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和娜
摘 要: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德育工作一直是社会所关心的重点问题。开展德育,不仅能够落实当前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还能够提高我国全民素质,促进国家的发展,为国家输送有正确价值观的全面人才。为不断贯彻行业方针,履行行业职责,各中小学也开始将德育工作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创新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教学方式。本文阐述了新时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高效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细节创新 新时期 小学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2.039
所谓德育,是在文化课程教学中渗透良好的道德品行,为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全球化影响,传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当前陈旧的德育工作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现状,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结合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个人情况,运用一定的创新方式改善德育工作的教学技巧,打造完善的德育体系。
一、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价值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各种多媒体工具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仅靠计算机就可以突破空间限制实现自由自在地交流与互动,一些比较基础的计算机运用方法逐渐成为当前人们的必备技能,很多娱乐项目甚至日常活动都离不开网络环境,智能手机的出现加快了信息化的发展,让现代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网络环境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信息,中小学生的心智还未发展成熟,很容易被网络上的各种不良信息所影响,严重的还会落入各种陷阱和圈套。在这种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开展就显得十分必要,一方面,这种外界的刺激影响学生整体,另一方面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而传统的德育工作难以有效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想法,比如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很容易对教师的唠叨和日复一日的德育产生厌倦心理,久而久之对学校生活产生抵抗情绪,这样不但阻碍了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还会影响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导致学生成绩大大降低。
传统的德育工作一般以思想品德课程形式展开,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思想品德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成绩不理想家长也不会过多批评教育,从而使学生忽视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在课堂上虚度时间,不能够真正学习到德育知识、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不仅如此,当前开展的德育教学当中,教师往往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的影响,将学生看作一个整体,而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性格特点、行为习性、偏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而教师不能够针对特定的人进行德育,导致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盲目听从教师的知识讲解,无法知晓自己是否适用此类学习方法。在新时期背景下,只有主动出击,用创新思维来研究和探讨出可行的德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避免一系列教学问题的出现,突破重重阻碍,开展德育工作。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先进科技如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不断更新换代,人们的思想也在随着世界的快速运转而发生着转变,快餐式生活进入每家每户,也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为适应这种生活方式,只有关注德育工作的细节,从创新型模式出发,改进和完善德育教学,才能够在新时期下培养、挖掘并打造出具有优秀意志的人才。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中的问题
1.德育与文化出现矛盾
基于当前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学校教育主要将学生的文化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虽然部分学校已经逐步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是思想观念上还未发生转变。与此同时,外界对于学校升学率的关注及家长对于学生成绩的关心,都给德育工作的实际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制定教学任务时,为不影响自身的教学成果与学生的学科成绩,通常将教学进度的重心放在文化课程上,这样就造成德育教学课程时间不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率。其实,德育工作与文化教学并不是一山不容二虎的关系,教师应该结合中小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找到德育工作与日常教学有效融合的方案,在文化课堂或者课下时间渗透德育,便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德育队伍落后
当前各学校德育工作无法有效落实的原因之一是校园内部德育工作队伍建设落后,受传统教学影响,多数学校在配备师资队伍方面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德育素质与良好品行,过于强调教师的文化程度,而忽视教师个人的德育水平,因此导致大多教师并不具备优秀的德育知识,教师队伍德育体系不够完善,在教学时也难以发挥优秀的水平。不仅如此,不少学校内部没有完善的德育制度,在德育工作的内容制作和工作规划上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很多具体德育工作都是由校园的领导者和高层来制定,实践时产生的德育漏洞也都由其解决,而校园管理者日常存在多项事务需要完成和处理,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严重阻碍德育教学的实施,给中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
3.德育工作目标有误
当前环境下,部分德育工作者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产生一种认知偏差,认为德育容易完成。这是由于知识的传播者没有考虑到这个阶段学生的整体水平,如个人认知和接收事物的能力有限等情况,将德育目标定位在过于理想的阶段,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知识接收者的道德认知轨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按部就班跟随教师的步伐,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或者难题,而学生又普遍依赖和相信教师,即使状况百生也认为是自己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道德知识,个人素养也未得到增强,还会产生自我怀疑,否定自己,对于文化课程的學习也产生负面影响。
4.德育工作方法简单
目前大多校园仍然延续以往的传统德育教学方式,主要以讲解和传授课本知识为主,将月末期末考核作为评价依据。一般来讲,当前德育工作的基本方式是教师作为德育教学的主体,在指导学生时,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为主要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适用于思想政治学科。与此同时,现有的检验标准是测评,通过这种类型的检验很难有效知晓学生的不足,也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优秀的德育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试想,若学生只是掌握基本的课本知识,而没有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那么德育工作将失去意义。
三、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策略
