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微课设计及应用

2022-03-17 00:48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思政

李 婷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7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语文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然而,当前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仍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这与当下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大力发展各门课程育人作用、发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针政策背道而驰。此外,在专升本考试中,大学语文被列为必考的公共科目之一,其中涵盖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是每一位高校学生都应熟识的。华东师大谭帆教授指出:“大学开设‘语文’正避开了语文的‘应试性’,让语文在很大程度上回归到语文的本然特性,大学之需要‘语文’正是由于这种相对的‘无功利性’,它对国民素质的培养、母语水准的提升必将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大学语文不仅在建构高校学生充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文化涵养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意义,更是对弘扬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承载作用。

一、大学语文与课程思政的前世今生

当下我国高校正在大力推行“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是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具有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相融合的根本目标。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通识类公共基础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具有“文以载道”的德育功能以及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提升道德修养、建立健全人格等教育目的。但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日益纵向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逐渐将“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公共课边缘化的现象开始进入到教育界关注的视角里,引起了一连串反思。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塑造、情感培养及精神熏陶必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隐性德育的显性化,将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是达到思想教育高效化和语文学习多元化的有效融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原有的教育模式遇到新的挑战,信息技术植入教学课堂越来越普及,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融合,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封闭模式,重塑了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中国乃至波及全球,为严防疫情大面积爆发,教育部推迟各年级学生返校复学时间,全国各级各校通过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和资源、开设各种网络课程等网上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慕课、线上与线下双结合等教学模式成为当前疫情下教育者、被教育者乃至培训机构等的首选方式。随着多种线上教学模式开展,微课作为一种能将学习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的教学方式,以其独特的时间短、内容具体、针对性强、超时空性等特点,以“见微知著”“小课堂大教学”等优势应运而生,成为了防疫期间无数老师跃跃欲试的教学手段。本文将立足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基础研究,探索线上教学模式中微课应用的优势及途径。

二、大学语文“思政微课”的设计理念

(一)精悍短小,内容完整

在研究语文知识如何更好地与思政元素融合方面,笔者尝试借助于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让思政教育元素更自然地呈现在课堂上,凸显大学语文“思政微课”的四大特征,分别是:第一,设置“课程思政”的教学主体单元。笔者重点依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语文》第11版,重新划分内涵丰富思政元素的六大教学单元,包括“歌颂青春”“语言魅力”“礼赞爱清”“爱国情怀”“完美人格”和“生命观照”,每个单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微课短视频制作。如第一单元的“歌颂青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莫言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席慕容的《青春》及张爱玲的《我的天才梦》等篇章,该主题紧扣“青春年少,志在远方”,并对所选篇章中的重难点进行深度挖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第二,教学视频短小精湛。笔者认为,作为微课内容,为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捕捉学生当下的兴奋点及兴趣点,应将视频控制到10~15分钟内,讲清楚一至二个知识点,便于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可观性及趣味性强,可使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并记忆。第三,采用一般格式存储。由于微课时间短,以MP4、RM、FLV等格式呈现,学生可使用移动硬盘或直接在网络通讯设备(微信、邮箱、腾讯QQ等)存储及调用,播放时无需进行格式转换,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等。第四,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作息时间安排,在家、校乃至车上都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中设备进行自主观看和学习,将被动的知识灌输转换为自主根据需要选择性学习。

(二)结构紧凑,趣味横生

微课资源开发过程中,笔者利用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解说为辅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将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具象化,创设真实的视听效果,打造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例如在“爱国情怀”这个单元中,笔者采用对比式教学法,选取不同时期的作家及作品进行整合,以《哀郢》中“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思、《断魂枪》中“国魂不灭”的坚守、《听听那冷雨》中“雨落心田”的思乡情,辅助以美文中经典的语句,采用生动形象的视图,从感官上表达屈原、杜甫、老舍等作家在面临生死考验和国家危亡之际,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精神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进取精神。以仁人志士的榜样力量,让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过程中,感悟不同时期先贤们心系祖国、胸怀天下的大义,探索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与情感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短小的视频使得讲解内容结构紧凑,课堂上,笔者在讲授“生命观照”这个单元时,糅合了唐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及梭罗的《瓦尔登湖》,视频内容在唐朝与现代交错更迭、横跨亚欧大陆,展现多个时代异域风光,洞悉大唐盛世繁荣,品味上世纪90年代中国面貌,感受独居者梭罗的湖畔时光,以绝美的动画展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以笔者旅拍的北京地坛风景照对比昔日史铁生划着轮椅摇进去的地坛,再以当下独居老人主题视频为切入点洞悉世纪前大文豪对独居的定义,各种时代的照片、视频和文字来回穿插,轮番播放,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既快速又饱满,妙趣横生的人文知识不断跳跃到学生眼前,使其洞察哲人对宇宙、个体、生命的认识和关注,帮助其反观自身,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共赏文学,共享思政

