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探究

2022-03-16 19:54周波徐明林张恒浩莎日娜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专业型学位导师

周波,徐明林,张恒浩,莎日娜

(1.大连理工大学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船舶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2.大连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一 联合培养的意义

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致力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担当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任。在如今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的时代,尤其在我国正处于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执行力和后备力量,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增强研究生综合素质,是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的必然举措。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加快“双一流”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其中对于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建议国内高校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尽可能与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等联合培养平台,增强国内外优质教学模式的互学互鉴。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国际化作为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成为大势所趋。

联合培养是对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重要模式和新理念,可以在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转变,弥补我国教育资源不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根据联合培养的性质与途径,目前已形成的培养模式有以下几种:(1)国家之间基于地理优势建立的深层合作平台,比如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凭借黑龙江省邻近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地缘优势,搭建科研项目及教育深层次合作平台。(2)政府牵头,国内高校与企业、国外高等院校等签署三方合作协议,比如北京市创建的“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2]。(3)与国内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双硕士学位项目,制定学分互认、课程互认制度等。(4)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教育,比如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水科学研究院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联合培养渔业专业高质量研究生[3]。(5)基于专业领域的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模式。以院系为牵头单位,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研究生校内工作站和校外实践基地,采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培养。(6)联合学位制,学生在多个高等院校成立的合作机构学习。在完成学业要求后,授予单一学位证书[4]。康伟[5]等人又针对联合培养模式的多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方案,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联合培养。

二 研究生的分类培养

古人云:“因此施教”。良好的教育是先对学生进行分类,再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个层次人才,还能使得教育资源得以集中合理利用。美国作为世界上研究生培养质量名列前茅的国家,在研究生培养上就采用了分类培养的方法。美国为研究生制定了三种不同的培养定位,分别是研究型、过渡型及职业型学位,不同的研究生定位采取不一样的培养模式[6]。自2009年教育部规定对专业学位硕士实施全日制培养,我国研究生培养正式分为专业型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硕士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以学术研究为导向,注重于基础理论研究和科学发现,以培养科研型人才为主;专业型是相对于学术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满足工程实践需求的专业型人才。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虽然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在我国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也出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①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不够。当下的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依旧与学术型的类似,仅在部分课程设置或实践要求上有所不同,尚未探索与实践出专门针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②对研究生的培养与职业规划联系不密切。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应加强其对理论基础的理解,为博士研究生储备人才;对专业型研究生和不想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术型研究生,应关注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相应领域培养专业化人才;③忽视了导师这一关键环节,分类培养落实不到位。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直接关系人,导师的决策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由于缺乏对导师对不同类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的培训和监督,导师对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往往是采取“一把抓”形式,统一培养。

学术型和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制定的研究生分类,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的。虽然如今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找到两种学位类型之间的区别,突出各自的特色,建立针对性的分类培养体系,并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分类培养必然会在我国教育深化改革历程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三 学术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

分类培养是未来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必然趋势,联合培养作为研究生国际化以及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如果能够将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模式和联合培养进行有机融合,探讨出一条新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对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针对学术型硕士的联合培养模式

基于学术型学位的性质,学术型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一般是在高校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展开。因此,以下制定的联合培养模式也主要针对国内外高校与科研院所。

1.招生选拔。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应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保证招生的质量。在对学生考察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范围、攻读专业的目的、曾经取得的成绩之外,还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潜力、特殊经历、对专业的认识以及学习兴趣进行考察。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学术潜能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成立专门的招生主管部门,负责学部院的宣传以及对学生资质的考察等工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生源基础。

2.培养模式。在培养方式上,采用联合培养模式;在培养内容上,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与国外高校开展硕博连读双学位项目、合作办学以及与科研院所以共同合作承担的科研项目为依托的联合培养项目,让学生体验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拓展国际视野,锻炼科研思维。通过让学生前往国外进修或者引进国外优秀教师资源,采用课堂演讲、专题研讨、老师仅提供若干参考教材和与课程相关论文的索引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方案制定。对于联合培养的学术型研究生,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方向协同联合单位的老师一起,共同制定一份具有针对性的、明确的培养方案。对于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应侧重与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以及技术技能;对于专攻于学术的研究生,应根据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制定一份明确的详细的培养细则,能够指导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做出相应的学习安排,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迷茫。同时,让联合单位的导师共同协商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能够实现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连贯性,防止跨校后的断档,也可以加强培养导师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为后续学生的联合培养。

