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的前提审视、价值旨归与实现路径

2022-03-17 03:58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精神

吴 凯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红色文化是对中国革命精神的文化理解。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来看,红色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所创造、转化、发展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景观,蕴含并践行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从育人的角度而言,红色文化拥有满足人的精神世界文化需求的能力,包含对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感、价值的培育和塑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育人合力的重要依托。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是一个开放的多维结构,它要求中国革命精神、主流意识形态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在一体化建设中为红色文化提供超越当前精神困惑与价值迷茫的育人力量,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全力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生态体系。

一、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的前提审视

前提审视是对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何以可能的集中说明,它意味着红色文化要将普遍公理、系统结构、话语体系进行有机融合,在协同推进中体现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使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勃发主体力量,以红色文化育人目标作为认识自我发展状况的标准和参照。

(一)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中明确红色文化育人的普遍公理

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求个体自觉接受红色文化发起的以中国革命精神、主流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精神传导和价值塑造。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红色文化的概念认知伴随主体性观念的强化,逐渐转化为生动、形象、贴切的实践表达。一体化包含“红色文化+”的意蕴,单纯围绕红色文化讨论其何以育人是不全面的,还必须将其同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有机融合,重新理解红色文化同三者之间的互存互动关系,在判定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后,使其一体化建设发展成为红色文化育人的普遍公理。

普遍公理以育人为核心,集中展开于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这一关键环节。作为前提审视,红色文化需要将其承载的情感、意义、价值、信仰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相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实现与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统一,在增强人们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这意味着,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需要被置入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框架,并作为有效补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原理而提出。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而言,普遍公理要求红色文化以清晰的历史脉络为线索,立足文化育人有效供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聚焦红色文化明显不同于其它文化形态的价值世界,在课程编制、学科教学、教学设计、学业评价中充分凸显红色文化的育人优势,对个体的“物质生活方式—思想道德世界—精神文化追求”进行全方位的引领与塑造。

红色文化育人的普遍公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也是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动态表现。普遍公理除了具有育人的基本规定之外,还将红色文化如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视为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条件。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一体化建设中,红色文化以开放的、动态的、互动的方式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融通的生命机制,积极应对来自复杂文化环境的挑战。

(二)在知、情、意、行相统一中整合红色文化育人的系统结构

红色文化育人要重点考虑知、情、意、行的统一性问题,并以此整合现行的系统结构。通常而言,系统结构要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创造的文化成果视为其吸收、宣示、转化的核心内容,既要凸显中国革命精神在育人过程的价值引领作用,还要把红色文化用于描述社会和教育生活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说,红色文化育人的系统结构应当努力解释社会现实,概括人们在接受红色文化洗礼过程萌发的对宏观政治、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渴望与需要。

红色文化育人的系统结构不仅要跟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而且要在知、情、意、行的深层逻辑上作策略整合。知,即个体对红色文化育人持有何种态度,及这种态度能否转化为指导个人行为的思想。系统结构要深刻说明红色文化育人对个体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功能价值,使个体对红色文化的概念认知转化为深厚的思想道德信念,在信仰层面对中国革命精神形成理性认知。情,即个体对红色文化育人的情绪体验与评价。“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如果个体的深层情感被红色文化育人有效激发的话,那么个体就会在情感上同红色文化育人保持和谐一致,并以此作为区分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的评价标准。意,即个体在红色文化育人过程是否养成坚强意志,并能自觉克服困难。红色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饱含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坚强意志,这理应成为个体奋发向上的强大支撑力量。行,即个体在红色文化育人过程的具体表现行为。个人具有什么样的行为,部分地决定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选择、接受、践行程度,影响着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

优化红色文化育人的系统结构,使知、情、意、行过程始终蕴含中国革命精神的文化力量,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革命精神、主流意识形态、高校红色文化一体化建设的逻辑关联,从而说明红色文化育人何以具有构成集体认同和国家课程建设的动力条件。随着前提审视的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在知、情、意、行中的相互依赖程度逐渐增加,内在的关系联结也逐渐转化为群体的价值认同,有效推进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效果。

