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与文化自信的有机融合

2022-03-17 01:40崔庆玉于欣卉朴美怡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中华文化外语

赵 梦 崔庆玉 于欣卉 朴美怡

(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0)

0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元的文化与各异的价值观相互碰撞,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1],国际文化环境竞争激烈,坚定文化自信成为时代的要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血脉与传统。而外语专业大学生作为国家文化的传播者,更应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世界性视野,摒弃“文化疏离”与“外语失语症”,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在此背景下,高校更应重视外语教学,使文化自信与外语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深度融合。

1 当前文化自信必要性和迫切性阐述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这个国家间联系日益密切的时代背景下,往往同样存在着摩擦与碰撞,因此更加坚固了当代青年对于文化自信必要性和迫切性的需求。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的满足心态、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是文化主体自我认同的标志,也是文化主体从文化角度拓展自我的心理诉求[2]同样,文化自信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如果缺失文化自信,同时缺失的,将是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以及主人翁精神。因此,外语专业各高校应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外语背景文化的过程中增设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讲述等相关课程,并以此来树立巩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使学生增强对母语文化的重视程度,首要培养的是对于母语文化的热爱。故高校应当提高学生学习本国文化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觉悟,使之能够更有自信地在国际舞台上涂抹中国色彩。

与此同时,外语专业的学生同样也要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付诸努力。学生应在学习母语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发挥专业优势,以更全面的国际视角来看待遇到的文化自信缺失问题。将专业知识与本国文化相结合,合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增强我国的文化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一旦外语的教与学与文化自信妥善结合,所取得的成效无疑是互利共赢,无疑是二者相辅相成的。

2 分析文化自信现状

2.1 专业学习中重“外”轻“内”

目前,外语专业的学生,更加重视对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相对于枯燥乏味的语法知识,当地的风土人情更能抓住学生们的眼球,教师们也更愿意以此来调动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各国的文化知识便很快被学生所记住,并且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这种文化会渗透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影响价值观。再加上如今的应试化教育,只学习专业知识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对专业知识之外的传统文化敬而远之,这也是造成学生中华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之一。在如此重“外”轻“内”的专业学习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难免有所缺失,文化自信的传承也将面临危机。

2.2 文化自信学习环境缺失

文化自信的形成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在目前的国内形势下,大多数家长都被生活所迫、忙于生计或者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对传统文化的教育[3]。原生家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可能造成子女对传统文化的漠视。而学校被升学率等因素影响,大都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与专业技能的学习情况,课程大多被专业课所占据,很少有专门教授传统文化的课程,再加上对校园中传统文化氛围建设的忽略,文化自信便失去了生命的土壤。再者,随着科技进步,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不断冲击着外语专业学生的价值观,而作为思维活跃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他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从而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培育。

2.3 文化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孔子学堂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旺盛,特别是2019年成立的“中国非洲研究院”以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等都提高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4],但这些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热点新闻对于大多外语专业学生来说都很陌生。相反,一系列的外国节日,如平安夜、圣诞节、日式忘年会等却被他们所熟知并积极庆祝。谈及学习外语的目的,许多学生的回答是个人兴趣、希望出国留学等,鲜少有同学能从爱国的高度出发,以报效祖国为目的进行外语学习。学习的目的中缺少了对中华文化知识的宣传,缺少了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便缺少了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动力,文化自信的土壤便失去了活力。

3 教学与文化自信相融合的解决方案

3.1 自主学习中,融合国内外文化特色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切身体会祖国的风土人情,将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进行比较,用辩证的思维与包容的眼光来理性看待国家间文化差异的同时,能更深入的了解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

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以翻译为例,由于不同文化要承载的内容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仅靠直译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背景,对其进行剖析,才能更接近原文所表达的含义。对于学生而言,翻译本国文化作品,不仅可以提升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也能加强对语本国文化的理解,并在不断了解的过程中建立起文化自信。[5]

3.2 教师教学中,构建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师应累积个人知识储备,提升文化素养,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再将中华文化的相关理解融入教学之中,使外语教学中饱含中国文化的内涵,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及任务的设计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应在文化自信和自觉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从中国的文化背景出发,培养具有中国文化认同感的外语交际人才。在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时,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其包含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传授外语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母语的文化素养,建设本土文化意识。

3.3 改善外语学习环境,全方位提升文化自信

首先,应从考试着手,应拓展考试范围,加大中华文化在试题中的比重。其次,对于中华文化的考察,应设计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而不是只局限于写作,应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的中华文化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高校可以在外语课程测试中让学生用外语来解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增加文化对比等题型,从而强化文化自信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渗透效果。最后,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机会,在实践中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文化自信,积极传播中华文化。

4 结语

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笃定,更是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的重要基础,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积极切实做好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

为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高校应在外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教育,从课程思政视域下着眼,切实解决大学生“文化匮乏”等问题,注重融会贯通中西方文化,将高校外语教学实践与跨文化交流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打造系统化、可行性强的文化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识,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希望本文能对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与文化自信的有机融合提供有效助力。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中华文化外语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