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本科护生对临终关怀的态度的研究进展

2022-03-17 01:40谢恩东杨杰凯李青青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护生共情条目

谢恩东 杨杰凯 李青青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3)

临终关怀(hospicecare)是指通过为病人提供积极的支持,减轻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以提高其生命质量,让其有尊严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旅程[1]。护生作为护理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不仅需要掌握临终关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积极的临终关怀态度,其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未来临终患者的护理质量[2]。然而,国人受儒家、道家等思想的浸润多年,对于死亡话题大多避而不谈,更遑论以家庭为单位的死亡教育[3]。相较于国外临终关怀的多方向,多领域发展,我国的临终关怀虽已在临床实践中有所进展,但人们对于临终关怀的局限认知长时间存在,甚至于部分群体的态度都不明确。本文通过对国内本科护生对临终关怀态度的现状、评估工具、影响因素等综述,旨在为高校设立相关课程提供借鉴意义,为未来的临终关怀教育提供方向。

1 本科护生对临终关怀的态度现状

陈菁菁等[4]的研究显示,我国护生临终关怀的态度较为积极,大多数护生认为对临终患者进行认真细致的护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而郭奕嫱等[5]的研究结果显示,护生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得分是略低于肿瘤科护士。其中“与临终患者交流的态度”与“针对照顾临终患者出现焦虑不安心理的态度”的维度得分低且差距较大,说明护生与临终患者沟通交流存在一定障碍,态度并不积极。黄昆等[6]等研究显示,实习护生对临终患者的态度较为积极。陈玲玲等[7]的研究结果显示文科生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高于理科生,实习轮转过ICU者得分高于未轮转者,这与申靓亮等[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我国本科护生临终关怀的态度整体较为积极但认知不足,均略低于肿瘤科、ICU等科室护士。

2 本科护生临终关怀态度的评估工具

2.1 中文版临终关怀态度调查量表(FATCOD-B)

该量表[9]由Frommelt研制,分A表(护士)和B表(医护人员和医学生)2个版本。目前主要采用王丽萍[10]汉化的中文版FATCOD-B,该量表共6个维度、29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计分,总分29~145分,得分越高说明态度越积极。量表结构效度较好,量表总体的Cronbach's 系数为0.796,重测信度为0.959,内容效度为0.92,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2 照护临终病人的态度量表(Frommelt Attitude Toward Care of the Dying Scale,FATCOD)

该量表由美国Frommeh[11]于研制,用于评价护士照护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态度,是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护理人员对照护临终病人态度的量表。目前国内主要研究采用孟召霞等[12]修订的中文版照护临终病人态度量表,信度效度良好,总量表Cronbach's 系数为0.805,重测信度为0.803。共30个条目,包含2个维度,分别是照护临终病人积极态度(17个条目)和以病人和家庭为中心的照护意识(13个条目),正向条目和负向条目各15个,使用Likert 5级评分,正向条目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别计5~1分,反之亦然。判分越高,提示护理人员越愿意去照护临终病人。但该量表主要适用于临床护士,评价护生的针对性不强。

3 本科护生临终关怀态度的影响因素

3.1 性别

路梦新等[13]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人文关怀能力总分还是其内的各个维度的得分,女性护生均高于男性护生,即相比之下,男性对临终关怀态度较低。这与男护生群体的特殊性有关。因而,在对护生进行死亡及临终关怀教学和培训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因性别造成的接受程度的差异,要进行针对性、差异性的教学,真正加强整个护生队伍的关怀能力,防止护生因性别造成实践临终关怀时的参差不齐。

3.2 共情能力

拥有高水平的共情能力的护士,可以建立和睦亲密的护患关系,可以减少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患者在就医时的满意度,在这一方面提高了护理的质量,同时还能防止情感过耗以免造成护士自身的损伤。王亚玲等[14]的研究发现共情使护士对患者的痛苦和需求更加敏感,激发主动的利他行为,提供临终患者更为舒适的照护,照护品质得以提升,从而可以获得家属的肯定与支持,职业意义油然而生。因此,作为照顾患者的承担者,是会遇到很多死亡场景的,共情能力的加强,是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临终关怀时心态的重要途径。

3.3 相关临终关怀教育课程

陈贵梅等[15]的研究结果显示临终关怀认知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强。其原因可能是大三、大四年级的护生接受临终关怀的教育,且开始接触临床,经历会减弱护生对临终关怀的陌生感,使护生对临终关怀有一定的了解,其态度与大一、大二相比较为积极。李梦琦等[16]的调查反映出,学习临终关怀课程以及进入临床实习可以帮助护生进一步了解临终关怀。这些研究都说明当前就临终关怀的教育本身而言,对于护生是起着正向积极的作用,但对于改善护生临终关怀的态度、提高护生临终关怀方面的实践能力仍有上升的空间。

3.4 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信仰宗教的人与不信仰宗教的人相比,其生死态度以及临终关怀态度均有差异。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有宗教信仰的护生的死亡态度更积极[17]。焦杰等[18]的研究结果显示,当人们面对死亡,产生出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时,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容易寻找到依托,达到精神和心理上的慰藉与解脱。

3.5 死亡态度

夏倩[19]的研究显示,能够同家人直面死亡话题的护生,在照顾临终患者时的态度正向性会有所提高。国外有研究显示,成长于忌讳死亡话题家庭的孩子,对死亡态度持较消极的可能性会增加[20],所以,成长于能够开放死亡话题的家庭中的护生,会因为长辈或父母的敢于直面,对死亡有更加正确的认知,形成更理性乐观的死亡观,他在临终关怀的相关教育的接受程度也会相应提升。

4 小结

当今国内本科护生对临终关怀的态度总体积极,但本科护生对临终关怀的认知不足,这与护生受到性别、共情能力等因素以及相关临终关怀教育课程、宗教信仰以及家庭环境等思想文化因素的影响有关。此外,目前国内临终关怀教育仍不成熟,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稳定,甚至部分院校缺乏对临终关怀的教育。与国外的临终关怀教育现状相比,还有不小的进步空间,面对这样的现状,国内的护理研究者应注重加强护生在本科阶段对临终关怀的教育力度,而医学院校、医院等本科护生的教学场所则应当敢于尝试,勇于改革,创建符合实际情况的临终关怀教育模式,同时,还需加强人文类课程的教育,多项举措同时发力,强化本科护生对临终关怀的认知进而影响其态度和行为。

虽然国内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提高之处。本科护生态度会对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但目前关于本科护生临终关怀态度与行为联系的研究还是十分缺乏,未来可以深入这方面的研究,为临终关怀教育的评价标准提供借鉴。此外,目前国内多数研究为量性研究,质性研究占比小,难以获得深层次的信息。所以,在未来可以通过质性研究,直接获得非数字化、真实、具体的原始资料,从而对本科护生临终关怀的态度产生更深的认识。

猜你喜欢
护生共情条目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