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

2022-03-17 00:30徐乐天成艳霞鱼欢张龙娃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4期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思政

徐乐天 ,成艳霞 ,鱼欢,张龙娃

(1. 湖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2. 安徽农业大学 林学与园林学院 /安徽省微生物防治省重点实验室 / 真菌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当前,开展“课程思政”、实施“课程育人”已成广泛共识,“课程思政”开展落实的情况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1],也是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思政内容贯穿于高校课程教学的过程之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生价值观的引领的有效及有机的融合,是培养有专门知识、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健康身心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由“传统的农业”转型为“现代化农业”的关键过渡期。农林类高校和农科专业承担着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任务。然而,当前农科专业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招生困难、专业认同度低、专业兴趣不高、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农业高端人才流失等问题的困难[2]。为了加速转型,需要围绕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调整高校农林学科培养方案,提高课程专业性的同时开展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一大批“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农业卓越人才。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农艺与种业、植物保护、农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农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教授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诊断与防治技术。本文将以上述课程为例,探讨和解析如何从该课程的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环节,在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技术技能的同时开展思政教育,以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形成客观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实现专业课学习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为国家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3-5]。

一 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是全世界的粮食安全的前提保障,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前沿热点,科研成果不断更新。因此,《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术性、时效性。任课教师要不断阅读文献,了解学术动态,站在时代发展前沿,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历史和传承。在课堂中融入我国历史上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案例,辅以科学解释,既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也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一) 文化自信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对中国对农业害虫的防治,其中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此类记载之中,不乏诸多成果显著的病虫害防治案例。因此,任课教师应广泛查阅文献,应充分挖掘中国病虫害防治历史中具有教学意义的教学资源,了解并掌握部分杰出案例,有机地融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课堂教学中。在开展绪论教学中,可以讲授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农牧业生产实践中如何积累了丰富的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经验。例如:早在晋代,我们就开发了利用黄猄蚁防治柑橘园害虫技术,这是人类利用生物防治虫害最早的记载,是中国人首开的先例。在没有杀虫剂、没有农药的年代,轮作换茬防虫、砒霜除虫、烟茎除螟、养鸭除虫、灯光诱杀等方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过引入这些案例,激发学生的专业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启发学生养成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随着中国昆虫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领域也取得了一些引领世界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例如,蝗灾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自5000年前一直危害到21世纪。同时,飞蝗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蝗虫。因此,该害虫得到了全世界范围科学家的关注和研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自2004年起围绕蝗虫型变的分子机制开展了一系列深入广泛的探究,包括基因表达调控、表观遗传调控等。2020年,他们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发现了飞蝗群聚信息素,揭示了飞蝗群聚的奥秘,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除了飞蝗,沙漠蝗虫也是世界重大害虫。近几年,沙漠蝗频繁爆发于非洲,受到了全世界昆虫学家、植保学家们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促进该害虫的防控,体现我国科学家的风范以及专业实力,我们派出了蝗灾防治工作组赴巴基斯坦、印度等地协助当地开展蝗虫的治理工作。通过上述案例的讲述,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蝗虫的习性和防治方法等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科学家们的风范,增强自信心。此外,也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体会到中国的大国风范。2021年,90高龄的我国著名昆虫学家李丽英先生受昆虫学顶级综述《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撰写“Pest Biological Control: Goals Throughout My Life(害虫生物防治:我的毕生坚守)”综述文章5,足以体现我国昆虫学家的勤勉以及国际社会的认可。

由此可见,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史的真实写照,作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中华儿女,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努力从我国长期积累的农林病虫害防治的历史经验或教训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既要正视不足又要坚定自信,树立远大理想,进一步增强奋发图强、勇往直前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 社会责任感

粮食生产与安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稳定与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粮食生产的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任何时候,中国人的饭碗都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控将极大促进粮食产量,然而,目前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为保证农作物产量,主要依靠农药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但是农药的不当使用或者滥用不仅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还会造成农业难以持续发展。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时机举例说明滥用农药的危害:DDT可以消灭蚊虫、控制疾病,又能消灭害虫,帮助粮食增产,但是它的无差别杀伤使得很多益虫、鱼类、鸟类等也“惨遭毒手”,同时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借此案例教育学生,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要充分考虑防治措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将防治方法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要以实际行动保护好生态环境。

除了提高学生对环境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还要突出对农林学子们爱国情怀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以尝试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贡献和爱国思想巧妙地融入教学。例如,我国的著名昆虫学家杨惟义院士曾经将其发现的中国蝽蟓标本命名为“中国xxx蝽”“庐山蝽”“中华尾蝽”等等,使世界了解了中国,增长了国人自信。他发表的对半翅目分类方法新见解的论文,令世界昆虫学界对我国学者刮目相看。此外,他还拒绝了国外相关科研单位的高薪聘请,执意返回中国从事科学研究,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杨院士“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精神足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二 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 激发好奇心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能简单机械地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教育,要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专业知识体系和思政内容体系的有机结合及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结合社会时事热点问题对课本内容进行扩展,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要改变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和课外主动探寻答案的勇气和积极性,培养和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学术搜索查阅国内外研究进展,对该内容的研究进展及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制作PPT并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找出讲解过程中存在的局限和改进建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建议。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总结和表达能力。通过学生所选的内容,可以根据看出不同学生的特点,再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

