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建设与实践
——以悦达纺织产业学院为例

2022-06-20 13:22王前文
纺织服装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产教纺织校企

王前文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当前,以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只有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才能紧跟产业变化和技术发展,适应经济新业态发展的需要[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文件指出,要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陆续开展产业学院办学探索,力求通过产业学院建设切实发挥企业在专业办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的主体作用[3-4]。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扎实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育人、落实质量保障是有效提升高职产业学院建设内涵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化高职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

一、悦达纺织产业学院的建设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产教融合,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重要的建设内容和发展特色[5],但实践表明,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单一且浮于表面,办学特色不鲜明,育人成效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公办院校试点混合所有制利益分配存在瓶颈,企业参与合作办学内生动力不足。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往往表现出急功近利,而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和安全风险,加之受校企合作办学权责不明晰、利益分配失衡等因素影响,导致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内驱力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学校人才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不匹配,人才培养适岗率不高。虽以行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但因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不够,导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专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三是校企协同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产业学院质量目标达成控制力不够。虽然学校内部在专业教学管理及质量控制方面建立了教学质量诊断与控制系统,但是在宏观层面上产业学院校企协同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尚未健全,导致校企协同管理存在漏洞,质量目标达成度不高。

2. 悦达纺织产业学院建设的内涵

我校(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借助区域地方主导产业之一的纺织产业集群优势,发挥由我校牵头的盐城市纺织职教联盟和现代纺织省级重点专业群的办学优势,依托全国棉纺织行业知名企业江苏悦达纺织集团完整的纺织产业集群和集团所属的棉纺、织造、家纺、染整等优质企业,由我校和盐城市政府、盐城市纺织工业协会共同倡议,我校和悦达纺织集团签订了共建产业学院合作协议,共同投入资金或设备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共建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及社会培训为一体的悦达纺织产业学院。悦达纺织产业学院的创建目标是政校行企四方联合,围绕服务区域纺织产业发展,携手培养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共同解决新业态下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更好地服务地方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在办学模式、收益分配、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凸显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实现政校行企共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多方协同的育人模式,探索了一条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悦达纺织产业学院的运行实践

1. 明晰双主体权责,构建办学收益内循环机制

(1)明晰校企权责分配。通过政校行企共同构建理事会管理模式下的产业学院院长负责制,理事会行使决策权。明确合作办学的共建内容与方式、资金投入和权益划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实施,悦达产业技术研究院建在校内;明确产业学院合作各方在人事、财务、资产等方面的管理权限。通过外部政策保障和内生动力驱动,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以学校实施为主共同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创建专业群+产业群、教学+研发、工作化学习+学习化工作、就业+创业一体化协作共同体,深化校企共育培养机制、利益共享双赢机制、过程共管监控机制、互聘共用管理机制、多元参与评价机制,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发展。

(2)创新收益内循环机制。在悦达纺织产业学院全面探索和试点混合所有制,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紧跟国家纺织服装产业政策和市场供需变化,通过市场配置产业学院的资源,在满足教育教学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向社会要效益,减轻校企共同育人负担,解决了高职校企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持续运行造成的成本过高问题。突破校企双主体办学的利益制衡瓶颈,构建办学收益内循环机制(见图1),以产业学院建有的省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绿色智慧纺织服装云实训平台”为载体试点混合所有制。目前在校内资产中,校企占股比例为7∶3,产业学院在“四技”服务、对外培训等方面的全部收益,均投入到平台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建设和人员绩效奖励中,形成了收益共享、平台内循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产业学院对合作企业的利益回报,主要是企业可以优先从学院获得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利用学院资源进行多层次的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科技攻关等。同时,政府对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