大学语文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所选名篇佳作或倡导人文情怀或引领理想信念或宣扬仁者爱人或洞悉世间善恶,与思想政治理论中的德育教育具有一致性。思政课的德育教育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教育任务,明确指出大学生应具备何种思想道德、理想信念、三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品质品格。而大学语文德育教育则具有隐性特点,通过文学作品的品、鉴、赏,潜移默化地传递着文化的熏陶,如笔者在讲授“礼赞爱情”单元时,通过对《蒹葭》《长恨歌》《婴宁》等代表性作品中典型人物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再现经典浪漫爱情故事,然后结合“什么才是理想的爱情?”“你渴望什么样的爱情?”等社会热点话题或学生关心的话题进行视频剪辑,和课堂师生高效地互动交流,把古代文学和现实社会、人文素质教育、思政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因势利导,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在作品的共读共赏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婚恋观。此外,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政修养存在的功利性、淡漠性及自我认识模糊性,解读钱钟书的《吃饭》及汪曾祺的《钓鱼医生》等优秀篇章,与学生一起探讨何为完美人格、何种人生境界是学生所向往追求的。这一板块的微课设计可先摆出思政教育概念,镜头转回文坛两位颇具风趣幽默的作家现状,适当添加作家日常生活片段及轶事,从而慢慢延伸至课本的文选进行解析,从知人论世到情感认同再到感悟个体,从理论观点到现实案例,从书面故事走入精彩生活,以“浩然正气”的修养和崇尚人格独立的品格追求,充分展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方向。

三、大学语文“思政微课”的实施途径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持续了2年多,但散发式、零星型的疫情仍此起彼伏,全国各地教育系统都在做好准备,随时切换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高校作为疫情最容易下手的地方,网课尤其是微课视频就成了应对疫情有利的教育资源后备力量。这种资源随着互联网5G时代的到来,以其小巧精专、动静结合、形式多样以及贴近学生的特点迅速在学生中传播,赋予高职院校通识课“大学语文”新的生命力,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教学改革服务。因此,在已有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撰写脚本角度、视频内容剪辑以及现代教育技术配置是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微课应用实施有效性的关键。

(一)时间为轴线,文字为经纬

微课教学内容实施途径首先应结合大学语文这门课的性质特点及一学期36个学时的教学任务,针对“文本”注重“人本”的思想,合理选择涵盖知识的重难点,明确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依据高职教学“必需、够用”原则,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从横向可划分为六大单元,从纵向可以时间为轴,分别选取大学语文课程中先秦时期、唐宋时期、现代、当代等不同时期,且分别表现出不同形式的文学体裁,如诸子散文、词赋、诗歌、小说等不同的篇目代表作,整合为十六个子项目,每一个子项目对应一个微课内容,从而来设计思路撰写脚本。例如课程导入中,针对大学生对大学时期还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不理解,或者普遍认为“大学语文”就是“高四语文”等错误观点进行论述,再从汉语发音的由来、汉字的演变,诠释“语文”二字的真正含义,再通过解析学习语文的途径,指出唯有多阅读并学会独立思考和精确表达才是学习“大学语文”的最终目的。一般情况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之所以被这门课吸引并愿意继续往下学习,很大程度上跟短暂又高效的共识分不开。

