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选择

2022-03-17 03:50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

曾 涛

(洛阳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3)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其他课程相比,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主要在于对人的思想认知等进行改变,是一个触及人灵魂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新时代思政课的特点决定了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相当强的综合能力,必须加强核心素养的培育。在2019年3月18日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就思政课教师素养问题明确提出了“六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10。“六要”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的核心素养,笔者将之概括为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师德素养、教学素养。

一、强化政治意识,提升政治素养

政治素养包含政治信仰、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观等。习近平总书记把“政治要强”放在第一位,可见政治意识、政治素养之于思政课教师的重要性,理应成为第一核心素养。

(一)思政课教师要提升政治站位

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属性。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开展学理阐释,更要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思想引领,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塑造学生的三观,培育学生良好的品行、高尚的道德。特殊的课程性质要求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不同,必须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趋复杂,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观点、诋毁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会利用任何可能的机会和场合掀起波澜。尤其是后疫情时代,一些西方国家为转嫁危机,会加剧国际意识形态的斗争。青年大学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交织,他们最容易眼花缭乱、迷失方向。作为思政课教师,政治立场要坚定、对关键问题态度要鲜明、对各种观点要有敏锐的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政治清醒、政治定力,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要有力,扛起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

(二)思政课教师要坚定崇高信仰

理想信念教育一直是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理想信仰问题,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崇高信仰。所谓“欲人勿疑,必先自信”。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才能讲得深刻、讲得透彻。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信仰坚定的人才能讲好信仰。如果自己都怀疑共产主义实现的可能性,只是一味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根本无法讲好思政课,让人信服,更不可能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1]12所以,“在马言马,在马信马”是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学术品格和学识素养。可以说,选择做一名思政课教师,就意味着不能仅仅把这当作一份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意味着选定了一种崇高的信仰、选择了一项为之而奋斗终生的事业。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只有有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才能有底气、才能讲深讲透。

(三)思政课教师要严守政治纪律

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将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作为自觉要求,时刻保持政治清醒,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守纪律、讲规矩,更是思政课教师应遵守的政治要求。课堂上,老师绝不能口无遮拦、漫无边际地乱讲;不能传播不良情绪;任何曲解国家政策、抹黑社会主义制度、诋毁英雄人物等言行,绝不能在思政课堂上出现。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西方一些政客、媒体疯狂地对我国进行攻击、造谣、甩锅、抹黑、恶意栽赃,可以说花样百出。面对新形势,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站稳政治立场,严守线上线下教学纪律和规矩,对西方的错误言论给予坚决抵制和驳斥,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起到表率作用。

二、增强理论自觉,提升理论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是性质,“思想”“理论”则是基础。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增强理论自觉,提升文化内涵,强化理论修养,才能满足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和学理阐释的传授需要。

(一)思政课教师理论积淀要深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思政课教师自己首先要弄懂学透,才能给学生讲好讲清。第一,要精心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著作,全面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世今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正本清源,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不断夯实理论功底,提高理论修养,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必须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反反复复地读,通过细嚼慢咽去感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想价值。第二,要重点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辨析和比较中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第三,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任何一种理论只有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特征才更有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很大程度源于它是一个开放而科学的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根据时代特征和具体历史条件的变化,把握理论前沿,推进理论创新,在课堂上用活、用准、用精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思政课教师理论讲授要深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理论,只有让学生弄懂吃透,才能让他们真正信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讲授深刻,就要凝练学科方向,有的放矢地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打造属于自己的学科高地,然后把所研究的理论运用于课堂,把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讲清、讲活,把难点讲深、讲透,把重点讲明、讲新,从而提升思政课堂的学理性,提升思政课的认识高度。

(三)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思想启迪要深

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更为便捷,这就极易使人的思考能力出现弱化的趋向,尤其是对思想单纯、看问题简单的大学生而言更为明显。思政课应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发挥对学生深度思考的启发性作用,关注现实、强化问题意识,用多样化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学习能力,改变其碎片化、浅层化、功利化、快餐化等学习观念;帮助他们从冷漠、无知、偏见、物欲、迷茫中走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帮助学生穿越众说纷纭的迷雾,透过现象看本质,用科学理性的思考去明辨是非,在循序渐进中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和感悟,最终使学生升华认识、增强情感、理论认同、行为拥护。

三、增强人格魅力,提升师德素养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便能发挥高效的作用。”[2]106老师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不仅仅依赖于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依赖老师是否有良好的价值观。所有教师应是学生言行一致的楷模,老师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做到以身作则:工作中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生活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现实中率先垂范,言行一致。

(一)思政课教师要有崇高的职业情怀

思政课教学直接与治国理政的宏大实践、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密切相关,思政课教师理应成为践行“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典范,而崇高的职业情感是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助推剂和润滑剂。对自身职业的崇高性和使命感,思政课教师应具有充分的认知与认同,这样才能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从内心真正体验到使命感、自豪感、神圣感、价值感和获得感;要谨防职业倦怠感,始终以崇高的职业情怀为内生驱动力,以豪迈的激情和笃行的定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心系人民,常思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要有坚定的职业情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投入真情实感;还要有仁爱情怀,心中始终装着学生,切实为学生着想,为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殚精竭虑。

