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建构逻辑与实施体系

2022-03-17 16:51:09卢卓马鹏常
职业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专创融合教学模式

卢卓 马鹏常

摘要:基于对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内涵外延的分析,建立了以“建构”为核心的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并从教学理念、教学情境、教学平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关键要素出发,分析了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建构理路和改革逻辑。同时,为推动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从深化产教融合、驱动教学改革、助力成果转化、打造产学研创用一体化平台的角度,提出了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与实施体系。

关键词: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建构逻辑;实施体系;产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2-0084-05

“专创融合”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通。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此后,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专创融合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课堂革命”的重要途径。但迄今为止,专创融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还存在较多问题。探讨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及其建构逻辑与实践策略,以大幅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质量水平,显得尤为必需而迫切。

一、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外延与结构框架

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领域并进行系统研究,开始于1972年的美国学者乔伊斯(Bruce Joyce)和韦尔(Marsha Well),标志性事件是乔伊斯和韦尔出版的《教学模式》。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1],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教学模式反映了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出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那么,专创融合的教学模式是怎样的?有哪些内涵外延?有怎样的结构框架?这无疑是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

(一)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外延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项目与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与专业实验实训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与专业评价标准等,多维度深度融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2],进而发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各自的优势,体现出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和科学制度变革的趋势[3]。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涉及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和教育教学各环节,是关乎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工程。而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则是促成这一系统工程的课程教学设计,以及课程教学实施的动态程式。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就是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教学活动内容与步骤的时间序列构成,以及相关因素的效应策略。

(二)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

教学模式并非固定不变的程式。教育思想的动态嬗变和教学目标的多样性使教学模式的存在与展现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4],而有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多种教学模式的组合体。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生成与改革,是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思维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和提升,从而改变过去专业教育中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单一、综合实践能力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一方面,要求学校结合专业教育推进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以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造提升,促进专业教育创新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情境、教学平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其中,教学理念融合是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平台的重塑、教学过程的再造、教学方法的优化,进而促进学生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建构和培养,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见图1)。

结合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专创融合教学理念的关键在于“创学结合”,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关注“价值创造”,教学平台的重塑重在支持“师生共创”,教学过程的再造要坚持“真实流程驱动”,教学方法优化的落脚点在于“实践体验”,教学评价的落脚点在于“成果导向”。推动学生知识、能力的建构是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实际上,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生成与改革,旨在加速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内化吸收、创造和转化,提升大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能力。

二、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建构理路和改革逻辑

作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程式,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建构涉及到模式本身结构框架中的各个方面,关联到各种教学要素及其组合,关乎到多种先进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

(一)实施创学结合的专创融合教学理念

创学结合即创造与学习的一体化,也就是在行动中学习和创造,在学习中体验创造,在创造中深化学习,是“用以致学”和“学以致用”的循环往复过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力图通过探索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做到知行合一,是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从建构主义教学观看,学习是一个学习者创造性的理解过程,应反对直接呈现和接收的被动学习,否定当前学习内容与已有知识无意义性关联的机械学习,应提倡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建构知识体系[5]。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既需要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也高度关注他们的开拓精神、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创新創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样一来,强化实践育人思想,倡导学生学习过程也是创新、创造、创业过程,鼓励学生边创边学、创学结合,促进专业知识在实践行动中吸收内化和再创造,支持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专业认知、思维和能力体系,将是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建构的一个主要理路,也是推进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逻辑。

(二)基于价值创造的专创融合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元素,也是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将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认为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是一个创造性地将知识运用在真实的情境而获得理解的过程。以现实需求和真实问题来驱动的建构性教学,其实质就是要基于价值创造来创设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主流。要围绕价值创造创设教学情境,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鼓励师生从“围城”中走出来,走向大市场,聚焦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6],融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藝、新方法,强化知识世界与现实生产生活世界的联系。使教育面向社会生产生活的现实问题,让大学生在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成长和提升,无疑是专创融合教学模式中教学情境设计的关键。这一点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关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思想具有一致性。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已为推动专创融合、促进大学生手脑并进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促进师生共创的专创融合教学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实践教育,高度重视实训、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支持实践性、体验式学习和验证性学习。在专创融合的视域下,教学平台的建设要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师生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实现价值共创。为此,专创融合教学平台建设应变革过去以实训为主的封闭式职业训练环境,将传统实训室逐步升级改造为支持师生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师生工作室和众创平台等,使之由学生被动参与的教学训练平台向促进学生全情投入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转变,由单一技能训练向技能训练和技术研发并重转变,由支持单学科教学向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人才转变,推动“产学研创用”协同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构建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基地,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7]。

(四)真实流程驱动的专创融合教学过程

专创融合教学模式要求组织师生在更开放的平台上边创边学、手脑并用地求解问题,推动师生共创和成长。因此,专创融合教学过程应依托专业、行业领域中的现实问题和真实项目,按照真实业务流程驱动教学过程,参照工作内容分解真实任务,引导师生互动参与、充分体验。在专创融合教学过程中,企业的生产流程、业务的办理程序、问题的求解过程,就是学生的操作训练规程、创新创造过程,也是课程的教学进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承担引导者、启发者、陪伴者、教练员的角色,充分尊重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实现。真实流程驱动的教学过程要求构建开放合作的产教融合系统、流程驱动的课程内容体系、素质全面的师资团队结构、灵活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从而驱动人才培养范式的调整和变革。

