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柱,郭艳芳,宁飘飘,马素丽,王晓伟
(1.平顶山学院 医学院,河南 平顶山;2.平顶山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河南 平顶山;3.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河南 平顶山)
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对高校教师在自己的专业课这块“责任田”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在大学生思想引领方面,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2]。护理专业学生(简称护生)毕业后要承担起救死扶伤、减轻病痛的重要使命,因此不但要掌握熟练的护理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这与护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密不可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教育和医务人员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为充分发挥护理专业课程中的育人作用,我校外科护理学课程进行了积极的课程思政建设改革与实践。
护理学属于以提高和维护人类健康为目标的应用型学科,掌握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护理学专业对学生的主要培养要求[4]。外科护理学的专业性强,实践操作多,教师的传统授课多将重点放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容易导致护生重知识技能、轻思想的情况发生。如何挖掘外科护理学课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提高护生对外科护理学的热爱,进而提高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医德水平,最终实现对护生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培养目标,推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实施,是外科护理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引导者,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德育水平对学生起着重要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5]。同时,教师也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主体。因此,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改革,首先要积极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和研修班,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使团队教师始终树立“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意识、德育意识和思想政治素养。二是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讲课等教学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使教师能够在课程中高效率融入思政元素。三是团队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听课、思政示范课展示等,形成常态化、多渠道学习方式,及时总结在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四是邀请学校专业思政课教师和医院临床护理专家加入教学团队,对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内容的筛选及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等方面给予指导。专业的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融合发展、育人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6-7]。五是团队教师坚持做到齐心协力,身体力行,真正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护理专业,以自身的行为和修养教育和影响学生,不断增强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育人的感染力、亲和力。
紧密结合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明确专业课程的基本思政理念,寻找思政教育与外科护理学课程的结合点,编写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确立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素质目标重点开展德育教育,培养护生热爱外科护理工作,具备爱国精神、敬业精神、法治精神、奉献精神、救死扶伤精神、仁爱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科学探索精神、人文关怀品质、评判行思维等优秀品质。
思政元素是专业知识中蕴含的帮助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融入做人做事的道理,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8]。外科护理学的护理对象是外科患者,对患者的护理离不开高尚的医德,护理过程中应始终贯穿人文关怀。因此,外科护理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思政元素可以挖掘,如以人为本、敬爱生命、乐于奉献、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同情心、责任心、尊重、协作、博爱等元素。教学团队成员按照任务分工,系统广泛地收集、筛选和归纳课程各章节中有教育意义的思政素材与案例,包括外科名医先进事迹和精神、典型社会事件、卫生医疗法规、护士条例、医院真实案例、影视视频等。如外科护理学绪论这一章,在学习外科护理学发展史时,介绍我国古代外科学鼻祖华佗的事迹,他发明麻沸散开创世界麻醉药物先例,其中蕴含了锲而不舍、敢为人先、不慕名利、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等思政元素。
利用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建设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资源包括外科护理学发展史、外科名医故事、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先进事迹、医院真实案例、图库、古诗词、影视剧视频如电视剧《外科风云》《外科医生》等资源,作为护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重要参考资源。对课堂教学中引用到的、时间较长的思政视频、案例故事等,由护生借助网络课程思政资源库在课前预习中完成。
教师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教学大纲中的育人目标。如何将思政元素与外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实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离不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可结合历史名人、外科名医、典型案例等,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有效结合,抓住技术和人文的“触点”[9]。授课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课前预习、课堂授课和课后复习3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一是课前预习:教师利用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及包含的思政资源库向学生发布预习内容,如观看相关影视视频、阅读思政案例故事等,要求每组学生提前准备课堂汇报材料。二是课堂授课:教师每次上课开始阶段抽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各小组轮流以PPT课件、汇报演出、诗歌朗诵等形式汇报预习内容,点评学生的预习效果。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各章节授课内容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将不同的教学方法相互融合,增加护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如叙事教学通过讲述吴孟超、裘法祖、黄家驷等外科名医真实事迹让护生产生共鸣,领会情境的真谛,感受医学家高尚的医德,同时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如在实训授课过程中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可让护生轮流扮演医生、护士、患者、患者家属等不同角色,使护生能够换位思考,产生共情,引导护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三是课后复习:在复习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求护生每周撰写一篇思政视频的观后感或思政故事的读后感,应结合思政元素和护理服务知识,把护生自己的感悟进一步升华,提升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服务意识等。
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教学评价包括对护生的考核评价和对教师的授课评价两个方面。一是对护生的评价:对护生的考核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护生的期末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融入思政考核指标。如平时成绩考核中思政视频的观看,撰写反思日记或读后感,小组课堂汇报等;实训操作考核中采取情景模拟考核方式,评分指标中加入对护生护患沟通、护理礼仪、人文关怀等考核;理论考试中融入外科护理学发展史、心理护理、护士条例、医疗法律法规、医学伦理学等知识;在期末结束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如人文关怀能力测评量表、沟通能力量表等)调查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沟通能力情况。二是对授课教师的评价:邀请学校教学督导、同行教师和思政课教师随机听课,听取他们对外科护理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的评价和建议;学生在学期末阶段完成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评教,并组织学生代表参加师生座谈会,了解护生对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态度及建议。
授课教师广泛搜集和实时更新课程思政资源,丰富思政案例库,不断探索合适的切入点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渗透。团队教师每周授课结束后,及时总结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日记,剖析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交流授课经验和优秀课程思政案例。通过教学督导、同行教师、专业思政课教师及护生的教学评价反馈情况,及时修改、更新课程思政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加强与医院护理专家交流,不断获取临床一线的思政素材,并长期追踪护生进入临床工作后的医德水平、护患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情况。
本次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历经2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其中获得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奖1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获奖2项,相关教研项目获得立项3项,建成网络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1个,编写《外科名医故事集》1本,开展思政示范公开课2次,学校教学督导和护生的教学评教均在96分以上(满分100分),授课教师普遍反映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对实施本课程思政方案的19级护理学两个班共125人的问卷调查显示,93.7%的护生对课程思政内容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92.4%的护生认为开展课程思政能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95.2%的护生认为开展课程思政对提升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有很大帮助,95.6%的护生认为开展课程思政能够提高医德水平、职业认同感和护理岗位胜任力。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只有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索基于思政理念的教育教学方法,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才能实现护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我校本次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推动了理论和实训教学改革,提高了护生对外科护理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最终提高了护生的外科护理岗位胜任力。同时,本次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与进步,提升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教育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