图1 悦达纺织产业学院架构及内循环模式

2. 校企共建高水平专业群,培育高素质纺织人才

(1)重构课程体系,解决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问题。以学校供给侧为主导制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侧对岗位人才的综合职业素养要求不相适应。按照对接典型工作岗位设置课程的思路,定期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校企共同开列职业素养与技能“菜单”,遵循“平台共享、能力递进、持续发展”的原则,构建并完善适应全产业链岗位群需求的“一平台+四模块+五方向”的结构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一平台”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四模块”为专业群中的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纺织品设计、染整技术四个专业分别对应的项目化核心课程组成的模块课程,“五方向”为满足培养复合型可持续发展人才分别开设对接纺织染设计生产、家纺设计生产、纺织品检测、纺织企业管理、纺织品营销贸易等五个岗位任职要求的方向拓展课程。根据企业对应岗位典型任务列出技能标准,并转化为技能训练“菜单”,将不同时序的岗位技能“菜单”有机融合,合理组合,形成岗位技能“套餐”,供不同学生群体自由选择。

图2 专业群“平台+模块+方向”结构化课程体系

校企共同实施课程学徒制,制定《课程学徒制实施方案》。在课程学徒制实施中,根据合作企业的生产特征,校企课程团队有的放矢地设计与企业特征相对应的每门课程内容,并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设置分割成若干子项目,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每个子项目均包含目标设置、内容编选、教学实施、考核评价四个部分的内容,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定期更新课程标准及课程内容,实施分块式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如在“纺织导论”课程中将纺织材料、纺纱、机织、针织、非织造等分成五个子项目,分别由各子项目的校企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和实施课程标准。通过校企共同实施独具特色的分块式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有利于校企协同育人的落地,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有利于精益化、专业化、匠心化的人才培养,实现德技并修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和内涵质量。

(2)实施“三教”改革,解决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不相适应问题。校企混编构建适应不同岗位技能需求的模块化教学团队,围绕岗位具体任务开发模块化新型教材,利用不同学习环境开展模块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相互融合。

①构建产业教授工作站,提升教师双师双能素质。针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滞后于企业工作要求这一问题,按照对接“匠师塑双师”的思路,校企联手实施“大师传、团队帮、名师带”助力工程。以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为标准,通过校企团队混编,聘请悦达纺织集团总经理等一批企业高端人才作为产业教授,以专业群带头人和产业教授为领军人、骨干教师为主力军、青年教师为生力军组建产业教授工作站,实施专业带头人“三提升”工程、专任教师“六个一”工程和兼职教师“四项任务”。“三提升”工程即提升业务能力、提升管理能力、提升匠心精神;“六个一”工程即联系一个企业,对接一位匠师,精通一项技能,教好一门课程,带好一批学生,研发一个项目;“四项任务”即主持开发一个岗位,学习一个教学理论,参与一门课程教学,实施一项课程改革。全面激发团队活力,建成省级教科研双优团队,其中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获省级以上人才项目30人次,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数量位列全省高职院校第一。教师贴近企业做学问,科技服务能力全省领先。通过教学科研互哺相促,全面提升团队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双方人力资源互利共赢,解决了教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不相适应的问题。

②以教材改革为引领,打造产业学院优质教学资源库。针对学习内容不适用于企业工作过程这一问题,按照产业学院共建共享的理念,遵循模块化、任务式的思路,融入“1+X”中“X”技能标准,实施“内容项目化、资源信息化、课程思政化”的教材建设改革。围绕适应智能纺织服装生产和现代商贸等产业升级新变化,满足多样化生源的个性化、自主式学习需求,教材内容融入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企业典型案例、产业升级新要素,与悦达纺织集团合作开发出版《机织物分析与设计》等部委级规划的模块化教材15部,其中省重点教材8部。开发与职业技能标准配套的项目化、模块化、信息化的专业课程及其配套的教学资源库,如企业典型案例库、优秀作品库、产品库等,实现数字化优质课程全覆盖,建设“新型纺织面料来样分析”等国家级、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5门,解决了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不相适应的问题。

