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有效路径探索

2022-03-17 01:4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陶 森

(天津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天津 300072)

日前,中央和教育部针对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分别印发了实施意见和指导纲要,就进一步贯彻党中央的教育方针,构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其中,《纲要》指出,劳动教育要从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下功夫,其主要目标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优秀的劳动品质。[1]这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导向性要求,也对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 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是为国家教育和培养国之栋梁的人才摇篮。立足新时代,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扎实推进高等教育“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综合改革,全方位探索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的深度融合与协同机制,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1.1 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讲,人类劳动史的演变历程造就了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重点论述了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重要场合对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动教育等方面做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和深入阐释,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扎根中国大地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开创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的新高度。因此,高校必须将大学生劳动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路线,让爱劳动、能劳动、会劳动在大学生中蔚然成风。

1.2 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

恩格斯曾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也离不开劳动。劳动是人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方法。在“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融合点和凝结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中华民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伟大征程中,只有劳动才能创造新的时代价值,只有加强劳动教育才能成为大学生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强大内驱力。

1.3 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精髓的内在需求

中国人民勤于劳作,勇于探索,善于创造,始终把辛勤劳作作为民生之本。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最有价值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出力流汗中,真正感悟到用辛勤双手创造价值、创造未来、创造幸福的劳动过程,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劳动和普通劳动者,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包括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等,让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伟大和价值。华夏文明的历史积淀让中国人民懂得只有劳动才能拥有今日的辉煌成就。故而,高校也需要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挖掘劳动教育内涵和劳动思想精髓,使其转化为00后大学生易于接受、乐于遵循的劳动价值体系和人文属性,让学生通过对劳动和深刻理解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2 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与主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论述指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教育体系之中,将劳动教育摆在日益重要的国民教育位置上。近年来,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劳动教育更为关注,积极制定各项文件政策,将劳动教育落细落实,使大学生劳动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显著成效,但是相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来说,劳动教育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定位不够明晰

部分高校在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上相对缺失,统筹协调相对不足。一些高校在大学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授与学习,在设置学生培养计划或人才培养目标时,更多关注其他四个方面的教育目标完成情况,忽视劳动教育,将学生的课业表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首要标准。在课程设置方面,劳动教育一般没有专设课程,而是将对学生的劳动观念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分散在其他通识课、思政课或专业课之中,授课教师的价值体系和劳动素养较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缺乏课程管理机构的必要引导和监督。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相对边缘化。很多高校认为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素养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很少重视大学生日常生活劳动习惯的养成。除了必要的日常宿舍卫生检查外,学生缺少获得参与学校公共卫生治理和其他生活劳动锻炼的机会。此外,大多数高校的劳动教育实施尚没有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体制机制。例如缺乏专门的校内部门或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全校的劳动教育开展,或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缺少有效的会商机制,使得校内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或事倍功半。

2.2 劳动最美的校园文化氛围不足

一是高校劳动教育资源与保障有限。只有保障教学人员、教育经费、教学场地的投入,才能使高校劳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然而目前高校劳动教育的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比较有限,劳动教育相关场所、设备和组织管理等方面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相关部门和教师的劳动教育积极性不高。二是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固化,还停留在传统的劳动教育教学阶段,多为课程讲授或生活劳动实践,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时代性教学内容,与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逐渐不符,难以让学生体验在专业生产劳动或新型劳动服务业态中出力流汗的快乐和幸福,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劳动教育活动的普及率不高。目前大学生在校参与劳动实践的主要途径为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但受限于场地和资源,高校难以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劳动实践机会。同时,部分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不足,相关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宣传引导不足等,都导致劳动教育相关学生活动的学生参与度不高。

2.3 大学生与家庭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强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大众对于劳动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社会媒体对劳动模范,特别是身边的优秀劳动者的宣传报道覆盖面不足,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树立的正面引导功能减弱,甚至在一些不良媒体的引导中,劳动被单一的等同为体力劳动,并存在矮化、丑化体力劳动者的行为,导致一些大学生抵触劳动、蔑视劳动,轻视劳动者,形成了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爱惜劳动果实的错误观念。同时,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家庭教育环节,劳动教育也处于被动状态,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很少让孩子参与日常家庭劳作,没有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工厂实习实训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知识水平不匹配。