(三)在代际关系变动中强化红色文化育人的话语体系

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深刻影响人们的观念世界,尤其是新旧观念频繁更替导致代际关系“带上了社会变迁的印迹,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变迁、文化变迁和制度变迁,直接触及并影响着代际关系的变迁”[2]。一般而言,红色文化更多的带有革命年代英雄主义叙事的价值理解,它承载着人们对特定时期宏大政治叙事的身份认同。然而,社会转型加剧社会变迁,当圣洁化的革命叙事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附着在红色文化之上的宏大政治叙事就需要在代际关系变动中进一步稳固和强化。

代际关系变动反映了红色文化育人在不同社会进程的阶段性差异。在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文化育人致力于革命接班人的党性锤炼,明确“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3]。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育人要“通过历史上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作风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工人阶级感情和革命作风”[4],在学校中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培养立场坚定的无产阶级队伍。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红色文化育人要在“整个社会上造成人人向上、奋发有为、不甘落后的革命风气”[5],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5],努力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方法与质量,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不论红色文化处在何种代际关系,其育人目标始终围绕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在个体的思想观念层面,红色文化育人的话语体系始终具有一种支配性影响,保持个体对中国革命精神、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认同与践行。

在代际关系变动中发展红色文化育人的话语体系,就是要生动说明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与各环节的国家取向,加快通过公民身份的政治责任来强化个体对宏大政治叙事的日常关注,在观念与行为上保持对中国革命精神、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忠诚。在这一前提下,红色文化育人的话语体系呈现“个体—国家”“宏观—微观”“历史—当下”的三重变奏,该三维结构进一步强化了红色文化育人的话语体系。

二、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的价值旨归

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坚持红色基因、红色精神、红色旗帜同“三全育人”有机衔接,将代表中国革命精神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红色文化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通,在涵养全员的国家认同意识、激活全程的铸魂育人动力、引领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中织造价值之网。

(一)以红色基因涵养全员的国家认同意识

红色基因是永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卓越基础,它之所以能够涵养全员的国家认同意识,并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够创造和维持一种追理想、克难关、靠群众的内在精神品格,更重要的是它与中国革命精神、主流意识形态相关联,逐渐以某种强化的方式,深刻表明其在政治教化层面的重要涵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红色基因能够为中国人民提供一种强有力的国家认同意识。尤其是在民族存亡的严重时刻,更是通过发挥斗争精神,使中国共产党在一切艰难险阻面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自我革命中勇往直前,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敢于亮剑,敢于同一切反动势力作斗争。在此前提下,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的形式,将红色基因逐渐转化为社会各阶层的思想精髓。在这个意义上,红色基因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国家认同意识是同步的。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到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在这一阶段,红色基因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革命为了谁”的问题,在独立、自由、民主层面使个体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自觉融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国家的革命斗争之中。此外,红色基因以文化的形式促进人们的“国家化生存”[6],积极描述中国人民对国家认同意识的基本态度和立场。红色基因从文化人类学入手,着力考察“什么样的国家制度”“什么样的国家化生存”“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能够反映人们现实生活的必然之需,以及由此引发人们国家认同意识的文化观念的转变。

以红色基因涵养全员的国家认同意识,其目的就是描述和解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寻求国家认同过程中的伟大斗争精神,集中反映红色文化在民族国家关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发挥红色文化对人们认同行为的积极影响。“许多‘斗争’的主要武器是文化征服,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摧毁人们的自信心,分化共识,离间人们的凝聚力,消磨斗志。”[7]可以看出,国家认同意识需要红色基因的涵养与维护,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也必将在红色基因的孕育中经历不断的变化与再阐释。

(二)以红色精神激活全程的铸魂育人动力

红色精神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它在价值表达层面具有一定的动力基础,可以有效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全过程。就人的社会关系而言,铸魂育人就是要将红色之魂发展成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支撑力量,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英雄作用、榜样作用、模范作用、示范作用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育人的重要范畴,扩展红色精神的应用范围,丰盈铸魂育人的内容结构。

