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左林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了课程思政这样一个全新的理念。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所有课程都要坚持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向性和亲和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各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可以与学生的成长发展相适应[1]。课程思政就是要把思政元素融入到知识传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育人的目标,最终培养出既有专业素养,又有人文情怀的新一代大学生。
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理工类各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第一学期开设。很多学校会开设两个学期,开设时间较长,受教学生范围较广,学生普遍比较重视,所以能为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较好的时间和契机。同时,《高等数学》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涉及知识面广,应用范围大。《高等数学》中蕴含着很多数学家的故事,可以用数学家刻苦钻研、百折不挠、坚守真理的真实的案例,激励和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勇于挑战困难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执着、乐观以及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高等数学》中的很多历史成就都早于其它国家,这些辉煌的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和认同感。[2]《高等数学》中的很多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出现过程是伴随着曲折和艰辛的,给学生介绍三次数学危机,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与创新,帮助学生建立吃苦耐劳的学习奋斗的精神,学会如何独立的发现、分析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有助于发展和建立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他们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顽强的探究精神。
所以说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可行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思政的四个核心要素是课程、思政、教师和学生。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因此,在《高等数学》课程建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需要对课程思政设立一条有效的路径,才能进一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传授”的协调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第一责任人,课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经过教师才能将其推行下去,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课程思政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
作为一名高等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前,教师需要转变观念,要牢记学生是主体,自己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将思政教育与《高等数学》恰当融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在《高等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在跟学生相处时,教师可以用自己广博的知识、乐观的工作态度影响学生,向学生传递满满的正能量,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同时,围绕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要学会全面挖掘《高等数学》中的思政元素,找准切入点,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到《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3]
设立数学课程的目的是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同时,可以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得以全面发展[4]。因此,在数学课程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为实现数学思政的“落地生根”,应制定详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且将课程思政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建立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紧紧围绕课程思政的内涵,制定的教学目标除了包含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称为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可称为过程目标)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改革为育人目标,育人目标需要重点突出以下内容:(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感受数学魅力;(3)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学生道技合一,追求卓越。
依据上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以实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有工匠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可以考虑将教学内容分成模块化,在每一个模块中,介绍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历史,让学生了解知识发展的来龙去脉,穿插介绍相关的数学家的故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树立文化自信,培养他们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科学精神。在教学模块中引入实际的案例项目,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项目,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简化教学内容的难度,展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有所创新。教师可以考虑从数学发展的角度引入思政元素,包括介绍数学发展史、介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等,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出发,对学生加强数学思维训练,这一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老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并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进行了融合。在讲解高等数学基本知识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法、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在讲解具体定理和习题时,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自主创新、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并逐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高等数学中有些概念极其抽象,晦涩难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上课前: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除了给学生提供学习内容的视频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家、数学史等材料作为思政元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学习数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顽强的科学精神。在课堂上:通过头脑风暴、小组协作、案例讨论等教学方式帮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同时帮助学生在数学运算中树立了细致认真的态度,在理论证明和公式推导过程中培养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并且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建立团队协作意识,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相联合。
下课后:充分利用学习通教学平台,在平台上上传历史文化、职业精神、人文素养等思政元素,于细微之处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和价值引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评价目标是实现思政育人,这就要求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检验学生是否获得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政目标。所以,根据学生及所学专业特点,在原有教学评价基础上增加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尊重学生的志趣,对学生建立长期的评价机制,进而实现评价的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6]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集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高等数学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内容,建立起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将育人纳入科学评价,逐步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具备求真和创新的数学精神,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