4.课程设置。为了保证学术型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以及原创性科学研究能力,设置丰富的课程系统,应包括以下几类课程:①专业发展课程,包括研究知识基础、个体科研效率以及研究沟通能力等,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学术生涯,实现自生成长;②开展实验课程,实验作为学生进行科研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应鼓励学生积极进入实验室,提高学生自我思考、追求真知、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法国高校特别重视学生的实验课程学习,老师不仅要求严格,而且实验后还要进行研讨课;③重视英语课程,英语作为国际化语言,能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对接学术前沿。可以对新生进行“英语语言能力评估”,然后针对学生的英语等级,开展不同学分制要求的英语必修课程培养;④专业前沿课程,对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紧跟相应领域的研究前沿,及时更新补充教学科目、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清晰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拥有最前沿的视野。⑤学术规范课程,一方面通过《文献检索》等课程的设置增强学生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寻找发现问题、书写研究报告等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介绍,在学生心中画下学术诚实的警戒线,注重学术规范和自身品格修养;⑥跨学科课程,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工程问题往往不是一个单学科的问题,而是多个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问题。跨学科的课程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对与自身学科或研究方向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更快地理解并解决问题。

5.导师选择。联合培养的指导制度采用“双导师”制度,导师的选择秉持研究领域相近、有合作经历优先的原则。中外导师或校内外导师的研究领域必须相近,研究内容能够互通,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研究内容给予共同指导,也才能保证对学生的培养具有连贯性。同时,假如导师之间拥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就可以以项目为依托共同培养研究生。而且,通过联合培养项目的开展可以深化两个单位以及导师之间的交流,促进双方的科研合作,实现联合培养的互利共赢。

6.交流平台。学术型研究生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以及创新性的思维,而这些学生只有在丰富的交流平台上才能获得。在联合培养的课题组内,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开展学术讲座或研讨会,内容可以是研究生的研究汇报,也可以是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等的主题报告。在校际之间,开展跨校课程修读,在多所合作院校之间,学生可以针对各个院校的专业特色课程进行选修,实行学分互认,拓宽学生知识面。在国际交流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会议,与实际世界知名院校之间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短期访学、长期交换等项目。此交流不仅仅为联合培养的学生使用,同时也为所有学术型的研究生服务,拓宽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7.论文要求。论文作为评价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学生的研究时间长度以及研究内容深度应是有要求的。不排除一些学生学习效率高,可以短时间内完成学位论文,但是是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因此,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至少要有一个全时学年的研究。对于研究内容,应有一定的深度、创新性以及工作量,联合培养导师需对其可行性进行审查并给予指导。通过论文写作培养学术型研究生运用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后备力量。

8.质量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制度,保证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质量。①健全奖励机制与监督体系,对于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发表研究成果的,可以对学生以及联合培养老师实施奖金奖励,并列入老师的考核范围。同时,对于每一阶段的老师指导都需要有记录签字,落实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②成立论文指导委员会。对于联合培养模式,论文指导委员会可以由多名学生的联合培养导师组成,负责学生的论文选题、研究方向可行性论证以及论文的撰写与评定等工作;③建立论文审查制度,论文审查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论文评审,一般采用“双盲评阅”方法。只有通过评审的论文才能进入答辩阶段。在答辩环节,实行督导制度,对学生的整个答辩环节实施督导,杜绝答辩形式化[7];④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对于联合培养学术型研究生,除了通过学位论文对学生的学术能力进行评价,还应从导师的反馈、学习的过程以及答辩的表现等多个方面,评估学生的包括思维与应变、语言表达、交流与协调等在内的综合能力。

(二) 针对专业型硕士的联合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型学位的性质,从招生选拔、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导师选择、实践平台、论文题目、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对专业型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1.招生选拔。为了保证专业型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质量,研究生的招生采用“订单制”,并由多个单位的人员参加共同选拔。首先由高校和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培养单位制定合作项目清单,确定招生目标和要求,再根据项目清单招录联合培养学生。在招生复试环节,由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以及社会单位人事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培养的协调性进行考察,招录以专业实践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

2.培养模式。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并不是只重视实践不懂理论基础的职业化工人,而是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且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专业化人才。因此,专业型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是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宗旨。通过校内基础理论、专业必修和选修以及专业前沿课题讲座等课程深化专业型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夯实专业理论基础;通过在校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或者联合培养创新实践基地进行的实践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方案制定。针对专业型联合培养研究生,应联合企业单位人员、校内外导师为学生制定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阶段性的、分工明确的针对个人的培养方案。根据用人企业单位的标准和要求,共同确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根据研究生的能力水平、企业的项目技术需求,结合学科的具体特点和企业以及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设施条件,确定分阶段的教学计划,并明确在各个阶段指导导师的职责与分工。通过制定明确的、合理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实现专业型研究生的定向培养。

