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路径

2022-03-16 19:19:04
纺织服装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育德育人德育

高 坤

(东华大学 党委宣传部, 上海 201620)

高等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课堂,主力军是教师。在诸多素质能力中,育德能力是教师立德树人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证。通过对教师育德能力构成要素的分析,总结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而提出加强教师育德能力建设的举措。这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也是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应有之义。

一、教师育德能力的构成要素

育德能力是指在一切正式和非正式教育活动中,运用德育资源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能力[1]。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深入挖掘和运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所蕴含的各类德育资源,充分把握重要时间节点,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方法,把德育元素深度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的时代要求,也是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和实效性的关键一步。

厘清育德能力的构成要素是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教师育德能力的基本构成和具体要求,为进一步梳理和分析当前教师育德能力状况提供借鉴。

1. 把握育人方向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2]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当前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和最终目标。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落实者,广大教师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价值取向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准确把握育人方向,夯实提高育德能力的思想基础。

2. 深挖育人资源的能力

育德是一个用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爱国情怀、高尚个人品德等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教学规律,能否有针对性地挖掘和利用学科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是评价一个教师育德能力的重要指标。课程思政并不是在原有教学体系中“另起炉灶”,而是提炼和发掘已有课程体系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课程特点,将育人育德目标融入课程教案、大纲,搜集和引入本专业领域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挖掘、创造性地运用其中的思政元素[3],使抽象的说教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心灵碰撞,使学生更加客观理性地认识我国的发展形势以及制度优势,将课程和思政有机融合,实现“盐溶于水”,最终达到育德效果。

3. 用好育德时机的能力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断变化,以及教育对象思想行为存在差异,客观上要求教师结合天时、地利、人和,掌握好育德时机,在最恰当的时刻把德育融入教育行为,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而宝贵的德育资源,教师要善于在重要节日节点,挖掘利用节日德育资源,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增强德育的经常性、针对性、体验性、实效性,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4. 创新育德方法的能力

教育是一门艺术。育德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显得尤其重要。由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水平不同,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差异也很大,因此在育德过程中必须从不同学生的特征出发,把德育内容以更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要找准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规律和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育德基本问题。同时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以新媒体、新技术让工作“活”起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教师育德能力存在的问题

1. 育德认知存在模糊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高度重视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提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对相关政策文件的了解并不十分全面。“育德”是指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能力。笔者调研时发现,不少教师对育德概念认识模糊,对育德内容和目标的理解有一定偏差,对育德缺乏系统全面的科学认识和理解。将育德从狭义上理解为讲解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等,认为这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需要做的,理工科专业课堂与育德的关系并不大。没有认识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德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每一位教师的应尽责任;也忽视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课堂以及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开展德育的探索。

2. 育德内容吸引力弱

“生活是道德的沃土,脱离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育德内容必须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包括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调研发现,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目前关注的各类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并不十分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从自己课题研究的角度进行理论阐释,并没有考虑何为德育和如何育德;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认知背景,育德内容与学生实际不够贴合,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有的教师育德内容零散、系统化程度不高、吸引力不强,不能以常态化持续融入教学工作,育德效果并不理想。

3. 育德方法刻板僵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的方法是以良好道德品质浸润学生心灵的有力保障,也是推进育德能力提升的重要维度。调研发现,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颇,以及传统意义上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等现象的长期存在,有的教师在育德方法的选取和具体运用过程中,不能因事因时因人制宜,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有的教师育德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凭借既有的经验开展德育工作,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灌输”方式,运用网络新媒体等新的互动教学方式探索不够,运用最新教学方式方法的主动性和能力偏弱,对于老办法旧方案的依赖性过强,根据具体授课环境以及授课对象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主动性不高。

4. 育德人格魅力欠佳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承担着培养人的特殊职责。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而形成的感染力、号召力。优秀教师具有非凡人格魅力。近年来,高等教育系统涌现出黄大年、钟杨等优秀教师典范,对于引领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教育报国实践具有重要积极影响。以自我高尚人格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价值引导,这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所承载的重要使命。调研发现,有的教师把教师职业片面理解为只是在课堂上教授知识,不重视对自我人格魅力的塑造,更不能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甚至还有个别教师出现违反师德师风的相关问题,对学生和社会都产生了恶劣影响,要引起重视。

三、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路径

1. 加强教育培训,打造全过程培训体系

要使教师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必须不断加强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教师树立强烈的育人意识,时刻牢记育人育德职责,改变只教书不育人的状况。要建立健全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为形成全员育人局面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开发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培训课程体系,为教师成为育德的行家里手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要将教师培训贯穿职前职中全过程,让教师始终养成育德的意识和行动,更好地把握育德规律。

2. 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做好育人传帮带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骨干。但由于他们从教时间短,对育德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育德能力不足等,在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方面需要加强教育引导。青年教师既要充当好自己的教师角色,为人师表,做好教书育人本职工作,还要继续扮演“学生”角色,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下尽快成长成熟起来。在开展“师徒结对、以老带新”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建立各层次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依托团队力量,带动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合作精神,增强育德意识,提高育德能力,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3. 加强师德师风考核,增强育德行为自觉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教师的第一“舞台”在课堂。在教师评聘和考核中,要突出育德评价导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激励方式,而不是让教师把育德当成一种负担[4]。要突出对教书育人实绩的考察,引导每一位教师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要进一步健全学生、督导评教制度,在评教过程中对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进行重点分析,重视评教结果运用,对于在评教过程中发现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和运用,进一步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德育,增强育德意识,培养育德行为自觉。

4. 加强先进典型宣传,营造良好育德氛围

要对学校不断涌现的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加强宣传,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如东华大学前校长钱宝钧先生秉持“不为一己求安,愿作别人嫁衣裳”的精神,80多岁仍然走进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已退休多年的高等数学教师陈孩未,几十年如一日耕耘三尺讲台,受到历届学生的深厚爱戴等。同时进一步加强校史校训教育,做好大学精神在当下的传承和发扬,加强校风、学风、班风建设,改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营造良好育德氛围,优化师生在育德过程中的感受,提升育德实效。

四、结语

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在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中,育德能力则处于根本地位,具有把握方向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立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规律的探索和认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培育时代新人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育德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师道·教研(2022年1期)2022-03-12 12:22:08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4:1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试论历史教育育德功能在中学网络育德工作的有效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