹拂大学生的心灵,既要抓住思政课程这一主阵地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又要利用课程思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让主流价值观从网络“失声”到形成“强回声”。

(三)加强网络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7]网络环境由人创造,反过来又塑造人。习近平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8]一是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国家要加强网络空间领域的立法和执法,运用法律的威力应对各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冲击,把网络行为关进法律的笼子里。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与行为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涉及的社会主体也是多方面的,规范传媒市场传播活动的法律法规须成一体系。为解决当下制约网络“泛娱乐化”所面临的困境,要依靠国家立法发挥作用,让网络行为暴露在“法律的阳光”下,给网络“泛娱乐化”念一念“紧箍咒”。二是要提高媒介素养。大众传媒是生活的“传哨者”,大学生盲目的追星与媒体的过分宣传脱不了干系。媒体行业要提高准入门槛,加强行业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做好舆论的正向引导。网络媒体要具有高度责任感,以负责为民的视角建构公共事件的解读框架,以严格的自律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三是要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增强底线思维。在网络“泛娱乐化”时域下,娱乐思维重塑我们的生活。高校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舆情“泛娱乐化”的免疫力,使他们能划清底线,坚守防线,走出“虚拟世界”的假象。

猜你喜欢
泛娱乐化理想信念娱乐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娱乐眼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