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波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素质教育部,江苏 南通 226007)
作为微课专题化和体系化的产物,微课程由主题相关的微课群组成,是微课发展的高级阶段[1]。微课程不仅具有微课短小精悍的优势,同时还能克服碎片化带来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一门学科的全貌。微课程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载体,微课程的开发不仅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提供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变革。
当今,人们碎片化学习需求催生出了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模态,其优势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但正是由于基于焦点的教学设计,其自身不可避免地存在内容零碎的局限性。因此,将零散的内容碎片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组合起来,反映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助于微课自身的完善和应用的拓展。在此背景下,微课程的概念应运而生。
胡铁生[1]认为,微课程由覆盖课程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和与之相应的各种教学活动组合而成,是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黎加厚[2]指出,微课程是由教师、微课程视频、学生和教学组织共同组成的。张中兴[3]则认为,微课是一个点,微课程是一条线,线是由多个点组成的。多个微课程聚合起来就成为慕课,可以把慕课比作面。但从应用模式上来看,微课程更接近于慕课。
尽管微课程的含义尚没有统一的表述,但可以归纳出微课程的特点。“微”体现为教学视频短小且主题专一,“课”是指依托网络课程平台进行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程”强调的是教学过程,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引导下,通过制定课程计划、选编教材和积累教学资源,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建构的序列化和系统化的全过程[4]。
1. 课程属性
课程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教和学”以及“设计与实施”是课程体系构成的重要维度。“教什么”和“学什么”的不同设计与实施途径反映了人们对课程的不同认识。“课程即教材”和“课程即活动”是两种常见的观点:前者以夸美纽斯为代表,重视知识的传递,强调“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后者以杜威为代表,强调“从做中学”,认为以学习者兴趣、需要及能力为基础,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学习者从活动中学习是教育的关键。
微课程的课程属性包括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以及教学活动的情境性和互动性。前者表现为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层次分明,各个组成部分具有清晰的衔接与补充关系,微课的个体独立、微课群的主题关联以及微课间形成的网络衔接;后者指的是通过学习情境创设,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提供课程平台,进行人机互动及师生间同步或异步的在线交流。
2. 信息技术属性
微课程是以微课为载体,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的新型手段,因此具有信息技术属性,即具有可视性、情境模拟性和人机交互性等特征。(1)微课程的可视性表现为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可视化技术主要用于微视频制作,例如视频拍摄(包括数码录制和录播室录制)、屏幕录制(采用录屏软件制作)、多媒体软件输出(采用各类流行的多媒体软件制作)、混合制作(采用多种录制方式混合制作)等。(2)微课程的情境模拟性表现为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如VR(虚拟现实)、VW(虚拟世界),对复杂物理世界的模仿和简化,为学习者提供身临其境的身心体验。(3)人机交互性表现为通过计算机输入、 输出设备,以有效的方式实现人与计算机的对话。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文本、语言、姿态等多通道人机交互,学习者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从而获得高效的学习结果。
3. 学科属性
微课程与不同的学科课程结合,具有各自所属学科属性,与文科类课程结合,如思政、法学、语言等,反映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人的价值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规律,注重思辨性思维的培养,往往带有人的社会属性的烙印;而与理科类课程结合,如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反映的是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培养观察与逻辑推理能力,往往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微课程具有的课程、信息技术和学科三属性,可作为微课程设计的三个重要维度,共同构建微课程的立体架构。这三个维度既有自身的规定性,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贯穿微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下面以高职英语微课程为例进行阐述。
1. 课程维度设计
从课程属性的维度来看,高职英语微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自成体系,各组成部分应相互衔接,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因此教学内容需处理好“聚焦”与“覆盖”的关系。
