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桐 张思文
摘要:文章以四螺旋理论模型为主要方法对“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其发展困境,构建以医疗机构、企业、政府、高校四主体相互作用的四螺旋概念模型,对其系统构成、运行机制、动力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并以此为据提出“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健康医疗;四螺旋模型
“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是互联网与健康医疗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在国家政策、供需不平衡和技术进步等多因素的驱动下,互联网与健康医疗产业开始加速融合,互联网医疗市场发展迅猛。与传统医疗体系相比,“互联网+”健康医疗的模式拓展了服务范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咨询、就医、购药等方面为人民带来更多的便利。然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的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待于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完善与加强。
一、“互联网+”健康医疗的概念
“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是指建立在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工具,与传统医疗体系相互融合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是互联网在健康医疗行业的一种新应用,包括在线咨询、远程问诊、电子处方、远程治疗与复查和配药到家等医疗服务,给人们的就医习惯和就医方式带来了重大的变化。同时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创建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医疗信息查询,实现数据与资源的实时共享,节约了医疗机构与患者的资金和时间成本,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二、“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发展概述
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资源表现出更高的需求。一方面,我国老龄人口日益增加,互联网医疗恰好方便了老年人的看病就医流程;另一方面,年轻人作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与增长的生活压力下,养成了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使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养生保健,同样增加了健康医疗的需求。然而由于医疗资源不均衡,人们更倾向于去大医院就诊或咨询,使得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小医院无人问津。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为医疗行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为了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和医疗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之间的矛盾,“互联网+”健康医疗成为我国积极促进的医疗发展模式。
自2000年起,国家一直在积极引导和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模式的发展,国务院陆续出台相关方针政策。2011年后中国互联网电商开始加速发展,逐步有互联网公司进入医疗市场,春雨医生即是第一家涉足移动医疗市场的APP,打开了“在线问诊”的先河,后续又有好大夫、丁香园、微医等医疗平台相继涌现。从2014年开始,互联网+医疗的应用趋于多样化,逐步实现了线上挂号、云端问诊、在线复诊续方、配药到家等服务,节约了医院和患者的交易成本,改变了挂号、缴费、取药排队时间长、就诊时间短“三长一短”的现象。
直到2018年,“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商业体系,技术基础逐步夯实,互联网与健康医疗相结合,使医疗机构的信息资源得以共享。受疫情影响,互联网医院在2020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0年2月以来,为了鼓励线上医疗服务,多个地区都明确将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结算体系。2020年8月19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将进一步增进健康医疗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截至2021年1月,全国已有近900家互联网医院,而2019年的同期数据仅为269家。由此可见,“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发展速度空前加快,整个产业表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三、“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与传统的医疗体系相比,“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已获得了较大的突破,但该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境或问题。
首先,在准入资质方面,对网络诊疗的规范尚不完善。一方面,对线上会诊与健康咨询的合法性没有明确规定,缺少对在线咨询的监管,会导致线上健康咨询平台与互联网医院难以辨认,患者的健康问题无法得到实质性的保障,亟待出台相关标准。另一方面,允许开展线上会诊的范围也尚未确定,可以进行远程诊疗的多为中小病或普通常见疾病,而其他疾病则应当到医院进行治疗和复查,不宜进行线上问诊。
其次,随着医疗移动应用的加速发展,产业基础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增强。我国目前医疗数据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无法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医疗信息化依然是整个产业的短板和主战场。同时,信息共享也需要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强,但我国依然没有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制度和规范,无法保障用户权益,也是无法进行数据充分共享的原因之一。
需求不均衡也是阻碍“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出于对医疗结构等级的歧视,人们更愿意去大医院就诊,即使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当下,由于医疗行业具有影响生命安全的特殊性,人们仍无法完全信任线上问诊。而大型医院的优质医生线下工作繁忙,几乎不会提供线上服务。“互联网+”健康医疗市场依然有待开拓。
“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医疗机构、政府和互联网平台等相关方的参与方式与角色分工还不够明晰,各方共同协作推进行业发展的服务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服务体系模型构建
(一)四螺旋模型概述
为“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的实际进展提供理论基础,并解决上文提到的困境,本文构建了“互联网+”健康医疗四螺旋服务体系,以明确产业的发展重点和动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四螺旋模型是在三螺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三螺旋理论最初为生物学中的概念,后来被应用到经济领域的发展中,得到了以政府政策、企業生产、高校科研为主体的新三螺旋理论。四螺旋理论在原有的三种螺旋关系中引入第四螺旋体,是对三螺旋理论的深化与拓展。第四螺旋体多为公众组织或社会机构,本文加入了“医疗机构”这一螺旋体,通过构建“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四螺旋模型,从多个角度分析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潜在问题。
(二)四螺旋“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分析
1. 医疗机构螺旋体。医疗机构是健康医疗产业的主要载体和动力来源,也是健康医疗事业的主要执行者。医疗机构通过与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在线上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打破原有线下的传统医疗服务体系,有助于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为患者节约就医成本并提高便捷性,并且有利于突破医疗资源的限制,实现区域间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医疗机构是医疗产业发展的具体体现,只有医疗机构发挥主要作用、保持资源充足,整个产业服务体系才能有效运行。
