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英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高职院校是培养一线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抓手。思政工作为学生党建提供思想支持,学生党建为思政工作夯实基础。立德树人视阈下,思政工作旨在通过思政课、专业课程、学生教育与管理等“大思政”格局,与学生党建团结协作,构建“三全育人”模式,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任务。[1]
高校开展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时,存在着协同理念缺失的问题[2]。原因一: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如党建工作由学院党委负责,党务科具体开展工作;思政工作由学院思政部负责,思政教研室与学生处落实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的工作。不同的部门,因职责不同难免在配合过程中存在脱节,在入党积极分子遴选、党员的理论培养方面效果不明显,教育过程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原因二:学生党建的主要执行者为系部党支部书记和思政辅导员,因分工不同、职责不同,党建工作在落实过程中难以与思政工作实现互动,对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开展造成制约。原因三:管理出现“虚位”。按党建基本要求,学生党建工作侧重党员的发展、培训、党费缴纳与表彰奖励等内容,未能与思政教学工作协同开展,思政教育与党建的内在联系不够紧密。原因四: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全校学生的思政课程,思政教师更多在课堂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头脑,很少参与系部学生党建工作,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党建工作,大部分采用传统的工作模式,根据党务工作要求,单向下发工作任务,主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完成考核,多为上党课、记笔记、写心得,形式单一,创新性内容缺失。由于党建工作的管理形式,导致基层党支部也墨守成规,按传统做法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程序化地完成入党积极分子的遴选、学生党员的培训等系列工作。这种工作模式,一方面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所学的知识难以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由于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缺少协调性,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时,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上,大部分教师采用填鸭式灌输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很少将新媒体模式引入到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中,不利于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融合发展。
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理论素养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务工作者和思政教师队伍。当前,高职院校系部党建工作者都由系党支部书记和辅导员担任。系党支部书记主要职责是抓好全系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履行支部工作职责,完成支部基本任务。学生党建工作主要由辅导员负责。由于每个系部学生人数不同、专业不同,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较多,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比较琐碎繁杂,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党建潜心研究,外加辅导员多是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缺少丰富的党员教育理论知识水平、自身知识结构更新不快等因素,导致对学生的考核、政策宣讲等环节应付了事。思政工作方面,思政教师在课堂上将党的最新的理论、方针、政策传输给学生,但仅限于课堂,由于思政教师不参与学生党建,导致学生的课堂表现、内心想法与实际表现不能完全一致。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学生党建在高校党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她是大学生人生的灯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政治觉悟,找到正确的政治方向;她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催化剂,从申请入党、学习党章等系列培训,帮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觉树立对党的忠诚,形成积极向上的进取心。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正处于价值取向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党建工作,把优秀的大学生融入党员队伍,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创新党建工作形式,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进程,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符合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高职院校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让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活起来,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每年,大批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深造,经过三年的知识积累,未来将有许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专业能力都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由党委领导、学生处(部)牵头,对应的专业系部具体负责。大学生获得思政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政课程、专业课堂、日常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党团活动等。因此,通过思政教育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所遇到的问题,加强思政工作与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机契合,培养一批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高、战斗力强、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大学生党员,是当前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工作。[3]
习近平总书记2018 年5 月2 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4]。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存在如下链接:一是指导思想相同,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都是以党的领导为基础,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来开展教育活动;二是教育目标一致,根据高校培养理念,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均为了推动大学生从思想到专业的全面发展;三是教育内容相同,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指导。
首先,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结合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中呈现的问题,从校长、职能部门、到基层党支部,从领导层、隶属部门,从工作流程、工作内容等不同维度,整合育人资源,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将学生党员发展前后的思想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为做好顶层设计打下基础,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实效。
其次,建立长效的互动性教育机制。从完善党员的培训体系入手,如在理论环节上,通过青年大学习、“两星”班、“入党积极分子”党课培训班、“青马”社团,以梯队培训模式系统化提升学生党性修养;实践环节上,通过参加主题党团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各个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全方位多角度让学生接受党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引领学生的成长成才。
第三,在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育人体系中,引入监督约束机制。在对学生培养过程中,均要通过班级民意测评、系部群众调研等方式接受监督,发展成为学生党员后,通过“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方式,让学生党员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会严于律己,自我监督,监督制度为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提供可靠的制度支撑。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和落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这一关键环节,需要将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相融合,通过构建“互联网+党建+思政”模式,拓宽教育平台。
一是建立一支稳定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学生入学时,利用新媒体,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方式,开展党的基本知识、党员发展流程、入党资格、如何写入党申请书等一些基本常识的培训与普及,激发学生的政治热情,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相关的培训课程由思政教师担任,并作为学生的理论指导教师。二是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严把党员发展关。提升学生党员质量,需要严把入口关。利用新媒体,建立学生档案,通过参与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考核与监督,保证发展的每一位学生党员都符合党的标准,并一以贯之。思政教师下沉到系部,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人之一,参与学生的培养和管理。三是常抓不懈。通过新媒体,常态化开展对党员的教育和考察。如通过学习强国、党员先锋等公众号,加强对党员的持续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定期考核评比、递交心得等方式,解决党员思想和行为的懈怠。在过程教育中,思政教师参与对学生的考核,有投票权。
可见,创新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协同育人,从学生层面,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引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从教育管理层面,加强对学生入党前后教育,剔除“重发展,轻培养”的现象;从党建队伍方面,遴选有经验、专业性强的思政教师充实工作队伍。二者协同创新,为高职院校拓宽党建工作渠道、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开启新的篇章。
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方式,增强思政工作活力。通过新媒体平台,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利用“互联网+”,将学生党建工作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建立多维度的思想教育体系,增强思想建设的时效性。一是将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通过网络平台不定期地推送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提升政治素质,提高政治站位。二是加强不同党支部之间的交流和学习。通过支部共建,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参观红堡基地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眼界和交流范围,提升综合素养。
在学生党员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强化教师与学生党员之间的互动,如思政教师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理论教育,定期给学生党员开设专题讲座,专业教师通过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加强对学生党员的考察和培养[5]。通过教师与学生党员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党建工作的良性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探索总结学生党建的职能,通过科学化的制度、规范化的程序,形成系统的方案,使学生党建更具可操作性,将思政工作纳入到学生党建体系之中,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推进学校“大思政”格局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