(五)基于实践体验的专创融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行为方式的总称。美国百森商学院的海迪·内克(Hedi M. Neck)等基于对效果推理理论的分析,鼓励将基于实践的方法作为支撑创业行动的一种学习模式;通过基于实践的方法,创业教育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创业思维,进而培养那些更能开展创业行动的学生。作者同时提出了创业教育的五种实践:玩耍、移情、创造、实验、反思[8]。美国斯坦福大学则将设计思维作为其专创融合教学及创新的主要方法,力图同时从人的需求、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持续性三个方面进行创新思考,并分为移情、定义、构思、原型和测试五个阶段。不管是从创业思维的逻辑还是设计思维的创新方法来看,专创融合教学方法始终重视体验和实践,强调先行动、后学习,关注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创造,使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这符合创学结合的理念,也表现为一种体验式教学观。专创融合也关注将科研、创业、竞赛中对应的项目内容进行教学转化,通过项目体验、实践、演练来实现项目、教学、创新之间的紧密结合[9];鼓励教师由知识的讲授和呈现者转变为情境的创设者,设计增进学生体验和反思的实践活动和项目;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围绕现实问题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尽可能开展真题真做和价值创造,在此过程中加速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化吸收、创造和转化,提升专业创新创业能力。

(六)成果导向设定的专创融合教学评价

专创融合教学将学生开拓创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按照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认知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等六类。前三类认知活动发展的是低阶能力,后三类认知活动发展的是高阶能力。专创融合的教学成果和产出既应包括学生相信、记得、知道和了解的内容,也包括内化到学生心灵深处的过程、经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强调学生由学习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在成果表现上是学生作品向产品、商品的渐次逼近。因此,它更加关注学生高阶层次能力的培养和自我建构,其成果产出追求的是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以及价值创造的综合能力,采用更多的非标准答案考试,着力破除“高分低能”的现象。在具体评价方法上,对于学生的“成果产出”既要有形成性评估,更要关注总结性评估,要以工作标准、市场要求、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来检验其学习成果水平。

综上,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建构和改革的逻辑在于,将专创融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以创学结合理念为指导,基于价值创造,由真实流程驱动,通过实践体验和师生共创实现有效成果产出。

三、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体系

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需要构建完善的实践路径和实施体系,其逻辑架构应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基础,以驱动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助力成果转化为目标,以打造产学研创用一体化平台为支撑(见图2),从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能力。

(一)深化产教融合是基础

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和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被认为是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有效开展的源头,是其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的基础,是教学活动迸发生机与活力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专创融合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突破口,而深化产教融合也是实施专创融合改革的基础。因此,专创融合教学改革首先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前提,强化专业设置的灵活性、适应性,推动专业紧密对接产业;其次,要引导师生根据行业企业的问题组建团队、成立工作室等积极探究与共创;最后,将有现实意义和教育價值的创新创业项目纳入课程,推动基于创新创业项目驱动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

(二)驱动教学改革是核心

基于产教融合深化专创融合的改革路径在于,通过从产业和企业中找素材和项目,增强项目的实践价值和意义,激发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实现“用以致学”的学习动力转变。创新创业项目驱动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在具体实施路径上通过现实问题设计教学情境,以推动学生实训实践训练任务由虚拟问题转变为企业、社区的真实问题和任务;在此基础上,根据真实项目和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并以项目真实流程驱动教学进程,以创新创业过程变革学习过程,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三)助力成果转化是目标

专创融合要以产教融合为基础和前提,同时又必将反哺产教融合,提升教育对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这就要求着力提升专创融合的教学产出水平,助力师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高度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成果产出,使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和创新、创造、创业过程,构建“实作—创新—孵化”实训实验实践体系,从而推动形成问题指向、成果导向的“作品—产品—商品”创新创业链条,促进师生创新成果的转化。

(四)一体化平台是支撑

深化产教融合、驱动教学改革、助力成果转化是支持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逻辑,也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需要构筑产学研创用一体化的支撑平台予以保障。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校企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2020年,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对照以上要求,着力打造融教学实训、技能训练、创新研发、技术服务、创业孵化、社会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既是确保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结语

实际上,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其实质是要求教学的创新性、现实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即教学目标与成果的创新性、课程项目和问题的现实性、教学资源和平台的开放性、教学过程和环境的实践性,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通过实施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思维和方法,进而推动专创融合的系统改革,使之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产教融合,助力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等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变革。在微观上,要在课程教学的情境、流程、平台、方法及考核上进行改革创新,为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有效落地夯实基础;在中观上,这将推动专业教学资源整合、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体系、师资团队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为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实施提供保障条件;在宏观上,要优化专创融合和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推动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治理结构、科研体制、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良性的“产学研创用”生态系统,推动“知识资源”向“知识资本”转化,努力朝着“创业型大学”迈进。从这个角度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的范式变革。

参考文献:

[1][4]徐真华.现代教育思想与模式浅论[J].高教探索,1996(1):39-41.

[2]宣翠仙,陈海荣,王成福,等.专创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研创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6):80-83.

[3]戴栗军,颜建勇,洪晓畅.知识生产视阈下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47-152.

[5]刘华初.杜威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之比较[J].教育评论,2009(2):144-148.

[6]杨梓樱,邓宏宝.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探究[J].职教论坛,2020(1):56-62.

[7]卢卓,吴春尚.专创融合改革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突围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9):74-78.

[8]海迪·M.内克,帕特里夏·G.格林,坎迪达·G.布拉什.如何教创业:基于实践的百森教学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13.

[9]杨利静.“专创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66-68.

(责任编辑:张宇平)

3230501908292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专创融合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科技视界(2017年18期)2017-11-16 09:01:36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基于“创新工作室”的高职电子类专业专创融合教育改革的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产业学院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