在民族国家的整体视野彰显红色精神的育人品质,就要充分理解红色精神能否顺利延续历史传统、可否反映和满足后革命时代的发展诉求,红色精神的铸魂功用就来源于此。红色精神非常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一切文化实践,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结构,这是红色精神激活全程铸魂育人动力的必要条件。而当人们自由发展的个性诉求同红色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时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育人就以契合的形式满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具有了在理想、道德、实践层面的育人活力,就可以围绕既有的育人内容、育人方式、育人机制、育人目标展开创造性的文化实践。这是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自觉体现,也是红色文化彰显铸魂育人价值合理性的实践面向。为此,我们可以把“铸魂”和“育人”两个概念相区分。“铸魂”定位于把中国革命精神打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关系性存在,尤其是要凸显其坚强的历史绵延力和价值引导力。“育人”就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在“铸魂”的基础上找到红色精神作为一种价值性和政治性概念存在的根源动力,在内容、资源方面扩充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机制和路由,保持和创新红色精神的民族性价值。

价值旨归是时代赋予的民族使命,以红色精神激活全程的铸魂育人动力,体现着对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的贯通性把握。从红色文化一体化的生长过程来看,铸魂就是接纳与融合的过程,育人就是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前者是红色文化生长与自觉的表现,后者则是红色文化彰显时代精神的功能理解。

(三)以红色旗帜引领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旗帜就是方向,它在基本目标、核心价值、根本原则层面赋予红色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寓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构成“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8]的鲜亮底色。红色旗帜具有感通力,它可以将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信念、情感、理性整合为个体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观、文化观与交往观。即红色旗帜不仅可以引领人的精神文明实践,而且延伸并整合人的社会交往系统,其目的就是要达到一个“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育人网络。这同大思政育人格局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发掘和培育红色文化内在的民族性品格,并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努力方向,形成全方位的育人生态结构。

大思政育人格局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问题上的认识深化,在赋予文化育人以新的时代精神活力的同时,强调在一体化视域推进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红色旗帜引领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在概念理解上具有双重内涵:一方面,大思政育人格局需要明确的文化方向,以红色文化的民族性推动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时代性发展,以红色文化的精神气质感化人的本性并使之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说明以什么样的旗帜引领什么样的育人理念;另一方面,大思政育人格局为红色文化提供新的育人视角,凸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必要性,也就是说,以文化人不能仅从文化的精神、伦理、教育角度出发,必须紧紧抓住人的本质问题与现实境遇,立足人的主体地位来确立文化的育人方向和服务对象,“文化是为‘人’成其为‘人’服务的,又是人使自己成其为‘人’的方式及其留下的足迹”[9]。

遵从红色旗帜的引领方向,红色文化育人的各种价值问题也就有了统一的逻辑结果,并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中不断优化和充实红色文化的育人机制,其用意就是通过加快一体化建设进程,夯实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现实基础。红色旗帜与大思政格局这两个观念本身,就是对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的实践表达,并附带对文化育人意识形态属性的强调。

三、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育人一体化要求红色文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紧紧围绕教学课程、目标体系、协同机制三个方面推进精品课程思政建设,搭建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思路,构建覆盖全学段、个性化、立体式、多方位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一)设置阶段性、连续性的红色文化教学课程

红色文化教学课程需要遵循科学的编排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是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前提。教学课程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不能设立界定不清或者模糊的课程结构,必须遵循一体化原则,在中小幼学段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尤其是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基础、精神风貌编制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分门别类的教学设计,体现红色文化教学课程的阶段性、连续性特点。

首先,国家课程设计要突出红色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优质教育资源地位,使其成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红色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0],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课程就应该着重传递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不断革新精神,给大学生以深刻的红色文化记忆和红色文化体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斗志。

