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鹏旭 李玥婷 郭庆升 华凯
胫骨平台骨折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关节内骨折疾病,大量临床资料证实发现,该骨折部位解剖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在发生骨折后可牵扯到的周围组织较多,非常容易诱发并发症,治疗难度也相对较大,损伤较大,预后效果一般[1]。近年来,为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开始将三柱分型方法指导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研究,发现此种治疗方法的作用优势在于通过选择分型,制定合适的改良入路方式,以此进一步降低并发症,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2]。其中三柱分型方法是一种基于影像学所选择的骨折分型方法,现本院就三柱分型方法指导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旨在获得更好预后,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 年4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120 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三柱分型法分型不同分为单纯压缩组(35 例)、单柱骨折组(30 例)、双柱骨折组(39 例)、三柱骨折组(16 例)。单纯压缩组中男18 例,女17 例;年龄23~70 岁,平均年龄(45.14±9.11)岁。单柱骨折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24~71 岁,平均年龄(45.28±9.33)岁。双柱骨折组中男21 例,女18 例;年龄25~68 岁,平均年龄(45.10±8.90)岁。三柱骨折组中男10 例,女6 例;年龄29~65 岁,平均年龄(45.09±8.33)岁。四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四组患者均给予相应手术治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术前 ①对患肢进行常规制动,将患肢抬高,并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使得患者满足手术操作的治疗指征。②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X 线以及CT 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及重建,进一步明确诊断病情以及骨折部位的解剖结构[3]。③常规查体,对患者的麻醉分级进行评价,评估手术操作风险,必要时进行会诊,制定适合患者的手术操作方案。
1.2.2 术中 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处理,分别从内侧柱、外侧柱、后侧柱三个方式入路,制定适合不同患者的手术对策,以单纯性压缩骨折为例,由于未累计任何一柱,给予微创手术治疗,对于单纯压缩骨折及单柱骨折选择摆放仰卧位,其余的骨折类型选择漂浮位[4]。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通过肌肉间隙以此充分显露骨折端及关节面,并避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撬拨复位塌陷的关节面。在必要情况下取自体髂骨进行植骨,使用克氏针及复位钳临时固定骨折块。使用C 臂机透视复位评价结果满意后,采用解剖型加压钢板固定或双钢板联合固定。
1.2.3 术后 在手术治疗后,持续性给予心电监护,并将患肢抬高,常规使用抗生素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处理。结合患肢的情况尽早康复训练,注重循序渐进,保证操作的安全。在手术治疗6 周后,将外固定去除后,对病情进行复查,随后10~12 周进行X 线及影像学等复查,并对骨折的愈合情况进行评估[5]。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四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0 个月的HSS评分。①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②术后并发症包括关节僵硬、韧带松懈、切口感染等。③HSS 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稳定性、减分项目共7 个维度,满分为100 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越好[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四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对比 三柱骨折组手术时间长于双柱骨折组、单柱骨折组及单纯压缩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双柱骨折组、单柱骨折组及单纯压缩组;双柱骨折组手术时间长于单柱骨折组、单纯压缩组,双柱骨折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单柱骨折组、单纯压缩组;单柱骨折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压缩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单纯压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柱骨折组、双柱骨折组、三柱骨折组骨折愈合时间长于单纯压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柱骨折组、双柱骨折组、三柱骨折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四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对比()
表1 四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对比()
注:与单纯压缩组对比,aP<0.05;与单柱骨折组对比,bP<0.05;与双柱骨折组对比,cP<0.05
2.2 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3 四组患者术后10 个月的HSS 评分对比 术后10 个月,三柱骨折组HSS 评分低于双柱骨折组、单柱骨折组及单纯压缩组,双柱骨折组低于单柱骨折组、单纯压缩组,单柱骨折组低于单纯压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四组患者术后10 个月的HSS 评分对比(,分)
表3 四组患者术后10 个月的HSS 评分对比(,分)
注:与单纯压缩组对比,aP<0.05;与单柱骨折组对比,bP<0.05;与双柱骨折组对比,cP<0.05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胫骨平台骨折的发病率也不断提升,大量临床资料证实发现,该骨折相比于其他类型而言所涉及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且牵扯到的组织较多,行手术治疗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康复效果较为一般。因此,结合不同的手术类型选择更加效果突出的手术治疗方法至关重要。报道指出,胫骨平台骨折在发生、发展期间多存在胫骨周围众多肌肉韧带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的情况及表现,且胫骨平台本身所覆盖的肌肉较少,血运相对较差[7]。三柱分型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指导方法,是基于CT 等影像学检查诊断而成的分型方法,在解剖学上将胫骨间距的中点作为分型标志,以此将胫骨分为外、内、后三柱,涉及到的各柱骨折被称之为外柱骨折、内柱骨折以及后柱骨折[8]。临床资料显示,该分型方法的临床意义在于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划分给予相对应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以此更好的对骨折的病情进行合理判断,从而获得更好的预后[9]。
本次结果显示,三柱骨折组手术时间长于双柱骨折组、单柱骨折组及单纯压缩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双柱骨折组、单柱骨折组及单纯压缩组;双柱骨折组手术时间长于单柱骨折组、单纯压缩组,双柱骨折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单柱骨折组、单纯压缩组;单柱骨折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压缩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单纯压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柱骨折组、双柱骨折组、三柱骨折组骨折愈合时间长于单纯压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个月,三柱骨折组HSS 评分(71.30±8.24)分低于双柱骨折组的(79.58±7.24)分、单柱骨折组的(80.31±6.21)分、单纯压缩组的(88.34±4.25)分,双柱骨折组低于单柱骨折组、单纯压缩组,单柱骨折组低于单纯压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骨折类型越复杂的患者,治疗难度较大,所需要的手术时间越长,术中失血量也越大,所需要的骨折愈合愈合时间也相对更长。另外,在观察安全性时可见,三柱骨折组、双柱骨折组、单柱骨折组及单纯压缩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证实了三柱分型方法指导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结合不同的骨折分型给予相应治疗手段,更加适合骨折伤情的恢复,且符合胫骨平台骨折解剖学特征,应用较广,与既往研究报道基本一致[10]。
综上所述,骨折类型越复杂的患者治疗难度较大,采用三柱分型方法指导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预后较好。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适当延长随访时间,以更好的对三柱分型方法指导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优势性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