(二)思政课教师要有生命的温度

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里去!”[3]346思政课承担着塑造学生完整人格、塑造学生灵魂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化人”功能。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语言、内容、过程和方法等方面有情感上的碰撞,更要从整体上呈现一个思政课教师鲜活饱满的“生命”。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绝非是一部“照本宣科”的机器,学生也绝非是“等待灌注”的容器,而是“灵魂对灵魂”的思想融通、思维启迪、生命唤醒过程。生命温度是对思政课人文价值的传神描述,也是对思政课教师的崇高要求。具有生命温度的思政课教师是拥有高尚的人格、能自觉做为学为人表率的教师;是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教师;是一身正气、堂堂正正的教师;是光明磊落、心胸坦荡的教师;是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教师。只有有生命温度的教师才能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传递正能量,给学生以感动和力量,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热爱。

(三)思政课教师要有生活的温度

把高冷的政治术语渗进细微的生命体验,把抽象的学术理论融入具体的生活实际,用鲜活的群众话语去讲述枯燥晦涩的理论体系,使思政课堂变得“有理、有料、有趣”,这是思政课应有的生活温度。当然,思政课教师要葆有生活的温度,除体现在授课当中,还需要经常深入学生生活实际,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帮助学生点化思想上的困惑、融化情感上的坚冰、感化行为上的偏差、净化人格上的瑕疵。

四、掌握育人本领,提升教学素养

高校思政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素质,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课程的这一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着与众不同的客观难度,意味着要取得更优的效果,就必须比其他课程的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需要更高的理论素养和更强的教学能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好学善思,努力勤勉,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和能力。

(一)好学善思,与时俱进

高校思政课是阐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宣传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并从现实中汲取素材,把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中所创造的奇迹、所取得的成果呈现给广大青年学生的主阵地。因此,它的授课内容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必须紧扣时代主题、与时俱进;必须立足客观现实、回答层出不穷的现实问题。于每一位思政课教师而言,每一学期的教学内容都是新鲜的,每一堂课都需要重新认真备课。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保持学习状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站在知识发展前沿,用理论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型教师。

(二)掌握教学规律,站稳教学课堂

我们要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但无论是什么时候改、如何改,都必须始终保持老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要保持这样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需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规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整个课堂运筹帷幄,才能站稳讲台。

1.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是完成此使命的关键课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首先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坚持强化科学理论武装,要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学习、研究、宣传作为重要职责,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引领学生。再次,牢守教学传播主阵地。思政课堂要强化线上线下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严格教风学风、严肃课堂纪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最后,思政教学要贴近实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主动深入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倾听他们对学业和能力提升的诉求,培养他们的个人修为,然后教会他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规划人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内生动力,激励他们把远大理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

2.遵循教书育人规律

育人者应先受教育,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思政课教师更是如此。作为思政课教师,理应把思想道德修养摆在首位,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自我完善,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要学会用高尚的人格吸引青年学生,用严谨的治学熏陶青年学生,用饱满的精神感染青年学生,用正确的观念塑造青年学生,用科学的三观矫正青年学生,把愿做、会做、善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书育人的目标,自觉当好大学生人格品行的塑造者,用真诚去关爱学生,传文明之道、授理想之业、解广大青年学生成长之惑,从而涵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其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

3.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急需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搭建。大学是有针对性实施专业知识和素质能力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整体素质如何对国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要实现成才目标,离不开引导和教育,要帮助他们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大学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既要有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不仅要掌握各种理论知识,更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次,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当代大学生思想整体积极向上,但价值取向比较自我、更加务实;易接受新事物,接受知识面也较广,但纵深思辨能力较弱,对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所以,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中。再次,注重对大学生情感心理的培育。大学阶段是人生从青年到成人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他们思想活跃、富有朝气和活力,创造力也比较强,但是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容易情绪化,是 “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认知规律,熟谙并紧紧抓住青年学生的情感、性格和行为等特征,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提供有效帮助。

(三)创新教育教学,提高教师亲和力

思政课的设置,经历了从“98”方案,到“05”方案的变化,教材也历经2015版、2018版再到现今的2021版的更替。可以说,一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历史,就是一段不断守正创新的历史,改革创新也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措施。那么,思政课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创新呢?

1.提升语言的亲和力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桥梁,良好的教学不仅需要内容上的精彩,更需要语言上的生动表达。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有可能相差二十倍”[4]199。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语言艺术性的高低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所以,创新理论话语的表达方式,运用语言技巧和方法,既要注重语言的严谨性、规范性和逻辑性,也要注意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亲和性。教师尽可能用接地气的语言,增加思政课课堂的感染力和趣味性。

2.提升授课方式方法的亲和力

教学方式方法是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5]随着时代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在方式方法上有所变化,需要选择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既要依靠传统的自上而下、学理灌输的教学方法,也要结合当前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实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线上与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为此,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充分掌握传统线下启发式、情境式、互动式、人文关怀式的教学法;另一方面,应主动采用优质网课或其他教学APP等优质教学资源,充分运用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平台,探索“思政课移动课堂”,打造个性化在线学习互动空间,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从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3.提升社会实践的亲和力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让人们在实践中领悟它。思政课的最终价值就是引领大学生积极融入社会、融入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在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转化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下功夫。教师可以创设以思政主题为内容(如爱国主义演讲、理想信念大家谈、党史我来讲、就时代热点进行分组讨论等)的课堂实践,实现“情境式”实践体悟;也可以邀请优秀校友代表、“最美学生”“最美教师”代表走进课堂,分享他们的模范事迹;或带学生去红色教育基地(如伟人故居、革命纪念场馆等)进行现场教学;也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军事训练,磨炼新时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同时,也可以鼓励大学生参加校内外的义务劳动和志愿者服务,让新时代大学生在劳动中、在公益服务中收获知识、增长见识、提升能力。让学生借助各种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去感知抽象的理论教学,也一定能更好地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