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与探索

2022-03-17 01:40辉李林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背景研究生

张 辉李林娜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2.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昆明 650224)

0 前言

2017年以来,我国教育部对传统的工科专业进行更新升级,各地开始了新工科建设,新工科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目前很多高校都具有多个一级学科,但是同一高校的一级学科之间培养学生是单独培养、互不联系的,这种培养模式下不但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提升,学校的学科发展也受到很大限制[2]。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技能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又能促进学科的发展,但是目前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

1 目前多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师资队伍学科背景单一

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师资队伍不仅要有校内导师,还要有一定比例的企业导师。目前,具有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高校,都实行了“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高校在无论是在聘任校内导师还是企业导师时,一般都需要具有该学科的教师或的企业高级人才,这样就造成了培养研究生的师资队伍学科背景单一,这是制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因素。

1.2 课程体系结构设置过度专业化

各个学科在培养研究生时,研究生必须要通过课程、参加学术报告、参加实践等环节获取必需的学分数,其中课程学分数远高于其他环节的学分。课程是研究生获得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是储存理论知识的重要来源[3]。通常情况下某一个学科的培养方案在制定时,除了必需的公共基础课程外,其余的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学位课选修课等环节均是围绕该学科设置的,所涉及的知识也是该学科的专业知识。为了体现课程丰富,往往会设置数量较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但是课程类型通常是与该学科紧密相关的,相关学科的课程数量很少。与该学科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涉及较少,但是研究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在课堂上学生无法获取足够的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这种课程体系结果设置过度专业化,不利于学生的科研和以后的工作。

1.3 课程评价方式简单

课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直接方式,所以课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教师通过备课、授课、课后辅导等环节将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由于教师学科背景的不同以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认识、表达能力的不同,在课程上授课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授课时传授的专业知识点也会涉及相关学科的内容,教师需要将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交叉融合在一起,从而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授课任务。目前很多学校都会对教师教学授课的质量进行评价,但是评价方式通常简单化、形式化,从而失去了课程评价的真正目的。

1.4 缺乏对专业未来发展判断

高等教育培养研究生一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行业的需求变化,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才能具备竞争力[4]。高校的每个专业要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对该专业市场行业需求不断的调研并分析研究,对该专业未来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目前部分专业对国家政策、社会发展、市场变化、行业需求的理解有偏差,不能对该专业未来发展的正确判断,在培养学生时仍然延续之前的培养模式,传授陈旧的专业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不具备竞争力,

2 针对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师资队伍学科背景多样化

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的发展,需要解决教师学科背景单一化的问题,推进多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无论是聘任校内导师还是企业导师,以该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或高级人才为主,与此同时需要聘任一定数量的相关学科教师进行交叉融合,确保师资队伍学科背景的多样化。有了学科背景多样化的师资队伍,学生在遇到相关学科的学术问题时,可以及时的与教师沟通,教师可以及时的指导学生,让学生及时高效的获取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有了学科背景多样化的师资队伍,不同学科背景下的教师不仅可以共同承担科研课题协同创新,还能促进学科的发展。

2.2 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丰富化

课程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方式,为了培养具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单位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课程要丰富化[5]。高等教育单位在制定课程体系时,应根据国家政策、市场变化、行业发展等因素,在充分调研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设置不同学科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时,以本学科专业课程为主,同时设置一定数量的相关学科专业课程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科研需要,有选择的学习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储备相关学科理论、掌握相关学科专业技能。课程体系设置和师资队伍是密切相关的,有了学科背景多样化的师资队伍,就可以开设多个学科的相关课程供学生学习。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设置选课的公共平台,将不同学科的专业课程在选课公共平台上公布,学生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不同学科的课程。有了丰富的课程体系结构,不仅为学生做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社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2.3 课程评价方式全面化

课程评价是对教师授课质量高低的直观体现。对教师授课进行评价应该全方面进行,在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进行过程监督。在授课前对课程大纲、教学方案等材料进行全面检查,这是保证授课的基础。在授课中教学单位成立教学督导组不定时的对授课教师听课,在听课时记录教师的授课情况。在授课后,学生难免会由对知识未掌握等情况,授课后教师要进行辅导答疑。在课程评价时,评价人要多样化,采用校内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督导人员评价、教学管理人员评价,同时邀请同学科校外教师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根据课程评价反馈,对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方式进行改进,以此循环,教师授课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不断提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及结束后要对教师授课的质量进行监督评价,从而提高教师授课质量,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2.4 具有对专业未来发展的前瞻性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单位要对学科专业不断的调研分析。明确调研目的,选取合适的方法,确定优质的调研对象,制定正确的调研分析方法。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充分调研,学科委员会结合国家政策、市场变化、行业发展等相关因素的综合评判和研究,得出学科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然后学科召开研讨会,邀请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研究院、企业、行业、专业教师等相关人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充分听取不同单位、人员对学科专业发展的意见。通过这样的方式,相信可以得到该专业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学科委员会根据学科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学生培养方案,引进相关学科教师,制定合理的课程系统结构,开设与未来发展契合的课程。这样在培养学生时,学生可以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充分适应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设置进行了研究,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学科通过师资队伍学科背景多样化建设,使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丰富化,结合学科对专业未来发展的正确判断,进行全方位的多学科交叉融合,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达到新工科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背景研究生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