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智莉
摘 要: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已经纳入课程。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读书兴趣和动力不能持久。为了保证其读书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我们可以在不同的阅读阶段,采取适宜的阅读策略,有效推进小学生整本书的阅读进程,从而保证整本书的阅读价值最优化。多种阅读策略可以综合运用到阅读的各个阶段。
关键词:阅读主体 阅读阶段 阅读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2.005
艾比·马克思·比尔在《如何阅读》中提道:整本书阅读,直接从开始读到结尾并不是最有效的阅读方法。况且对于在校读书的小学生而言,整本书阅读大多在课外时间进行。所以保证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是我们教师理应思考的内容,具体推进策略如下:
一、上好导读课,开启阅读之旅
在导读课上,我们常常运用到以下推进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初读阶段:预测和推论
拿到一本新书,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进行预测和推论。看了题目,你觉得这本书可能会讲什么内容?你从整本书的目录中了解到了什么?根据这个事件的进展,你能推测出此人接下来可能会做什么吗?这个事件、决定、冲突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你用书中的哪些信息作出预测?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而目录是打开一本书的“窗户”。有的文章题目告诉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如《小猪变形记》《小魔怪要上学》。有的题目提示我们主要内容,如《鲁滨逊漂流记》《海上遇险》《初上荒岛》。透过题目,引导学生去猜故事内容,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事情。
比如《我要做好孩子》一书,可以根据书名猜测主人公是不是好孩子;根据《要命的数学》推论主人公的数学成绩。再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小鲤鱼跳龙门》时,让学生预测小鲤鱼可能会遇到谁,会发生什么事。学生有的预测它会遇到大鲨鱼,有的预测它会被海鸟叼走,有的预测它会因大浪而迷失方向,这些预测都是值得肯定的。
擅长阅读的孩子在打开书之前就已经开始预测活动了。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他们会在脑子里不断对比自己读到的内容和自己预测的内容,验证自己的预测,当预测有偏差时,他们会思考要不要修改自己的预测、怎么修改更合理。这一系列的预测、推论、验证、修正活动,不但提升了孩子的阅读理解力和阅读兴趣,也能提升孩子的推理技巧,积累推理经验,对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2.初读阶段:图像化
图像化,通俗地说就是看着描述性文字,调动自己的感官,在头脑里形成画面。其实这和语文教学中常用的“边读边想象画面”很相似。
比如课题组教师在《我要做好孩子》导读课上,学生先对主人公进行了解和学习,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书中对金铃的外貌描寫用画笔勾勒出她的轮廓形象,在头脑中想象金铃书包的乱象,想象金铃手攥着橡皮找橡皮的狼狈样。同学们在阅读和想象中激发了学习兴趣。整个课堂顿时生动起来,放学时唯恐忘了拿书打乱阅读计划。在《安徒生童话》的阅读中,很多孩子纷纷拿起画笔绘出了自己喜爱的人物形象如拇指姑娘、野天鹅、丑小鸭等。
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图像化阅读策略,孩子们在阅读时,努力投入热情与情感,记忆更多的信息。使孩子们增加了阅读的愉悦感,感知到更多的细节。让孩子们多读有情境感和画面感的文字,阅读时把自己代入故事,去体会主人公当时当地的心境,获得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可以根据书中对故事情节的描述去演一演。角色体验更有助于孩子们深刻理解文本内容。
二、陪跑跟进课,永葆阅读理性
伴随着导读课,师生共读正式开启。教师要先行做好阅读周期规划。兴趣与任务驱动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作用。阅读不能中断,探求不能停止。因此教师一定要善用策略,不断推进阅读活动持续进行。
1.通读阶段:提问与自我提问
教师在落实整本书的持续阅读时,可以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预设问题,或者让孩子们让一边读一边自己尝试提出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阅读就会逐渐深入。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督促学生深度思考。
课题组教师在陪读《我要做好孩子》时,每一章都可以提出一两个问题供学生思索和解答。在《猫和老鼠,你喜欢哪一个》一章中,教师了解到个别学生认识不足,理解肤浅,难以体会金铃的委屈和心声,于是明确抛出反复阅读和探究老鼠与猫的比喻意义的阅读任务。学生甚至大胆提出了对金铃妈妈做法的不满,并希望得到同伴和教师的肯定。这样的阅读交流与思考最终实现了学生自己对文本意义的真正理解。
提问与批判性思考有密切的关联。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批判和质疑,有效地解决问题,收集信息,并且去发现新的信息,引发新的学习兴趣。大量研究也表明,提问与自我提问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绘本教学、童话教学等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提问与自我提问是贯穿阅读活动始末的。
2.通读阶段:监控理解
所有的孩子都会碰到困惑难解的问题或篇章,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产生挫败感。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自我“监控理解”的阅读策略,帮助他们及时消除困惑,增强和培养阅读整本书阅读的信心和毅力。
监控理解是指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时刻省察,能否读懂,方法是否有效。若方法不对效果不佳就要立即调整策略。在我们的阅读实施中鼓励运用这种策略,可以随时求助教师。
一个“自我监控”意识强的孩子经常会自问:我是否明白文中的意思?相反,阅读程度偏低的孩子倾向于跳过艰深的段落和不熟悉的字词,即使心里感觉那些信息可能是很重要的。如果阅读时,总是跳过不懂的部分,或是只选择想要知道的部分,会导致孩子的理解力降低,以后难以应对“任务型”阅读内容。一个“自我监控”能力强的读者会试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帮助自己理解。下面这些方法,就是那些“自我监控”能力特别强的人常用的消除阅读困惑的方法:
再读一次:对不懂的部分或针对某一章节反复阅读,以提升理解水平。
调整阅读速度:依文章的情况,重点部分精读、细读。
反复推敲:遇到新词、难句、理解困境时,联系已经掌握的知识或相关线索,以寻求阅读理解。
利用上下文:遇到生难字词,可利用上下文猜测单字意义,或推敲句子的意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利用插图:插图通常都很醒目,它说明的是重点概念,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寻求外部资源:请教教师、父母、同学或他人,让他们来一起探讨、解决阅读理解的难题。
