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研究

2022-03-17 01:40慧魏玲陈洁何伟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思政

张 慧魏 玲陈 洁何伟峰

(1.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绍兴 312016;2.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2019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但同等重要。《方案》从职业教育制度体系、职业教育标准、育人机制及办学格局等几个层面为高职院校明确了方向。特别要求高职院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何谓人才?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人才是容人民性、实践性与现实性为一体的。其人才观的定义取决于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发现,是对基于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的人的认识。在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理应不能以技能本位考量。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推行工学结合的二元育人机制,但长期以就业为导向导致了高职院校重技术轻德育的现象,学生的道德素养跟不上职业技能的发展,最终反过来制约了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近些年,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唤以及新时代应用型人才观念的更新,学界也开始关注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较为突出的技能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两张皮的现象。与此同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探究也在火热推进,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其结果依旧不那么令人满意。

当前,较多研究者倾向从职业道德或者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视角诠释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的培养核心内容。这种思路相对侧重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理解学生的德育内涵,但不免有狭隘化理解学生德育范畴的嫌疑。文章以为,在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特性基础上注重职业道德品质培育的同时,从人文素养的角度进一步丰富职业教育的内涵。在教育实践中,若从主体自身的知识结构来看,道德素养(人文素养)与技能素养应该是一种平衡关系,但若从培养的方式来看,二者作为培养的内容应该是一种融入关系,理应不能有偏颇。教育中,应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发挥思政全方位育人作用。

2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实现基础与可能性探究

道德教育中,一类较为侧重对行为者品质的研究,一类则强调对行为主体的行为规范的探究。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前者属于德性伦理,后者属于规范伦理。现实中,我们对一个人道德素养方面作出评价的时候,很难将行为与品质分开来看。实际上,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其行为和德性是有机统一的。合乎道德的一定是基于外在规范与内在修为综合促成的一种坚定的追求。

而技能的获得,首先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获得娴熟的技艺。殊不知,精湛的技术本身蕴含着共同的职业精神──比如,勤奋、敬业、忠诚、自信等精神。也即是说,高职院校培养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无论是从道德教育的生成规律还是从技能获得的途径来看,二者本身就是并行不悖的。

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生在校期间,依托校内的实训基地开展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另外一种是大三阶段一般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校外顶岗实习阶段。

本文主要是针对以上两针方式,探究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可能性。先来看第一种方式,以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教育机制。部分专业依托行业优势,引进现代学徒制,将课堂延伸至实训工位。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这有助于促进能力的提升。在技能提升的同时,我校通过各种方式搭建校企文化融合的桥梁,密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实现术业有专攻的基础上更加侧重职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认同教育。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德技并修提供了保障。但是,在具体的做法上,尚处在摸索阶段,融合的效果仍有上升空间。

第二种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是大多数职业院校当前正在实施的──企业实训(实习)。很多学生、包括教师以为这个阶段完全是企业的事情,学校教育的使命已近完成。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区。实习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验,更是对企业文化、职业选择的一种调试与认同。故离不开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向指导。

3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突破路径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技并修育人机制有着现实的基础与实现的可能性。以下,文章主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多主体互动的层面重点分析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生成机制、转化机制与内化循环机制,试图突破当前高职院校中教育的不足之处。

3.1 以师资队伍建设切入看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生成机制

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主体,不仅扮演者知识、技能传播者的角色,更是践行“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第一人和能动者。因此,课程思政建设,首要的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应从人才培养长远目标考虑,建构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校内教师和企业家教师双元的师资队伍。在队伍的选人上,首先注重对道德品质、政治素养的考核,其次考察专业本领。在专业上树典型,进而发挥领头雁的作用,注重人才团队、梯度建设,注重对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与综合素养的培训。其次,要搭建一个良性的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基于平台,双方应在学生特点认知、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上达成共识,进一步促成职业价值、合作理念的相互认同与欣赏,才有可能发挥好专业教师与企业家教师的优势互补作用。教师的认同是学生对专业认知、职业接纳的第一步。通过教师间的价值认同进而传导给教学对象一种价值的认同。

可靠的教师队伍,是育人的前提保障,也是学生素养获得的直接来源和动力。因此,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它可以看成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现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生成起始点。

