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华
新课改背景下,随着高中历史学科能力素养要求不断提升,初中高中教学的衔接若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就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高中历史教师应全面了解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使初高中学段历史学习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高中起始阶段的历史学科学习困难,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新课程的学习。
从高中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来看,教师普遍反映高一学生尤其是初中没有选考历史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往往对老师所分析的内容不知所措;另外初高中素养水平要求跨度比较大,具体表现在学生感觉基础知识都已经熟记了,但是在应用史实解决问题时依然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在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学段过渡以及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的着眼点是全体学生,课程学习最基本的目标要求是所有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目标。因此,课程体系的编制主要依据学科基础性和通识性内容,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体系,发展最基本的学习能力。
在这一体系之下的初中历史课程,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是“基础性”,指向“常识性的历史知识,是基础性的国民教育中必备的历史知识。”[1]其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浅显通俗,课程难度较小,初中学生都能进行认知和理解。而高中课程的基本功能定位则是在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强调“层次性和选择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高中教育阶段实施历史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初中历史课程的继续和深化,是夯实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2]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最为突出、最为重要的理念。
在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指引中,《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所使用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以“了解”为主,涉及到“理解”和“运用”的相对较少。主要侧重“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在了解历史史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5-6而活动建议则是通过编写朝代顺序的表格等形式梳理基本历史知识框架,形成历史知识的基本线索,解构知识脉络以构建基本时空观念,由浅入深地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没有列出具体的历史知识点,而是从知识面提出学习任务,即加深对事件的性质和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强调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侧重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历史,在教学方面更注重大单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下从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出发而提出不同的素养能力要求,初中更侧重基础性,而高中则对历史知识的应用创新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始终贯穿于初高中的历史学习过程,但是考查的水平层级要求是不一样的,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为例,“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性的态度与方法。[3]
正如梁启超所言:“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料实证”能力是核心素养要素。
史料实证有不同层级水平的划分:
水平1 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水平2 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水平3 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表现出对史料的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水平4 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
初中学业质量主要考查学生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及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观点的能力,其层级主要属于水平1 和水平2。
而高中学业质量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是多方位的:从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到尝试运用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到利用不同史料对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再到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往往涵盖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四个水平层次的考查评估。
由此可见,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更加侧重考查历史学科的高阶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对同一学科素养层级水平要求更高。
在日常教学中,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课标和教材,多和初中教师进行交流,对于有条件的完全中学,要适时加强初高中的集体教研活动。同时对高中生以问卷等方式展开学情调查,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教学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基于高中课时有限的问题,可以在课程实施之前设计预习学案,将史实类的知识梳理成体系,在学案的设计上既侧重重大史实的铺垫,又侧重知识体系的架构,帮助学生打通初高中核心主干知识的衔接通道,为高中新课程的学习做好应有的知识准备。条件允许时可以考虑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将初高中衔接的“空白内容”课程化、体系化,对核心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高中的历史课程体系。
齐世荣先生曾指出:应按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的原则处理问题。高中历史教材应在初中教材提供的感性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强理性内容。在日常教学中,要精选史料,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落实核心素养;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尝试采用“头脑风暴”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对史料讨论,帮助学生搭建从基础史实到提升历史学科思维的“支架”,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落实历史学科的素养培养要求。
总之,应该对学生在高中起始阶段出现的历史学习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做好学科教学衔接工作,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到高中历史学习中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