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青年家庭教育问题现状研究及建议

2022-03-17 03:01:30冼婉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智障家校理念

冼婉莹

(东莞启智学校 广东·东莞 523129)

家庭教育是言传,是身教,是潜移默化,是持久战。智障青年自小耳濡目染,原生家庭的理念会深深扎根于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从而形成无形巨大的力量,体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他们又大多固执,观念一时很难扭转,我们也很容易觉察到培智学生的言行举止压根就是原生家庭教育理念的投射、翻版和缩影。

毫无疑问,智障青年在原生家庭中与生俱来、多年形成、潜移默化的观念某种程度上会左右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后进一步的成长、转变与提高。亦即是说,原生家庭的意识形态与学校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脱节的确是一个需要多加重视、亟须调和的矛盾。若仅靠教师通过在校教育,“孤军奋战”,教育强度和力度则是势单力薄的,是远远不够的。培智学生的特殊性更加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合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对于特殊教育,更是如此。

由此可知,接下来,若想让学校教育理念对智障青年,无论是在校抑或是在家,都能持续产生“标本兼治”的正向效果,家校教育必须双管齐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当然希望家长能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积极学习前沿教育理念,能在思想上与学校育人理念靠拢,家校形成“无懈可击”的专业共同体。

1 旧有的家庭教育理念亟待更新

我们知道,家庭教育所灌输的理念涉足方方面面,不同家庭也会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想法,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笔者认为智障青年家长重点是要在生活、学习、工作和性四大方面的理念亟待更新,以满足家校教育形成合力的需要。

一是生活方面的理念。

(1)不少家长对孩子的障碍程度、真实生活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判,会出现高估或低估孩子能力的现象。他们护犊心切,一直把孩子保护在象牙塔里,对孩子事事关心,又事事不放心,愿意代劳且不愿放手。究其因由,家长其实主要是对孩子的“美好生活角色”定位不明,对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认识不清,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好照顾”、还是“好家人”;是“好帮手”,抑或是“好公民”,没拿捏得准。

(2)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生活教育缺乏长远规划,“简单粗暴”,缺乏结构化。未能及时协助孩子建立起生活重心;未能协助孩子组建起妥善的生活安排计划和系统规律的生活作息,未能为他们建立起个人生物钟。长期的无妥善时间管理和无计划的生活安排,会使得智障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3)就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而言,不少培智家长对孩子需求的关心与满足主要仍停留在生理、安全两个层面,而忽略孩子还要有社交需要、尊重和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多年来,智障青年只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而没有发展太多的社区生活技巧。我们又看到,现时他们一切生活资源皆由父母供应,以致他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参与度低,对自己的人生、未来无所追求,久而久之,他们的无价值感油然而生。

二是学习方面的理念。

(1)不少培智家长会容易混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界限,对孩子学习的认识尚未能脱离普通教育印象框架的束缚;不少家长对步入青年阶段的孩子学习的认识又不能及时从特殊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调整到培智中职阶段上来,错以为孩子的学习重心一贯是应该以生活为核心的文化课程的学习,比如写字、算数等。实际上,对于智障青年来说,应该专精于职业教育和美好生活方面的教授和学习,而不是侧重于基础教育课程的补救教育。

(2)特殊教育的初心,系期盼智障青年在离开学校之后,能够独立生活、适应社会和实现人生价值。通过学习,我们希望他们能及时回归生命的本质,找到生活重心,认真负责地去过好自己生活的每一天,并在其中体会到做人的价值感。忙碌充实、有目的、有重心、有计划的美好生活才是智障青年的真正所需,由此,我们知道智障青年的学习重点应该是美好生活,亦即是说,他们不光要学习中职课程,如何有质量地生活和休闲娱乐,也得好好地学习。

(3)此外,还有很多方面的技能学习需要智障青年的家长充分重视。如,智障青少年大都“四体不勤”,他们必须要懂得自律地去锻炼身体,以避免身体机能的快速衰退;他们必须要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学会反馈个人感受、非暴力沟通、表达情绪的有效方式;他们要学习照顾自己的技能,学习对工作的认识,学习如何不需他人太大支持也能体面生活的方法;他们要学习做人的尊严,学习如何令人尊重,学习决策、作出选择并承担责任;他们要学习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他们要学习学习的方法,学习并不限于被灌输,而可以自学。日常要多看新闻、科普片、纪录片增长见闻,等等。