3.2 夯实课程思政内涵建设促进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转化生成

按照教育部的文件指示,专业课程教学是主战场,专业课课堂是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主渠道。当前的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在知识传授与学生的技能提升方面较为侧重,但在学生道德人文素养方面相对欠缺。因此,要依托校内外的专业教师和企业讲师队伍,以团队合作、集体备课的形式,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要在提升学生技能素养的同时,始终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应结合专业,找准切入点,自觉将“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讲好时代楷模的故事,讲好大学生自己的故事。其次,课程思政内涵建设还应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自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中。文化代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通过课程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帮助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要注重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是一个公民最基本也是最深厚的感情。从职业追求切人,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爱国的情感相结合,提升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再次,应注重职业伦理精神的动态化研究。教师,应紧跟时代,不断丰富职业伦理精神的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品质与国家倡导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凝练的伟大的“抗疫精神”融为一体,不断吸收新知识与时俱进。在具体的授课中,应主动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不能简单的用内容代替知识的有效融合,更不能有思政育人对于专业老师是一种置身事外的思想。课程思政的实现不是碎片化,哪个部门哪个教师的事情,它是一套相对系统性的建构工程,是基于相对稳定结构的教师队伍的一种动态的认同过程。

3.3 营造正向、丰富的校园文化激活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转化生成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榜样示范、社会环境与氛围对目标的达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有利于促成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提升,那么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载体,它代表着学校对外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技能的提升可以起到一种助推的作用。文章所指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活动这种显性的方面也包括校园环境、景观、校风等隐性的方面。基于学校特色,精准定位,将育人目标与发展导向有机结合。在把控政治导向的前提下,将学生的兴趣、专业技能提升与追求与向上、和谐的价值构建统一起来。在笔者看来,第二课堂区别于第一课堂的核心要义是突出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化教育目的,强化技能与道德素养的形成。因此,在第二课堂环节,要明确活动设计的目的和培养目标,以期真正实现第二课堂寓教于乐、寓教于育的一体化教育功能。通过专业技能大赛、寝室文化活动评比、思政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与此同时,注重隐性资源氛围的打造,让学生形成一种由内而外,自然而然的认同感。

3.4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家、校、企三方共同参与的德技并修内化循环机制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一定离不开家庭教育以及教育对象自身的内化教育环节。多方参与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反过来亦会不断修正、完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当前,很多家长包括学校自然的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人为的制定了分裂,显然这已经是一种默认的社会风气。学校教育中,往往那些所谓的“困难”(指非经济困难)学生,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所受的家庭教育乃至家长所持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很多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入学了,一切事情似乎都是学校包揽了,家庭教育因此中断了。殊不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必然导致良好的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但是不好的家庭教育一定不利于学校教育以及学生自身的成长。因此,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应基于家、校、企业三方之间的良性互动。

前述已经强调了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应基于对学生特点的研究达成教育理念以及价值观念方面的共识。那么,对于家长来说,一旦她(他)自愿选择将孩子送入高职院校进行专门化培养,理想化的状态是便意味着她(他)首先应相信被选的学校并愿意参与到学校教育环节中,从而对高职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特点有清晰的认知。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相对平等、完全意义上和学校、企业进行对话,各自在不同角度实现育人功能的互补,最大限度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

一种较为理性的观点认为,良性的教育必然要求三方共同促进,相互配合。在能力、品质培养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参与、自我分析,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建构一个相对坚固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而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主题间的对话,进一步完成对于主体自身的认同或者不断的自我革新,最终促进主体的道德成熟和理性成熟。

4 小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技并修首先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思想方面的改革,它关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同时,要实现理想状态下的育人目标,还应认识到高职院校大学生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实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绝不是哪一个部门或哪一个教师能够单独完成的。基于校企合作平台下的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学生道德素养与技能素养上有融合的可能性与切实的可行性。从知识技能与道德素养提升的进程上,二者有共通性:都遵循从认知到认同再到内化的这样一个由外而内的规律。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应积极构建外在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要注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通过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能力和品质的获得。

高职院校大学生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实现,既是新时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必然追求,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育中课题的时代推进。在通往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路上,仍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