(二)深挖语言之源泉,共叹魅力之中华

为吸引学生兴趣,唤醒他们的注意力,还需巧妙设计微课标题,即每一个微视频的标题应既新颖醒目,又具有文化气息。因为微视频的精小简便性,使得微课具有“随选随上”的性质,醒目的标题成了学生对课文选择的依据,例如第三单元第一节课《论语》节选,我们可以将其标题设置为“你做好‘学而时习’的准备了吗?”,又比如第四单元第二节课《长恨歌》的微课标题,学生肯定会对“回眸一笑梦中寻”这类标题更感兴趣,而在讲到屈原的《哀郢》,可以将该微课命为“流放中的哀歌”“爱国独行者”等,在讲授老舍经典短篇小说《断魂枪》时,可以用提问式的标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视频学习,如“老舍的三大法宝”“国魂会断吗?”等,在讲汪曾祺的《钓鱼医生》时,我们可以“人淡如菊”“大家都说他傻”等通俗易懂的语句为标题,先入为主地将故事主人公的闲适恬然、自得其乐、洒脱不拘的性格特征点明,再将汪淡人两件傻事以视频的形式讲述出来,引导学生思考王淡人行为在当今是否可行,并指出作者借此形象是为赞扬如汪淡人般纯粹善良、淳朴正义之品格,唤起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视和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讲授中,学生纷纷表示高中时期已经学过该篇,且也只是选取了该文的前三章节,有些老师选择避开该篇不再重复讲解,可笔者认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可绕开的重要篇章,笔者将现实的地坛公园与作者笔下的地坛进行对比分析,可设置如“光影中的地坛公园”“当作者摇进地坛时,我们可以谈点什么”“地坛的一千零一夜”等标题紧扣这篇散文丰富而又隽永的人生哲思,深窥史铁生于荒芜中探寻生命真谛的实质。

(三)多维创设共享形式,焕发“大学语文”新生机

为更好设计和运用大学语文“思政微课”,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检验微课设计的教学效果,从而减少微课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如何做好其顶级配置至关重要。这不仅与施教主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及专业知识水平关系密切,更是与学校重视程度、硬件设备、技术人员配置等分不开。充分发挥微课在新时代新要求下的教学辅助功能,不仅是高职院校通识课“大学语文”重注生机活力的有效路径,更是“课程思政”政策实施下,高校公共课重塑承载德育育人的使命形象和展现人类上千年历史进程中思想和智慧的结晶的主要方式。

在微课视频的实际运用中,根据课堂气氛和学生课堂反应,组织学生通过观看学习微课视频进行相关知识的预习、教学或复习,在课后根据学生、观课老师的反馈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微课设计。从“课程思政”视域投射教学主体内容,明确将微课设计设置在每篇课文的课前、课中(课堂)、课后使用,再通过学生课堂反馈、听评课教师的课后反馈等检验微课设计的可行性,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来实践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反馈后对所设计的微课内容进行补充修正,尽可能降低微课在教学运用中产生的问题或不足。

此外,还可以在后台设置对每个微视频点击率进行统计,从排行中了解学生对哪一类体裁的文学作品感兴趣,或更直观地看到学生对哪个微视频的标题更倾心,从而反向探索教学微课运用的关键点,对不同体裁课文篇目的设计和诠释进行调整和再分解;也可以在每一个视频观看中设置与微课视频内容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做练习,使得学与练有机结合,视频结束的同时,学生也相应掌握了一些重点知识;此外,每个微课再精化为2~3小节微视频,每个微课程结束,屏幕可以弹出相应的反馈问卷或问题,教学团队在掌握一定数量的反馈意见后,可对每一个微课内容进行适当修改,结合学生所需所提进行完善和改良,经过几轮调整后的微课,相信将更具活力和生机;同时,在研究经费充裕的情况下,定期对整套微课视频的音质、画面乃至内容设置进行修整是微课永葆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原动力。

四、结语

近来,随着教育系统对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开设情况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大学国文、大学语文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公共基础课正逐渐受到重视,旨在以博大精深、文质精美的经典作品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体系。微课以短视频向学生高浓度集中地输出涵盖有修身、爱国、敬业、诚信等主题教学内容,缓解学生长时间听课的疲倦,高效传递教学难点重点,并概括出“课程思政”内涵的本质特性,揭示不同文学体裁的篇目产生及发展的特点,利用制作工具、手法的各不相同,整理出国之语文在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历久不衰的内在联系或规律。系统地总结国语之美,帮助学生领略文章写作精要,掌握语言表达基本技巧,从而实现感性认可与理性认知有机结合并自由转化,在美文佳句中感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拓展视野,实现其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乃至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当下我国还处于严守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大爆发之际,具有“课程思政”内涵的大学语文线上教学中融入微课设计在当前形势显得刻不容缓,更是公共基础教育在“后疫情时代”中另辟蹊径的有效示范。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