三是工作方面的理念。

(1)毋庸置疑,对于智障青少年来说,毕业以后,就业便是一种期待的安置方式,然不少家长会认为“就业”才是孩子的唯一出路,若孩子不能及时就业或就业被退回,他们会觉得非常难以接受。的确,从正常化的角度来看,每位成年人都应该拥有一份工作,而要求智障青年在就业市场中谋得工作,着实难度较大,但求职不得也不意味着他们在无业或待业的时候可以无所事事、虚度光阴。智障青年在毕业后,除了“工作”,其实还有更多生涯发展的可能性,比如,生活、学习和休闲。“就业”从来不会也不可能是智障青年生涯发展的唯一选择,我们主张,能就业就让他们敬业,不能就业就让他们及时回归生命的本质。

(2)智障青年在社会上求职不得的情况下,他们绝不能“四体不勤”,在居家生活时也应该有充实忙碌的“工作”安排,即这工作纯粹是为完善他们生活体验而创设的。我们希望,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能强化个案扮演一位好家人或好帮手的角色体验。我们鼓励,智障青年的监护人可以根据个案的能力现状,为他主动开发一个力所能及的,抑或是说,最接近他“最近发展区”的“工作”岗位,并把这工作经营成为他的生活重心,使之实现人生价值。当然,这工作最好是固定的,是有责任感的,是利他的,是有产出的,有报酬的,是智障青年愿意通过自己努力获取生活资源的原动力,是智障青年能从中自觉有所作为的,能为之耗尽心思的,一个吸引他活下去的理由。比如,帮家里扫地拖地的清洁工,帮家里买菜煮饭的小厨师,帮家里修剪花草、打理盆栽的花农,帮家里照看孩子的小保姆,等等。

四是性方面的理念。

(1)不少家长会以为自己子女是有障碍的人,而非有性需要的人,是“无性人”,并不会有青春期问题的困扰;而另一部分家长则会认为自己子女在家庭的支持下,能如常人一般结婚生子,又可以养儿育女,传宗接代。

(2)是人,就有性。随着人权观念的普及,智障者的性需求与性权利,已逐渐地被认识到和普通人没有两样。但长久以来,性却一直是家庭成员间的敏感话题。智障者所在家庭,更是如此,他们的性事,更一直是家庭成员们,不愿触及,甚至是禁忌的议题。现实中,在亟须接受性教育的青春期,智障青年从家长处难以接受正面积极的性教育指导。

2 智障青年家庭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许多智障青年仍旧习惯于生活在家庭的象牙塔里,有着走不出家庭,观念闭塞,思想保守,行为固执,与学校教育理念有着背道而驰的困境。家长是最好的老师,“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可见首要是要解放家长思想。另外,特校作为智障青年接受教育的主要部门,必须要拓宽家校沟通工作的力度和维度,尤其是,要花心思去做好家长思想工作,及时去更新和转变家长某些固化、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期形成家校合力,有效地助推教学,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首先,特校应充分发挥好自身专业优势,要不遗余力地做好家长家庭教育理念宣导的责任主体本位工作。学校可组织一线教师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结合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分门别类地撰写《家庭教育知识小册子》,并派发给每一个家长手中。致力于为每个家庭提供一套实用、可参考的教材。里边可以收集一些日常家庭教育的经典案例,或以问答的形式,简明易懂地回答家长有关孩子生活、学习、工作、性四大方面的教育问题,以便帮助家长准确认识孩子、了解学校教育方针理念、掌握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和策略,通过科普,增进家长对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理念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他们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接纳、参与、支持与帮助,为智障青年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家庭基础。

其次,学校可通过定时召开线上或线下家长会或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从科学的角度,向家长们精准科普智障青年家庭教育的误区、家庭教育指南等。特校又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和微课掌上通搭建好家校联系平台,基于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家校之间传统的沟通模式。借助微课掌上通软件、微信平台提供的“微信群”“公众号”等功能,定期推送教师们制作好的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课件、微课、优课等资料共享给家长,与家长及时进行好教育理念的沟通和对话,在网上建立实时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再次,活到老,学到老,人只有终身保持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孩子的出生完全是父母的选择,父母也理应担负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为人父母需要学习,家庭教育更需要学习。培育孩子,仅仅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要意识到,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的,是专业。父母对于孩子从来的回应,往往会带上自己教育观念的烙印。鲁迅先生质疑:“从来如此,便对吗?”作为父母,更应日三省吾身,是要去懂得自我成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智障家校理念
家校距离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青年心理(2021年28期)2021-05-23 13:20:40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24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30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8
为智障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浙江人大(2014年1期)2014-03-20 1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