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袁萍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三教”改革是推动课程思政的着力点,课程思政是推进“三教”改革的出发点。结合工科专业特点,探讨如何在“三教”改革中做好课程思政的系统设计,有机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育人新要求,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重点和难点都在教师,课程思政对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3]。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践行者。
教师要先行学习: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体系、课程结构等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了如指掌。教师要先行挖掘:每门课都蕴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需要善于洞悉、挖掘和整理,再有机融入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中。这需要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自然地呈现出来,而不是简单、生硬地照搬。教育者先受教育:对教师而言,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首先要能够打动自己,如果感染不了自己,就不可能把这些元素有机融入课堂,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3]
在自我钻研的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参加教研活动、观摩教学以及线上线下的培训交流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完善自我。
教师要积极参加校、市、省、国家级的各类教学能力比赛和微课比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育人理念、教学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综合运用能力,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以赛促练,赛教结合,赛中学、学中赛[4],同时向典范和优秀者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激励,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育人水平、技艺水准。教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是教师的责任。
教材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它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是高职院校实现教书育人职能的重要依托。目前工科专业大都采用项目化教学,如何编写与之配套的教材并嵌入思政元素,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取材要新:专业课程教材要充分反映产业发展最新进展,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及时吸收比较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
设计要究:教材编写的知识逻辑、条理、版面的设计要斟酌讲究,尤其项目化的教材要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讨论编写。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对接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优化课程体系的需要,专业课程教材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强调实践性。适应项目学习、案例学习、模块化学习等不同学习方式要求,注重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5]
资源要丰:教材不同于课件,它是学生预习、复习和再学习的参考,内容要全面详尽并逻辑严密,而不是碎片化的,项目化教材的编写可以从项目背景、知识储备、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等展开,可以根据内容配以纸质的、电子的、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等形式,构建立体的、动态的教材和资源体系,以满足不同需求、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对项目案例式教材,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在案例选取的背景中嵌入。如机械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有关强度设计,可以选取某起重设备吊装案例,其背景可以是某起事故引发的思考(强调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也可以是我国吊装设备取得的成就(灌输爱国情怀、科技报国等),并启发引导学生辩证思维。
二是所选取的项目案例本身。如电信专业“Flash 制作”高级篇中选取的案例“我爱国旗 我爱国歌动画制作”,案例本身就是思政元素。
三是在项目案例实施的过程中嵌入。如数控专业“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在学生进行项目实施(零件的数控加工)中嵌入团结协作、劳动素养、劳动精神等思政元素。
四是在项目案例总结与反思中嵌入。如数控专业学生在零件加工中出现撞刀、超差、甚至零件报废等现象,教师总结反思中就应教育学生要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有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经济性、标准化等概念。
五是在项目案例的拓展与延伸中嵌入。如机电专业“电梯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课程,可嵌入老旧小区的改造问题,教育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拓展与延伸一栏,可以让学生阅读或收集与本课程或本内容相关的我们国家或行业取得的成就、劳模、工匠等素材,也可以让学生阅读或收集与本课程或本内容相关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等作为课后作业,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怀、劳模工匠精神等。
教法是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根本手段和渠道。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都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去呈现。教法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教学理念立足专业本身,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深入到专业技能课堂中去,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实现无缝衔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学设计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合理运用平台、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教育教学,并进行考核与评价,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专业(技能)课程鼓励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模块化课程,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
教学方法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围绕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可以采用项目式、情景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和创造创新精神、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及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教学手段合理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优质精品教材,专业(技能)课程应积极引入典型生产案例,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及配套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微课、视频、动画)、教学软件(虚拟仿真)等来展示抽象的教学内容。利用网络和学习强国APP等搜集资料、视频学习等。实训教学运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依托线上平台和软件工具,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行为分析。
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