3.通读阶段:批注、做笔记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我们鼓励凡是具备动笔能力的孩子,一定要善于运用批注、做笔记的阅读策略。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出重要字词、语段、情节,随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写下所感。便于拿来与同伴或他人交流。这也是一种深度解读文本的阅读策略。我们学校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了阅读卡、阅读单和思维导图。学生们可以在上面尽情发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对孩子们阅读成果的一种展示。
在我们的课题实践过程中,有漫画爱好的学生竟然能为每个章节的故事配上故事图画,就像是一个连环画,颇有价值和成就感。有文字特长的孩子能在每个故事后批上洋洋洒洒的阅读感悟和思考。还有的学生能理出人物关系图或者主题相近的内容等等。
4.精读阶段:填写“阅读单”
“阅读单”又叫任务单,是阅读中或阅读后使用的助读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阅读单。“阅读单”的设计要把兴趣放在第一位,图文结合,新颖有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话题。内容设计要由浅入深。对低段学生,可以只是单纯填写图书的信息(书名、作者、出版社等),再加上“很好看”“很有趣”“一般”等简单评价就可以了。随着年级的增加,循序渐进增加思维层面的内容,如对整本书内容的介绍,对某一观点的阐述等。让学生带着阅读单阅读,可以提升他们阅读的有效性,开拓他们的思维,见证他们的成长。
在整本書阅读中,只有设计开放而创新的话题,才能凸显学生的个性化感悟与思考。同时,创意还体现在形式上,像“故事列车”“故事时间线”“情节梯”“意见椅”“角色地图”等等,要让学生看到这张阅读单时有新奇感,有挑战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学生的自由阅读中引入阅读单,以此指导学生的整本书阅读。
例如,在《亲爱的汉修先生》的阅读单中,就可以这样设计话题:比较鲍雷伊最初写给汉修先生的信和后来的书信、日记,你有什么发现?都说一本《亲爱的汉修先生》胜过所有的作文书。你在阅读中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请分条款把他们简要记录下来。《我要做好孩子》的阅读单可以这样设计:全书主人公几次谈到好孩子的话题,每一次提及的背景是什么,分别表现了金铃的什么心理。这样的阅读推进策略,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比较和整合信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5.精读阶段:回顾与反应
回顾策略是指读者读了一部分后,停下来思考一下读的内容,概括故事中的事件或者用另外的措辞帮助理解和记忆所读的内容。反应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出反应,对故事的不同部分做出不同的反应。这种阅读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强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记忆,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物的情绪发展,理性看待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为阅读交流分享课提供话题备足资源,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支撑。
在《我要做好孩子》的阅读过程中,教师经常在阅读课上针对某一篇章或相关篇章,某个情节或相关情节,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做出反应。如读到《病急乱投医》,教师可以提问你喜欢金铃的妈妈吗,说出自己的理由;那再往后你对金铃妈妈的印象会有变化吗,说出理由;你喜欢金铃爸爸吗,说出理由。这样的问题自然会督促学生对有关章节进行回顾,然后做出分析和判断。实践证明,阅读策略的适时运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力。
三、分享交流课,情智双向发展
完成通读、精读后,就可以实施主题升华了。教师上好交流汇报课,学生做好充分发言交流,完成感性与理性的最佳融合,汇报阅读成果。这里我们有三个推进策略:
1.比较与概括
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篇章集中起来,然后筛选重要信息,再经横向或纵向比较,从内容、主题、表达等多个角度进行辨析和判断。这样的阅读策略有效地深化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要做好孩子》中教师让学生对书中“四次提到”好孩子的章节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概括总结出好孩子的丰富内涵。《鲁滨逊漂流记》中,学生通过一次次地回读,进行比较与概括,得出了“野外生存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他取胜的法宝这一结论。比较与概括是学生阅读中必备的能力。我们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2.重构与联结
简而言之,重构就是重新组合并呈现。联结就是让文本与读者的阅读经验、生活经历以及外部世界产生关联。在整本书阅读的关键阶段,教师通常会进行有意义地重构,激发学生主动与自身联结。《我要做好孩子》一书是一部同时适合家长、孩子和教师阅读的书,学生很容易与主人公产生共鸣。课堂上教师重组“金爸爸的关于人才的话语”和“金教师意味深长的话”,通过教师运用重构战略进行教学,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好孩子的内涵,也对教师、家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而能够在生活中理解、体谅、感恩师长,也会在自己的世界中学会自律、健康成长。重构与联结策略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升华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实现整本书阅读的育人价值。
3.想象与创编
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成果展示活动,如好书推介会、故事会、舞台剧等。低年级绘本《彩虹色的花》就被编成了儿童剧在“世界读书日”当天搬到了舞台上展演比赛。低年级绘本《小猪变形记》也可以进行创编想象,如小猪还可以变成什么?
中高年级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进行故事续编。同学们在活动中要开动脑子,畅所欲言,既锻炼了语言能力,也发展了想象能力,还在各种活动奖项,如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最佳绘画奖等的设置中进一步激发孩子们读书的兴趣。
阅读策略是指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任务、目标及阅读材料的特点等因素所选用的促进有效阅读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在不同的阅读阶段,教师们会适时采用一定的阅读策略督促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各种策略可以综合运用到阅读的每个阶段。
参考文献:
[1] 蒋军晶《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
[2] 阿甲《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儿童阅读推广手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
345150190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