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史融合提升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2022-03-17 15:38丁新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融合模式历史解释

【摘 要】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但历史解释较难把握,要使历史解释不同流俗、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学术品位,更不容易。学科融合大致分为主从渗透式、并列联合式和重建式三种融合模式。通过三种融合模式,可在政史融合中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解释,分析历史现象,贯通历史知识,提升历史能力。

【关键词】政史融合;融合模式;历史解释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1-0014-03

【作者简介】丁新华,江苏省华罗庚中学(江苏常州,213200)教师,高级教师。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也是师生较难把握的重点。在常规教学中,因为一些教师自身阐释的“历史解释”简单而缺乏深度、偏狭而缺乏宽度、绝对而缺乏容度,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歷史解释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通过教学发现,如果将“历史解释”纳入学科融合的大背景,发挥学科融合的作用,往往会有奇效。下面,笔者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借助政史融合来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一、主从渗透式政史融合

主从渗透式融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学科融合有主次之分,在教学中要围绕主要学科构建知识体系,同时将次要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思维有机融入主要学科的教学中。它强调学科融合的中心任务是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其他学科的知识只能起辅助作用,或者只作为一种媒介和手段,不能本末倒置。从现今教育实际出发,主从渗透式是学科融合的主要模式,也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历史解释”素养要求讲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因果分析,而这常常涉及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以《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重点知识有: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其他航路的开辟。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来看,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明确“全球航路”有哪些?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有怎样的影响?第二和第三个问题是这一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新航路开辟的动因里,几个因素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其中涉及:货币、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唯物辩证法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一分为二的观点等。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补充史料,引导学生用政治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解释历史现象。

【材料一】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以为,一旦发轫,无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选自《航海日记》,哥伦布著,孙家堃译。)

设问:请结合教材和材料一,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设问: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最主要动因是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能够总结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并根据其所掌握的政治经济学知识分析出寻找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自然得到提升。

二、并列联合式政史融合

并列联合式学科融合,是指几个学科地位平等,多学科教师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各自学科出发来分解主题知识,然后联合起来统一完成学习活动的模式。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对外开放日”的课单中,围绕“全球航路的开辟”这一课题,设置了一节历史课和一节政史联教课。政史联教课分为三部分:原因分析、新航路再现、影响探究。“原因分析”部分由政治教师主导,历史教师补充分析;“新航路再现”部分由历史教师结合《全球航路的开辟图》,让学生读图填表;“影响探究”部分由历史教师主导,政治教师补充完成。

以“原因分析”部分的教学为例,这部分的教学以“问题链”衔接前后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处推进。

教学时,政治教师先进行经济概念解说,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全球航路开辟的原因。问题如下:14~17世纪,欧洲经济和社会中出现了哪些新现象?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与新航路的开辟有怎样的关联?接着,政治教师补充了一段保罗·斯威齐在《再谈全球化》中的评论:人们要明白,资本主义从最核心的本质上讲,是一种对内对外都不断扩张的体系,一旦生根,就必然要成长和扩大。通过这段话引导学生理解资本主义与生俱来具有扩张性,从而明白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因,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知道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原理。所以说,商品经济由于属性使然,具有天然的扩张性。阐述后,政治教师再问“还有哪些因素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呢”,进行知识的过渡。

之后,历史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补充性问题提示学生:除了经济因素,还有哪些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思想因素和宗教因素?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总结。这样的教学以问题为导向,挖掘出现象背后蕴藏的概念和知识,进而转化成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以学科融合的情境作为条件或是通过学科交叉来完成要渗透的任务,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重建式政史融合

重建式教学,要求超越传统学科界限,立足解决现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将多学科的知识技能有机整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完整性。在三种融合模式中,这是最高层次的学科融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汉国认为“历史学科诸素养中关于运用的要求,都可视为历史解释”“一般地说,一切历史叙述都是历史解释”。由此可见,“历史解释”整合了过去三维目标中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内容,内涵非常广泛,能力要求也比较高。有些“历史解释”是一节课的时间无法完成的,甚至是历史学科无法单独完成的,这时可以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展开,通过多学科融合来达成目标。而历史解释中最困难的是人物分析,因为评价历史人物除了价值标准外,还有道德标准,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评价。笔者曾以“你怎样看16世纪前后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围绕“你怎样看16世纪前后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的主题,笔者设计了关于“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的包含11个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单”,其中第10問是:“这些航海家都是些什么人?”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把这些航海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既完成了重大远航发现,又没干强盗勾当的人;第二类是既有重大发现,又有严重罪过的人;第三类是没有取得重大的远航发现,却大搞侵略、征服、屠杀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学会了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论从史出;动机与效果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阶级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人类性相结合;等等。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学生知道了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贴标签,笼统地称航海家为强盗或者英雄都是不可取的,甚至也不能将辩证唯物主义庸俗化,即简单地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这些航海家,应该运用“具体人物具体分析”这一方法。“研究性学习单”的第11问是:“中国是开辟新航路的诱因之一,为什么最终缺席了地理大发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将教学引向深入,另一方面强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理念:生产力是影响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前面10问是让学生完成本课学习任务,最后一问则是“拓展延伸”的内容,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科体系和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进行融合具有天然优势。加强政史学科融合教学,提升政治学科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联性和综合性,有助于学生从相关知识的融合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拓宽思路、发展能力,为培养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3-25.

3914501908268

猜你喜欢
融合模式历史解释
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从小组辩论到历史解释
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概念与理论框架建构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浅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践策略
xMOOC与远程开放教育融合模式研究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
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