3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大学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摇篮,应该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紧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深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推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贯通融合,探索构建劳动教育新模式,使学生在接触、了解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工业技术的基础上开展专业实践劳动体验,厚植劳动情怀,明确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应肩负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

3.1 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校应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统筹资源,齐心合力办好劳动教育。成立学生劳动教育领导小组或建立劳动教育工作会商机制,由主管校领导牵头,学工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后勤保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制定本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紧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深化专业劳动实践教育,丰富服务性劳动实践,建立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加强组织保障等若干层次,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3.2 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高校可以充分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实验测试分析中心、实验室、专业课程平台与教研室等,研发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智能制造类等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劳动“金课”教学内容,按照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劳动教育目标等,重构教学体系,提供专业特色浓厚的定制化课程清单,系统加强学生劳动科学教育。同时,改革课程讲解、实验、实践、课程设计等课程内容,在低年级本科生群体中普及通用劳动科学知识,融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理解和认同。在本科生实习实训教学环节中,将教学过程向前、向后延伸,使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实验后物品整理和场地清整,推动重点实验室向来访学生开放,打通中学生接受科研训练的通道,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3.3 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

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意见》指出“本科阶段劳动教育课程不少于32学时”。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尽快研究确定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从理论课教学、专业劳动实践教育、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服务性劳动实践等环节,以一二课程融合贯通的方式,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面向产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工科建设引领下,高校应不断推进“产学—校企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国内—国际培养融合”“教—研—学融合”,将学校科研实验室、工程中心、创客空间和创新创业孵化器形成一个整体链条,构建“创新+劳动教育”“应用+劳动教育”“学科+劳动教育”平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需更加强调“在解决问题中用什么知识、如何学习知识、怎么应用知识”,坚持让学生身心参与、手脑并用,边讲解边实践,边学习边操作,让学生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劳心”“劳力”,促进学生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有效管用的实践本领,全面提升以劳动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

3.4 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劳动创造力

高校应始终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以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和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为契机,重塑课程内容,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机械制造、电气电子、计算机等学科专业。让学生在专业劳动实践环节中既能够动手操作实物测绘、模型铸造、钳工电焊、电子仪表使用等传统生产劳动和传统工艺,也可以体验激光打印切割、Python编程、机器人开发、无人机操控等现代科学技术,感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掌握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劳动工具、技术和形态的新变化,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感和创新性。同时大力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劳动。依托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众创空间、创新实验室、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载体,以“挑战杯”“互联网+”、学科竞赛等为抓手,深入推进学生自主科研,鼓励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建立若干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高新企业联手,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标,打造课内实验、课外实践、科技竞赛的专业劳动实践活动模式,鼓励学生将书本中的设计图纸变为造福社会的实物产品。组织劳动作品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劳动过程和结果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体悟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3.5 生涯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使大学生厚植劳动情怀

立足新工科专业教育,深化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和生涯发展教育的有机融合,邀请学生走进创客空间,开设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让普通学生有机会对话全国劳动模范、五四奖章获得者等等表现突出的青年劳动榜样,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和技巧,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依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举办劳动教育沙龙,建立一支劳动教育导师团队,聘请校内外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等做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讲述身边劳动者的奋斗故事,为学生科技、创新、生涯发展等相关工作提供服务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难和问题,扩充劳动教育师资力量和水平,提升高校劳动教育教学水平和指导质量,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

4 结语

让学生会劳动、能劳动、爱劳动是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高校应积极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有关精神,强化问题导向,探索推动面向未来的劳动教育体系,力争在推进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方面破题、出新,让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目标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反思劳动价值,提升劳动能力,弘扬劳动精神,以劳动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激活劳动智慧,拥有强健体魄,创造美丽人生。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