(1)“聚焦”意味着学习内容的“颗粒化”和“纵深化”,前者迎合了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碎片化学习方式,而后者是取得学习成效的保障。“颗粒化”就是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合理切割,形成不同的知识点和微技能,其特征是内容围绕单一主题展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如5~15分钟,完成学习内容的展示与讲授。“纵深化”是通过对知识点和微技能各个组成要素的层层拆解和展示,从而达到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的学习效果。
(2)“覆盖”是指碎片化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路径共同构建起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完整版图,这不仅是构建知识技能体系的需要,也是课程属性的内在要求。“覆盖”的关键在于“路径”的设计,根据不同的链接方式,路径的种类可划分为时间顺序类(如英语动词时态知识的组织)、空间顺序类(如不同场景的英语交流的呈现)、因果联系类(如相关英语表达法的归纳)等。下面以词汇知识传授为例,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2. 技术维度设计
(1)可视化技术的选择。从信息技术的维度来看,高职英语微课程教学内容的展示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可视化技术实现的。可视化技术的选择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视频制作的成本,二是视频制作的效果。从制作成本来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拍摄、录屏和多媒体软件输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制作成本越高,其制作效果或教学效果越好。视频效果取决于音画的清晰度和同步性,呈现手法与教学内容的贴合度,以及视频内容设计的针对性与逻辑性。例如:呈现语言知识在特定情境下的应用,可以选用拍摄法;呈现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过程可采用录屏法;搜集与利用网络资源,如影片、图片、声音等素材,可采用多媒体软件输出合成为视频文件。
视频制作技术的选择不仅关系到视频制作的效果,也决定了视频制作的成本。例如,呈现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过程,有录屏和拍摄的方式可供选择,但无论从呈现效果,还是从制作成本来看,录屏制作均优于拍摄制作。可视化技术的选择应遵循高效性与经济性兼顾的原则,在确保视频制作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制作成本较低的技术。一般而言,拍摄具有视角灵活多变、视域宽广的优势,能够凸显情境和不同角色的拍摄对象。录屏的优势表现在能够凸显教师讲解过程中的多媒体课件、书写和图示等,而且操作简单,制作成本较低。多媒体软件输出的优势在于整合声音、图片、文字、影片等网络素材,简单易学,教师可自行完成。
(2)情境模拟与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情境模拟与人机交互技术可用于情境创设、师生互动、虚拟体验和营造创新氛围等教学环节,能够调动师生的教学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等方面的成长与提升。
情境模拟与人机交互技术主要用来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①交际场景的再现与相应心理体验的感知,也就是说通过相关虚拟信息的呈现,能够让交际参与者的感知与在现实环境中的感知相同或相似。②交际互动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多样性是指互动对象不仅局限在交际参与者之间,也可以拓展到交际参与者与虚拟人物之间,以及人机间的交互;互动内容不仅包括语言、表情和动作交互,还可拓展到情感交互;互动手段可以是穿戴设备、体感系统和人脑与电脑交互界面等。有效性是指交互的可操作性和获得反馈的自然程度,交际参与者的交互感知越逼真,有效性越高。
3. 学科维度设计
从语言学科属性的维度来看,高职英语微课程应充分体现语言的文化性和工具性,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语言的文化性强调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因此课文选材应具有跨文化视角,主题应涵盖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的介绍,展现不同生存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模式造成的文化差异。语言的工具性强调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语言技能的锤炼和提高必须以真实交际任务为导向。也就是说,不仅要有听说读写译专项技能的培养,还要有以英语为工具,完成求学、求职和交际等真实任务的训练。
真实任务导向是实现语言文化性与工具性融合的关键。教学活动的真实交际任务导向就是采用任务驱动,通过创设英语交际的环境,提供学习者真实交际的情境,培养包括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任务驱动设计和交际情境创设是真实交际任务导向设计的两个重要环节。
任务驱动设计包括目标设计及路径设计。(1)任务目标的设计需明确两个要素,一是任务成果,二是需要运用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类型。任务的成果形式需要具体化,成果内容具有客观的衡量标准,例如,任务成果可以表述为:餐馆订餐,向国际友人推荐三种中华美食。任务目标设计的另一个要素是明确需要运用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例如,运用订餐介绍中国饮食文化所需的英语技能。将两个要素整合起来,任务目标可表述为:运用订餐介绍中国饮食文化所需的英语技能,通过餐馆订餐向国际友人推荐三种中华美食。(2)任务目标的实现路径设计就是通过设置不同的子任务,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任务链,最终实现任务目标。任务链设计一般遵循“时空顺序”和“先易后难”的原则,例如任务链可包含:任务1用英语介绍三种中华美食的菜名;任务2用英语介绍三种中华美食的色香味等特点;任务3用英语介绍三种中华美食背后的饮食文化传承;任务4用英语完成三种中华美食的餐馆订餐。
1. 教学活动的情境化
情境性是课程的重要属性,教学活动的情境化设计需要处理好三个环节:教学活动的情境类型分析、情境主体分析和情境资源分析,分别回答紧密相关的三个问题:教学活动涉及什么类型的情境?什么样的情境是学习者所需要的?通过什么资源和手段呈现情境?