其次,学校课程设计要为国家课程服务,深刻阐明红色文化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定位。不同学段具有不同的课程设计要求,红色文化教学课程要充分考虑地区、学校、年级、年龄的特征与差异,在课程开发与教学中逐步形成以红色文化作为评估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政治素养、使命担当的目标体系,使红色文化教学课程理念涵盖大学生的不同学年段。

最后,地方课程设计是对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的外部扩充和支撑,可以多维展现各个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特色和育人实效。2016 年山东省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出版了《胶东红色文化丛书》;2019 年江西省出台了《红色文化教育大中小幼一体化课程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组织编写《红色文化》系列教材。以上两个省份的地方课程比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与内容,使红色文化教学课程和育人目标更加具有地方特色,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可以朝着社会化发展的目标迈进。

(二)构建层级式、辐射式的红色文化目标体系

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应当遵循以文化人的发展规律,既要在红色文化中凸显育人的重要地位,又要在育人中强调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这是构建层级式、辐射式的红色文化目标体系的判断依据。接合目标、发展目标、引领目标构成了红色文化目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从接合目标来看,红色文化不仅需要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建立接合,而且还要同其它文化形态发生接合。当我们置身接合,就会发现不论是历时态还是共时态的文化接合,红色文化都暴露其难以逾越的错位状况。如后革命时代的红色文化依旧遵循原初状态之下的历史书写,无法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建立有效的知识、价值、信仰的接合要素,导致红色文化记忆与国家认同再生产的乏力,难以达成红色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如何摆脱“艰难浮现”的困惑,在历时态和共时态的文化生产中建立接合力量,就成为当前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的目标指向。

从发展目标来看,红色文化应当努力消除大学生思想与行为产生的文化困惑——红色文化到底能带来什么?如果红色文化能够正视并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在大学生心中建立对红色文化的想象力、理解力和认同力,红色文化就会成为“有血有肉”“有灵有魂”“有情有趣”的文化景观,就可以自动激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食粮,进而助推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进程。

从引领目标来看,红色文化应当主动融入网络文化之中,并成为网络空间的最强音、最美音。当我们愈是主动融入网络空间,互联网的延展性就会势不可挡地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我们是网络文化的建构者,但同时也成为网络文化的建构对象,甚至异化为网络文化的“附庸主体”。红色文化承载着主流意识形态的目标期望,它应当及时化解网络文化负能量,在主流意识形态与网络文化之间建立“缓冲地带”,促进网络文化以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体现时代精神为目标统领,积极培育时代新人。

(三)确立传承—融通—应用的红色文化协同机制

从育人一体化的目标来看,红色文化的研究场域不应当仅局限在宣讲教材、理论课堂、纪念场馆,而是要遵循以文化人的价值结构来探索一种新的模式,超越红色文化本体存在的一种静态的发展模式,立足关系社会学来确立传承—融通—应用的协同机制,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担当”[11]。关系社会学强调“‘社会性’再也不会像直接表现出人性之物那样被看到、听到或践行了,它需要个人的关联性”[12]。个人的关联性需要一个适合“人性”的红色文化协同机制,即个人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引导、熏陶、洗礼过程需要红色文化协调机制怎么做的问题。

从传承的角度而言,协同机制要把红色文化内在的精神实质转化为解释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在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人的关系结构中重点突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在传承中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同人之存在的价值关联。这是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的研究前提。

从融通的角度而言,协同机制就是要解决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除了要推动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还要深层揭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反哺”红色文化的问题,使两者之间互融互通、功能互嵌、相得益彰。这是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的内在逻辑。

从应用的角度而言,协同机制就是要确保红色文化能够具体指导人们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进而在改变世界中能动地实现自己的功能。应用意味着要掌握并落实红色文化育人的时代性议题,一方面要说明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究竟要回应和解决什么问题;另一方面要从红色文化之“魂”切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本”,使红色基因、红色精神、红色旗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取向高度契合,在围绕育人问题上不断提升红色文化新境界,这是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的实践追求。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