1.从理念入手,实现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和实施,教育的目标发生转变,为培养出大批实用人才解决社会需求,加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当中,是十八大关于教育方向的明确指示。打造具备德智体美劳的学生,是新时期背景下各学校的教育任务。对于中小学而言,学生的学业并没有那么繁重,学生的观念和意识尚处在初级阶段,德育工作的开展比较容易。首先,教师需要确定德育工作的大体方向,只有基于正确的方向,才能够制定出符合现实的教学活动计划,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立德树人的目标。教师在制定目标时,需要综合考量中小学学生的各方面特征,保证一切教学任务都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实施。树人是教育的根本,而人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对象,说到底个体发展如何决定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如何。基于此,教师应该将目标的落脚点放在具体的学生个体,这样可以发挥教育的最大价值。教师在制定德育工作的目标时,必须寻找到准确的德育工作着力点,使得德育工作目标符合教育实际,比如可以针对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寻找一些恰当的方式来定位德育工作,一般来讲,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较低,爱玩是这个阶段学生的天性,从家庭教育初步踏入学校教育,很多依赖家长的习惯还未改正,不具备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针对这一特点,可以组织一些德育性质的活动,如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其以小组为单位打扫教室卫生,在平时的打扫中,学生不仅养成热爱卫生的习惯,还可以在团体合作中形成集体荣誉感,有助于生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为促使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埋下伏笔,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踐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从而对环卫工人或者其他劳动工作者产生敬仰之情和尊敬之心,更加珍惜环境、乐于助人、体谅基层,教师在开展日常德育工作时,首要条件是了解教育的受众,这样在切合实际的目标导向下,指引学生在日常小事中体会到德育理念,意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思想品格的重要性,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日常德育教学当中。立德树人的理念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在正确定位的引领下,新时期德育工作才可以拉开帷幕。
2.从细节入手,突破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路径
细节决定成败,小错酿成悲剧的事件屡屡发生,可以看出种种细枝末节集合在一起往往影响最后的结果。身为德育工作的践行者,教师应该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德育工作,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时期下德育工作的价值,深化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就需要学校在细节方面下大功夫、做大文章,充分利用一切已有条件,不浪费任何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比如学校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开展德育性质的活动,如“帮助他人,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要求学生每日做一件好事,可以是帮助盲人过街,也可以是拾金不昧,还可以是给父母按摩洗脚等,总之只要是能够帮助到他人的事情都可以算作是好事,让学生体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内涵,在日复一日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于潜移默化中挖掘良好品德。家长作为中小学生的监护人,也要时刻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将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可以构建一个家校互动平台,比如创设一个班级群,这样家长就可以在群组里面及时反映学生的状况,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其他家长进行交流,从而掌握更多途径和方式促进学生的德育,不仅如此,通过班级群组,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于主题任务的完成情况,从而改进内容中的缺陷和落后的教学模式,这样也能避免部分学生投机取巧,养成懒惰的毛病而造成不良后果。除此之外,可以举办“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主题大会,在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相关影像资料,向学生展示或看轻功名利禄、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顽强拼搏、或克己奉公、或诚实守信的一个个鲜活又具体的人物,在了解先进个体或者集体的事迹之后,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效仿和学习人物的美好品格从而形成良好的秉性,这类教学设计能够加强德育工作的效果,有助于学生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
3.从方法入手,突破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模式
教学的方法必须要科学合理,这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实现新型的德育目标,落实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创新。比如利用现代技术优势改造德育课程,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网络是一个神奇又多元的世界,上面充斥着大量的信息,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网络教学融入德育工作当中,在多媒体教室完成思想品德课程,通过网上邻居向学生的个人电脑传输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流程,学生在终端设备上接收到教师的文件,打开便可以看到学习的任务,然后可以带着问题跟随着教师进行讲解,在新型的德育学习环境中,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兴趣,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对德育的热爱,通过具体的方法去完成课程学习,在自主学习下活用思维,融入课堂当中。除此之外,信息化教学模式还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形,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思考与探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彼此之间交流经验,同时在集体讨论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总结规律,把我们平时处理日常问题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在不断探索中形成规律,将理论知识转换成实践能力,这不仅是在提升学生的技能,也是德育最大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在应用方法时,要以尊重学生作为前提,确保学生在融洽的环境中接受德育,不可过度强调自身的地位,更不可以对学习相对低效的学生产生烦躁心理从而差别对待学生,也不可急于求成,而是要循序渐进,教师的一言一行和各种举动都在时刻影响着学生,中小学生年纪不大,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效仿大人的举止,因此,教师需要提升自我素养,给学生做好榜样,帮助学生超越自我,实现价值。
综上所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还面临着一定的阻碍,新时期下,德育融合势不可挡,只有不断革新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思路与目标,寻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德育理论体系,才能真正打造出一批有责任感、有使命感、有正义感、有荣誉感的社会青年。
参考文献:
[1] 甘为宾《试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吉林教育》2019年第16期。
[2] 宿国峰《对新常态下中小学德育工作几个问题的理性思考》,《吉林教育》2018年第5期。
[3] 刘桢《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德育探究》,《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年第5期。
[4] 樊红琴《小学德育中的实践研究》,《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年第9期。
[5] 沈少珍《不忘初心 立德树人——小学德育的探究》,《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年第4期。
3465501908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