例如,可以对杀虫剂的杀虫机理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鼓励他们结合已有的文献结果,提出自己的科学问题,“大胆猜想,小心求证”,设计实验,并在实验室中对自己的猜想进行探索和验证。对农药杀虫剂等实际应用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在大田里进行田间试验,实际感受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通过这些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研究态度,也为将来进一步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奠定了一定的技能和理论基础。

(二) 辩证思维

不同病虫害可以引起农作物相同的症状,而同一病虫害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又可以产生不同的症状,因此要辩证地分析、科学地判断病虫害特征。针对一种病害又有不同的解决办法,该如何选择最适合的病虫害防治策略,均需要用辩证的思考。因此,任课教师在讲授相关议题的时候可以采用话题讨论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思辨能力。

例如,在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知识点的讲授时——害虫防治的主要三种方法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可以设置问题“你们觉得哪种防治方法的效果更好?”学生普遍认为“生物法更好,更环保”,接着进一步提问“如何看待部分生物防治方法的防治效果较差呢?”其实每种防治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将知识点有逻辑地在教学内容中进行穿插,让学生“融会贯通”并得到科学的答案。充分理解对于类似“哪种防治方法更好”等问题的答案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定,比如:物理法没有无环境污染,但是防治效果欠佳;化学法防治效果好,但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生物法对环境危害小,但是局限性较多。要辩证的看待“好”与“坏”,不能简单地下结论,需要全面认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三) 学术诚信,尊重事实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对于每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而言,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是需要时刻谨记在心的信条,他们需要抵制学术造假、捍卫学术尊严。采用“案例式教学”在课程中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理解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和意义。

部分研究生投机取巧,凭借抄袭和造假获得了论文的通过并得到了学位。例如,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翟某某学术造假事件”。但一旦东窗事发,不仅学位会被注销,社会声誉也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通过部分案例的讲述,让学生明白学术论文不能靠造假和复制粘贴获得,这种学术不端所得的“成绩”是无法经受检验的。即便是一些早期颇有建树、具有广泛知名度的科学家一旦僭越“科学诚信”的底线也会承担严重后果。例如:有“克隆之父”之称的韩国研究人员黄禹锡被发现有意造假,其发表于《Science》文章被撤回,学术声誉受到极大的打击8。类似的例子还有小宝方晴子两篇《Nature》论文因造假被撤回。借类似的案例告诉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不得根据预期结果而修改编造数据,意料之外的结果并不一定是坏事,科学史上许多重大发现和预期并不一致。此外,学术研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学术是共同体的事业,教导学生尊重事实,做到学术诚信不仅是对学生个人品德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建立我国良好的社会学风。

三 科学伦理道德的培养

(一) 科学伦理

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社会行为,承担着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部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互为依存、相互制约关系,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宏观调控作用。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以及保护濒危生物物种等问题给病虫害治理新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不仅要关注科技的发展,也要关注科学伦理问题。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观念。讲授“农业病虫害防治方法”等章节相关知识点时,引入热点话题“利用转基因植物进行害虫防治”,让学生就科学和伦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结合课堂上、课堂外的讨论引导他们领会“对待转基因生物的正确态度是趋利避害,不能因噎废食”。科学研究不能过于追求结果而抛弃伦理,科学道德和学术伦理规范应该是摆在第一位的。

(二) 社会公德

教育学生要遵守绿色发展原则,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保护好生态环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从事农业生产时,选择合理的防治手段,加强对无害防治方法的研究。通过对话题“农药的危害”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时一味地追求杀虫效果是不可取的,害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农药的过度使用也会给人类自身带来危险,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意识,认识到自然环境保护与社会科技的发展并非互为矛盾,前者的保护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防治病虫害偏施有机合成农药,导致许多蔬菜达不到国家农药残留检测的标准,以“多杀霉素”等绿色农药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防治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深远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四 结语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农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农林高校学子,学生的思想动态不仅关系着他们的成就,更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发展。因此,在高校农科专业课堂上开展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任重道远的工作。作为教师,要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自身学习,保持与时俱进,也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总结成功经验,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深入挖掘专业课内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授课内容相结合。总而言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中有机和有效的融入思政元素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加强学术诚信,有利于科学伦理和社会道德观念的培养,最终培养高素质新型农业人才。

猜你喜欢
农作物病虫害思政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