4.课程设置。为了满足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性定位,并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专业型学位的课程应在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如下内容:①开展职业规划课程。针对学生就业情况,开设相关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往届毕业生就业分享、企业家个人创业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再结合联合培养企业等机构给出的职业标准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并能提前做准备;②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实践教学课程包括专业技术实践和专业实践,每一部分都有学分要求,且在学生的必修总学分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实践课程,使学生加强对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③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在开设包括专业选修、专业必修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前沿专题讲座类课程,通过工程案例教学,讲授专业知识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

5.导师选择。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关系人,联合导师必须经过严格筛选。为了给专业型联合培养研究生配置合适的指导老师,我们必须对校内外导师的进行严格考察,并坚持“有合作基础”优先的原则,必要时可采用邀请和推荐的方式。对于校内外导师的选择,不能仅以职称、论文数作为评判标准,还应对老师参与工程实践的经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看法和能力等方面综合考察。有过良好合作基础的校内外导师在联合培养学生上也能更好地交流合作,共同培养好学生。对于校外导师的引进,也可以采用校内导师推荐或者邀请优秀的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成为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导师。

6.实践平台。实践课程作为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特色必修课程,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平台、整合资源,竭力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①专业之间的统筹管理,将学校内专业相近的专业学位统筹设置在大类学院下。通过统筹管理学院专业,有效整合学校的教师资源、实验室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②以特色专业为依托,与相关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合作,在发展自身专业特色的同时,为联合培养研究生提高良好的实践基地;③以共同开设有工程类专业为基础,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方式和利用国内教学资源联合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④以科研项目为抓手,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针对企业产品技术和创新需要提出的研究课题和项目,研究生可以直接参与,在课题中提升项目实践能力;⑤政府牵头,建立国内外高校、研究单位、企业联合培养基地。各类研究生可以到相应的基地进行访学、实习、参与课题,充分利用基地的人力资源、硬件设施等有利条件,进行科学研究。

7.论文选题。专业型学位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该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协商制定,且论文题目最好可以与学生参加的实践相关联,甚至可以从科研实践基地里进行论文选题。通过在企业等实践基地的学习,了解到本专业的市场需要以及新兴技术的技术难点,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型研究生的论文题目。学生在申请不泄密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科研实践基地的具有实用性的数据进行论文素材,提高论文的质量与应用性。同时,校内外导师也通过学生的论文选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学习。

8.质量保障制度。为了保证专业型联合培养模式能够良好的实行,并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系统,包括以下部分:①建立导师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校内外导师的监督管理,要求导师按时填写指导记录并签字,必要时可将培养的学生的质量作为导师的业绩考核指标。同时,设立奖励机制,对校内外导师进行资金奖励,保证导师工作的吸引力;②明确导师分工,加强交流合作。首先,校内外导师要分工明确,校外导师需参加了包括招生选拔、培养方案制定、论文选题、实践指导以及论文评审环节在内的整个联合培养过程。其次,校内外导师之间可以通过共同探讨技术问题、定期互访和参观学习、互邀学术报告和讲座等形式进行交流;③健全学生生活管理,增强对学生的学习进展、生活情况、工作环境以及心理健康的了解和关注,鼓励学生劳逸结合、积极参加交流活动,避免出现联合培养学生出现“两边圈子均都不融”、感觉孤单的情况;④建立专业型联合培养评估体系。根据专业型学位的定位,建立考虑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创新实践、专业技能的综合评价系统,全方位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考核内容,可以包含高质量实践报告、项目设计等作品,考核内容多元化;⑤建立质量反馈机制。定期开展企业、科研机构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意见采集工作,并根据采集的数据,对联合培养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改进,不断完善联合培养模式。

四 结语

实施分类培养,形成独具特色且优势明显的分类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满足我国对研究生教育的需要。自2009年教育部规定开始实施专业学位硕士全日制培养,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创造性地增设分类选型阶段[8],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模式,而且分类针对性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国外高校通过在现代化教育上探索,形成了具有独特教学方式、先进教学理念的教育模式。为了赶上步伐,一方面,我们需要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教育机制,补上教育短板,深化教育改革;另一方面,我们要向厦门大学学习,积极做好宣传,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输出,真正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协同发展。本文基于研究生的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分类,对两类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希望能够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专业型学位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V eraW an g
学位撤销法律规定的现存问题与厘清完善
——以《学位条例》的相关修订为例
导师榜
分析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DSK—1500CT专业型直喷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