(1)教学活动的情境类型分析。教学活动总是与一定的教学情境融合在一起的,不同的教学活动内容依托的情境也有差异,但都不外乎三种类型:物理情境、语言情境和交际参与者的主观世界。
物理情境分析包括三个要素:时间、空间和由此引发的交际参与者的主观体验。例如,教学活动“交际任务:中国餐馆点餐”的物理情境包括:①时间及地点。晚餐,淮扬菜特色中国餐馆。②学生的主观体验。优雅的用餐氛围,中国饮食文化的熏陶,以及向国际友人推荐中国菜的愿望。
语言情境分析包括上下文及其引发的情感效应,例如,教师的微视频讲授中,关于中华美食的烹饪方法煎、炸、炒的英文表达。创设的语言情境包括:①教师的语言描述。介绍“煎”所用的平底锅(pan),引出英文表达pan-fry,并举例 “pan-fry the steak and the egg separately”;小贩卖的炸臭豆腐,豆腐在热油的“深处”,因此可以用deep-fry来表示“炸”,如“heat up a pan of oil and put the ingredients to deep-fry till golden”。②情感效应。中华美食烹饪方法的多样性和智慧令人由衷地赞叹,以fry为词根的烹饪方法的英文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交际参与者的主观世界分析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价值取向等。例如,教学活动“跨文化交际:与外国留学生谈论中西饮食文化”的交际双方的主观世界包括:①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的背景差异;②包括中西饮食文化在内的知识结构差异;③包括人与自然、人际关系在内的价值取向差异。主观世界的差异是影响交际过程的重要因素,决定了交际进程和交际策略。只有知己知彼,建立双方的认同感,才能确保交际成功。
(2)情境主体分析。情境主体分析的目的在于解决情境的主体适宜性问题。情境主体是指置身于情境,并与情境互动的学习个体。不同情境主体,其适合的情境存在差异,情境主体分析就是根据学习者的学龄阶段、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信息接收灵敏度,了解学习者的认知特点、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推动学习进程的教学情境。以讲授how to propose a toast(如何致祝酒辞)为例,情境主体分析过程如图2所示。
(3)情境资源分析。情境资源是情境的呈现载体,例如语言、表情、肢体动作、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资料、模拟现实等。情境资源分析是根据相关情境的需要,选用合适呈现载体的过程。物理情境的呈现常选用实物、图片、音视频和模拟现实等;语言情境的呈现多利用语言、表情、肢体动作、音视频等;交际参与者的主观世界可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间接呈现出来。
同一种情境类型,根据不同的情境凸显点及其不同特征,可以选择不同的情境载体。例如,物理情境中凸显时间维度多采用图片、音视频资料,凸显空间维度多采用音视频资料和模拟现实。静态的时间维度多采用图片的形式;动态的有跨度的时间维度多采用音视频资料。重视觉感受的空间维度,其呈现多采用音视频资料,而重浸入式体验的空间维度多采用模拟现实。以讲授how to propose a toast为例,物理情境创设及情境资源分析如图3所示。
图2 情境主体分析
图3 情境资源分析
2. 可视化技术的选择
可视化技术的选择包括三个步骤:首先,分析需要呈现的教学内容;其次,确定需要凸显的对象;最后,根据凸显对象选择适当的视频制作技术。下面以学习单元Business Meals为例,介绍视频制作的设计过程,如图4所示。
图4 视频制作技术的选择
3. 真实任务与交际情境创设
高职英语微课程涉及的真实任务类型包括:(1)应用文体写作;(2)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口语表达;(3)学习百科知识;(4)了解异域文化;(5)传播中国文化;(6)跨文化交际。
交际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将学习者置身于真实的交际情境中,从而完成真实的交际任务。真实交际任务是指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通过学习者有意义的操作而获得积极体验的交际活动。
真实交际任务与课堂的教学任务须加以区分。英国教育学家D. Nunan指出,在真实任务中,任务的接受者在接收到任务的指令之后,会依据任务要求做出适当的任务反应,并制定任务执行方案;教学任务则是指任务的接受者在接收到任务指令后,只能依据任务本身的延展意义做出判断[5]。因此,交际情境的创设是真实交际任务导向的显著标志。
交际情境创设的核心在于体现真实交际任务的真实性,即确保语言输入的真实性、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理解的真实性、 对语言学习有益练习活动的真实性、语言课堂所需再现社会情境的真实性[6]。
下面以学习单元Business Meals为例,展示通过真实任务与交际情境的创设,介绍中西国家的饮食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真实任务与交际情境创设
微课程集课程属性、信息技术属性和学科属性于一体。三个属性构成微课程设计的三个重要维度,处理好它们间的衔接与平衡是构建微课程的关键。高职英语微课程的设计,在课程维度需处理好教学内容的聚焦与覆盖关系;在信息技术维度应遵循高效性与经济性兼顾的原则选择可视化技术,利用情境模拟与人机交互技术再现交际场景,获取相应的心理体验感知,提升交际互动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在学科维度需坚持教学活动的真实任务导向,实现语言的文化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高职英语微课程的教学实践应体现微课程建构三维度的内在要求,在教学活动情境化、可视化技术选择和真实任务与交际情境创设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