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情况及其问题探讨

2022-03-17 02:54陈泉恺楼明霞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陈泉恺 楼明霞 陈 柔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7)

0 引言

“课程思政”自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1];习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

思政教育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因此,本团队通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索大学生对“课程思政”认知以及“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情况,分析其背景和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的全面实施。

1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概况及问题

1.1 大学生对于课程思政态度

整理分析问卷调查所回收的数据,发现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课程思政大环境下,大学生群体对课程思政的概念有了基本认知,对其的发展倾向于支持态度。调查结果显示,81.99%的同学表示在填写问卷前已经听说或者了解过课程思政;在对课程思政推进发展的态度方面,34%表示非常有必要推进,55%表示有必要推进;在对课程思政的影响方面,73.9%的同学认为课程思政的推进能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正确待人处事。

但调查结果也反映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大学生群体对课程思政的具体认知还有待加强。课程思政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一系列政治课程,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调查过程中,有3.5%的学生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画上等号,他们认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只是纯理论的知识,是对思政内容不断重复的过程,对自身的实际生活没有切实用处,在除了思政课程以外的课堂插入思政内容可有可无。

各个不同类别专业之间对课程思政的态度区别也集中体现在了这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中。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人文社科类专业、理工类专业、艺术体育类专业以及少部分其他专业人群。从整体数据来看,人文社科类专业,在自身的文史基础较好的情况下,更能够理解课程思政发展推进“立德树人”的时代意义,而与之相反,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理工科专业的个别学生眼里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问卷中,有3.32%的同学认为在其他课程上融入思政因素没有收获。

1.2 各大高校课程思政发展现状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拥有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而教育作为一个国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自2014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切实推进课程思政重要改革的观点后,各大高校也在不断摸索探寻在思政课程以外的课堂融入思政因素。本次问卷中,78.85%的高校已经推进了课程思政,并且在各类课程的中普及度在不断变高;33.39%的学生表示老师会经常提起课程思政,8.74%的学生表示极少提及课程思政。

以上数据证明,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响应课程思政改革方向,但是,从调查的另一些数据仍然能看出一定的问题:

学校、老师对课程思政的贯彻执行不够到位。从调查得出的数据来看,学校方面,在1-2门课程中融入思政因素的高校占比最多,占比58.57%,仍然存在大多数的课程没有融入相关的思政因素,虽已推进教育理念改革,但具体的课堂实践仍然欠缺。在教师的执行上,部分教师没有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做好充分准备。68.88%的学生表示老师在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部分的内容添加过于生硬,不能引发学生兴趣,51.4%的学生表示融合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时效性不强。这些数据证明了学校、老师在对课程思政的贯彻执行方面还有待加强。

2 原因分析

2.1 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仍处于较为被动状态

以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外界普遍认为工科学子的思想政治意识相较于人文社科学子相对薄弱,然而该看法并非无中生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习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该举措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但仍面临着工科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较为被动状态的情况。在课堂上,多数工科学生在思政课及其他涉及思政内容的课程上精神萎靡、思维涣散,玩手机、做其他课程作业的行为俯拾皆是,只有在临近考试时才被动复习知识点,草草应付考试。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极难认识到思政教育于专业课融合对自身和对国家的必要性。学生不重视思政课程的态度一部分是来自自身的,但是最重要还是目前多数学校对思政课程的不重视,具体的思政文件不被同学知晓,最终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工科学生都认为专业课程比思想政治课程更重要,且认为专业课程与思政融合没有必要。

2.2 思政内容与专业课融合较为困难

对于理工学科而言,专业课本的内容更加趋向于对公式的解释与运算,大多数专业课教师要把各种社会主义思想与这些公式相结合是一个较大的难题。加之高校许多工科专业课教师本身也缺乏这一思想。因此,他们把课本内容联系政治思想并将这两者完美的融合,实属不易。

3 对策建议

3.1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开展不同的“课程思政”

从调查获得的结果可知,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具有云泥之别,因此高校要分专业开展不同的“课程思政”。人文社科类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高校可以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入手,侧重对学生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健全人格等进行培养。理工科和商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高校可以侧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爱岗敬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增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及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3.2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接受课程思政的能力

用理论来推动实践,用实践来修正或补充理论。通过调查,67%的学生最希望教师通过实践教学来提升其接受思政知识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在传播思政思想的过程中要积极为学生的实践搭建平台和创造实践机会,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与此同时,学生自身也要充分利用社团活动、课堂发言和讨论等平台,锻炼自己,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3.3 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制度,完善“课程思政”运行机制

学校应把“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教学效果上升到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经过调查,49%的学生对于所在的院校是否制定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类似文件表示不清楚。因此,各大高校应当强化课程思政教学革新,在学科与课程设计、教学过程落实、教学质量监督评价等环节中,强化教育目标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应当避免将思政内容生硬的融入课程。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规则等教学文件的审定过程中重视教学三个维度目标的同步实现和提升,在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中,要求专业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以及课程实践进一步改造整合,构建有思政元素的有效价值引领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融入民族自豪感这一学生最为期望加入的元素。在各种教学评价活动中,设置“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对专业课程中挖掘的思政元素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的切入点、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育德效果等方面予以评价考核,从而形成“课程思政”有效运行机制。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政治视野,分专业进行“课程思政”的因材施教,打破思政内容枯燥、生硬的瓶颈是新时代教育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专业素养、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专业能力培养和人生价值塑造的多元统一。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