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李延杰,陆艺杰,王磊
(安徽理工大学 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课程思政改革的主导力量是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1]。在各专业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教师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在授课过程中传达的价值观、方法论和行为规范等都在潜意识中影响着学生,而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会被教师接收,这就呼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身体力行,在不断提升自我品质的同时,发挥教学行为的思政教育功能,感召学生,强化对学生的行为塑造,把思政教育引向灵魂层次[2]。
党的百年光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3],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4-5]。尽管第二个百年征程开始启动,但党史学习教育不能放松。党史学习不仅仅是党员的任务,更是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高校承担着为未来培养人才的重任,在知识教育中应首当其冲地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史育人作用,这是高校课程思政的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6-7]。
专业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比最大,应该成为思政教育的主力。专业教师应在教学全过程中贯穿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爱国奋斗精神,增强学生政治定力[8]。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以理为主,理工融合,以“注重实践、强化开发、突出应用”为专业特色,培育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度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地理信息专业人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应主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住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发展的新机遇,融合思政教育建设,教学相长,构建爱国爱党,强开发重创新,能学会写的复合型科技人才。
党的百年历程是最伟大的奋斗史、奇迹[9]。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全面发展,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高校不仅需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更需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10]。教师应把贯彻落实党史学习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思想上提升责任意识,在学习实践中提升能力,夯实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基础,以老一辈科学家、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为精神动力,加强思想道德引领和品德修养。
推动思政工作和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创新授课模式[11]。恩格斯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从党史中挖掘丰富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体悟党史精神,坚定学生政治自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基于当代中国大学生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子的培养实际和特点,加大课程内容的改革力度,更多采用党建设中优秀人物和故事,指导学生化知识为德性,以身作则,促进文化的积淀[12-13]。结合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特点,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融入老一辈和新时代的“地理人”家国情怀,突出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史蕴含伟大奋斗精神,是师生精神养料[14]。要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对待党史,既要实事求是,又不能歪曲历史、诋毁英烈[15]。深度挖掘党史中的教学素材,润物细无声地将党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建设教学案例库,讲好学科故事。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强化政治担当,探索基于党史学习教育的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16],是推进“三全育人”和落实“五育并举”的途径[17-18],充分发挥高校育人功能[19]。在课程思政实施途径中,不是在课堂中灌输党史,而是要将党史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要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动力[20]。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失去基本的判断力。在应对新时代的冲击时,高校在育人方式上应实现改革创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21-22]。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凝聚了党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食粮。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中,深度融入红色文化,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感悟,增强广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广大学生得到了革命精神的洗礼,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的弘扬与发展,为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23]。
在大纲修订时,融入课程思政,特别是引入党史育人的机制。充分挖掘党史素材,将知识点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比如在讲述《自然地理学》的“人地关系”时,梳理党史各时期的我国生态环境工程以及相关的法规、方针和思想,阐明党领导下的生态文明史,以点带面渗透党史学习教育。在讲述《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GIS空间分析》《GIS应用开发》时,以党史素材为例进行实验操作。比如收集红军长征、解放战争等素材,开展数据矢量化或栅格化实验,将收集到的数据转换为矢量数据或栅格数据,利用GIS手段进行空间分析,开发百年党史地理信息系统。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比如利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党史可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并向学生共享这些素材,包括百年党史空间数据、百年党史地理信息系统源码等等。并收集老一辈地理学家,尤其是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视频,给学生提供精神动力。线下课堂结合线上学习的体会,实行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增强知识学习,加深红色文化的洗礼。
地理信息技术的日趋强大和处理时空大数据的灵活性使得在世界经济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逐渐成为研究社会环境的首要选择。基于疫情防控的地理信息专业课程思政,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时空大数据治理优势[24-25],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断进行系统优化[26],对于国内零星病例做好及时分析,为防疫措施制定提供精准决策支持。加深学生对于地理信息专业的具体认识,提高自身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和协同合作和组织工作的能力。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并探究复杂地理现象的规律及驱动机制[27],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讲授“地图学”相关知识,不仅让学生基于地理信息的专业技术与我党发展历程描绘出各类专题地图作品,还要让学生基于地理信息的专业术语与我党发展历程写出具体的实现过程和作品的现实意义,挖掘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重要论述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思想精华,为新时代新征程新奋斗服务。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文字是最好的传达思想的媒介,加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的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增强文献检索、资料整理和调查研究的水平,不仅能够凝聚党史的精神力量,更能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学习思政课程的主体活力,使之能更快融入之后的学习生活。
组建教学科研团队,瞄准企业需求,建立实习基地,开展科研合作,实现实验设备、空间数据的共享。将教学过程置于企业的职业环境中,建立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合作企业选择上,倾向选择党建工作比较扎实的国企,以我校为例,选择淮南矿业集团、铜陵有色集团等大型国企,将红色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中,充分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的作用。
结合企业难题,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通过“学、研、做”相结合,将学科竞赛与教学科研、科技立项、产业发展进行融合,实现本专业全覆盖,鼓励与其他专业合作参赛。实施赛课结合的梯度培养机制,并依托科研项目建立针对不同年级的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孵化体系。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建立不同年级的学生参赛计划。鼓励本科一年级学生参与 ArcGIS Online 地图制图项目,实现零基础、零代码即拿即用应用程序的构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孵化挑战杯、 GIS 竞赛项目。竞赛项目从党史中寻找素材,比如利用ArcGIS Online制作党史地图故事、红军长征地图故事等等,通过作品的完成,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党史的认识,而且作品的推广可以使更多人接受党史教育。鼓励大二和大三学生参与地理设计、遥感应用、GIS应用开发等组别的比赛,在竞赛选题上同样融入党史素材,但也鼓励学生自由选题,引导学生结合企业实践进行选题,在竞赛过程中用党史中的奋斗精神指引学生坚持不懈地完成比赛作品。鼓励本科四年级学生分享比赛经验,在比赛中结合党史学习的体会,为低年级学生灌输党史学习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评价体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教师,一部分是针对学生。针对教师,通过督导组听课、同行听课、学生测评与反馈、教案评价等方式,重点考核教师师德师风和知识传授水平,对于违反师德师风、发表不当言论的教师进行严肃处理。对于学生的考核,注重学生接受专业知识和形成思想意识的双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实验、实习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表现,评价学生对思政元素理解和践行的程度。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应建立评价反馈制度,提出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措施。反馈前,需要对评价结果进行置信度检验,反复核实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根据专家建议、督导组磋商,提出合理改进建议或方案。反馈中,注意反馈的时效性,对于重大问题第一时间反馈,注重师生情绪,使师生乐于接受反馈,指导师生有针对性地改进。反馈后,建立持续跟踪制度,为教师配备领导和优秀教师帮扶,定期开展培训;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学生间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让师生感受到组织的关怀,让师生感悟到身边精神的力量,让学生明白这种力量正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结果。
嘱托催人奋进,责任重逾千钧。高校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应积极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素材,围绕党史学习开展教学过程,建立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和评价体系,实现立德树人长效育人机制。树立正确党史观,坚持为中华民族矢志不渝地走向伟大复兴提供信心和动力,坚持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献出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