2. 互联网企业螺旋体。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投入。企业作为“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的技术核心,将整合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多方面数据信息,并反馈到医疗产业中的各个环节,从而对医疗健康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降低创新发展的运营成本。企业通过加强与医疗机构、高校科研、政府的合作与互动,关注医务人员与患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在技术上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务,向高校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以便促进高校进行创新研究,提高技术保障和安全防护,建设运营完备的互联网远程医疗平台。
3. 政府螺旋体。政府在健康医疗产业的创新发展中起引导和协调的作用。“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需要政府在资金、政策与公共服务各方面提供支持与保障。面对社会机构与公众,政府在宣传推广互联网医疗活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变就医理念,积极引导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也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条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维护安全和规范的网络体系,保护人们的信息隐私安全,维持创新协同系统的稳定性,这是营造安全、有序的互联网环境的关键所在。
4.高校科研院所螺旋体。高校与科研院所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大学便于对交叉学科进行研究与学习,可以为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有助于应用模式的创新和知识共享。另一方面,大学能够为产业培育高层和专业技术人才,有利于激发多元主体的创新活力,对维持产业创新生态平衡与稳定、解决当前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发展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四螺旋模型下建立的产业服务体系是一个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加强“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需要医疗机构、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四个知识螺旋体互动作用,明确各自在协同创新系统中的定位,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优势,尽可能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实现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长效运行,共同促进系统的动态可持续性和整体协同性。
五、“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在国家政策方面,政府需要出台网络诊疗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互联网医疗的准入资质和监管主体,规定健康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加大监管力度和监管范围,完善投诉途径,保障互联网医院及健康咨询平台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保护用户权益。在研究开发阶段,政府可以尽力对企业或高校的科研成果进行财政支持,为从事相关产业的企业提供多种融资途径和资金鼓励政策。
第二,在互联网技术方面,企业可以加强对互联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加大对产业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努力实现互联网医疗信息的互通共享,提高网站隐私安全保护的能力。企业还可以从丰富互联网服务内容入手,改善医疗服务流程,提供个性化的网络服务,从系统设计上减少医患纠纷,维护“互联网+”健康医疗体系的有效运行,探索“互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和服务模式。
第三,对高校及科研院所,首先要积极对产业发展进行理论研究和科学架构,重视与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相融合,明确科研工作对产业的影响,从而增加创新成果的产出。其次大力培育专业人才与复合型人才,通过向企业或医疗机构输送相关人才以满足产业人才方面的需求、提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进而推进产业进步。
第四,在医疗机构内部,应及时做好普及推广工作,鼓励患者进行线上问诊就医,更新产品与服务理念,注重优化产品与服务品质,争取做到“以用户为核心”。当然,不仅要关注患者就医的需求,还要时刻重视医务人员的工作需要,建立持续的在线医学信息交流与学习平台。最后,要不断加强内部管理,重视信息安全,为“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打造安全良好的创新服务体系。
六、结语
“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未来几年“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发展将更加趋于成熟。我国应当把握时机,加速从政策落实、技术进步等方面全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的进步,切实改善 “看病难”的就医困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安全的就医方式。
参考文献:
[1]西桂权,魏晨,付宏.面向科技服务业的四螺旋协同创新发展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3):31-37.
[2]王成.“互联网+”背景下健康医疗信息化发展思考[J].经济师,2020(09):247-248.
[3]杨晓斐,武学超.“四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10):30-34.
[4]夏仕笑,胡银环,邓璐,程思雨.基于PEST模型的我国互联网医院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2019,23(09):5-7.
[5]包姣姣,张博钧.基于消费者群体的产业集群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型[J].统计与管理,2017(03):51-52.
[6]孟群, 中国“互联网+健康医疗”现状与发展综述[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7,14(02):110-111.
[7]王秀梅.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趋势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7(02):58-60.
[8]张雪莲,黄勃,李瑞强.成都市“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现状及前景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36):15-16.
[9]蒋堃.“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分析及发展建议[J].江苏通信,2016,32(04):12-14.
*基金项目:2020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20CGL020);2020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项目(SYSK2020-10-04);2019年度辽宁中醫药大学人文社科项目(2019lnzy005);2021年辽宁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X202110162044);2021年度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年度立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SYSK2021-01-153)。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思文为通讯作者)
316950190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