③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推动课堂革命。针对传统知识灌输式和理论实践“两张皮”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下,浅层学习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目标要求这一问题,坚持教学观念上以学为主,教学目标上以提升能力为主,教学形式上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价上以过程考核为主,教学内容上以企业模块化项目为载体,校企团队共同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完善成果导向的评价,注重引导学生以自我反思走向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增强持续改进的意识,形成师生共同体,打造专业“金课”。经过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学生综合能力在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4次蝉联全国纺织面料检测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依托悦达纺织产业学院,实施课程学徒制,开设悦达纺织订单班、社会化招生班,联合培养人才300余名。以企业典型岗位为重点轮岗项目,以课程为单位,校企轮转、师徒对接,实施技能学徒培养模式,体现了“工作化学习、学习化工作”,实现学生岗位成才和可持续发展,解决了学习成效与教学目标不对接问题。

(3)搭建产教平台,解决学习情境与工作场景不相适应问题。①构建职场化虚实结合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岗位综合能力。针对校内教学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存在差距,产生学习情境与工作场景不一致的问题,按照贴近职场构建平台的思路,遵循“一流条件、资源互补、双方共用”原则,政行校企多方共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平台,打造学训一体的产教融合教学平台。全面梳理专业群内的各项实践技能,以岗位要求为导向,以课程体系为框架,以技能等级证书为参照,重组基础、核心和拓展技能,打造与学生职业面向契合、与课程体系吻合、与技能等级证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瞄准行业发展前沿升级改造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场,建成了数字化智能型国家级实训平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校企共建深度共享型校外实训基地,如悦达智能纺纱车间、数字化大提花织造车间、国际标准检测中心等,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开发建设纺织品数字化设计、现代织造设备VR仿真等一批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成“绿色智慧纺织服装云服务系统”线上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②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落地反哺教学。针对毕业生创新能力不足,师生服务社会能力不强,与产业发展及企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校企团队依托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生态染化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围绕产业发展前沿之生态纺织品研发方向,师生共同开展创新研究与实践,既做“顶天”的产业前沿研究,又做“立地”的技术应用研究。获批2020年江苏省发改委工程中心项目1项,省部级及以上科技项目6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等省科技厅项目获批数位列全国同类专业第一方阵,取得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等系列成果。依托联合东华大学等国内一流纺织高校创建的省级联合技术转移中心,实施“四技”成果转化转移,在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同时,也将此类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教学科研互哺,提升了师生的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能力,助推纺织产业不断向科技、时尚、绿色转型。

③构建四层递进的“双创”平台,激发师生创新发展活力。针对毕业生创新意识不强、创业能力不足,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及产业升级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构建了集“双创”认知实践平台、模拟实践平台、体验实践平台和实战孵化平台四层递进的“双创”平台。如专业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高效短流程纱线密度及定量不匀率分析仪器”项目,第一阶段在实施专创融合的课程教学及创业俱乐部等认知实践平台中掌握“双创”知识,形成团队意识,激发创业兴趣;第二阶段结对导师参加校内外各类技能比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模拟实践平台,模拟和感受创新创业项目;第三阶段在产业学院的创新创业企业工作站、E+网络创业训练平台和创客工场等体验实践平台,尝试开发分析仪器;第四阶段依托科技创业园和盐城高教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的“全程一站式”孵化服务的实战孵化平台,并借助学院技术转移中心实施项目化引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推进师生科技成果孵化,该项成果获2018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此外,还建成了省“双创”平台,省“双创”青蓝工程团队1个,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成效显著,涌现出一批优秀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获2020年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特等奖,2020年我校师生发明专利授权数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12位。

3. 实施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质量保证体系

(1)建立目标标准体系,解决产业办学目标基准不明晰问题。引入现代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理论,设计开发产业学院质量管理APP,创新产业学院目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打造“引领区域行业发展,省内领先、国内有影响的悦达纺织产业学院”为总体目标,以建设优质专业产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技术技能加油站、校企混编教学团队、专业群教学资源库、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五个一级目标,每个一级目标下细分出若干个二级指标,以科学的达成方法与过程控制节点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业学院目标标准体系,发挥目标管理方向明确、高效有序的优势,突出过程控制保过程、纠偏差、防应付的特点,实现了“目标达成中有过程控制、过程控制中有明确目标”。

(2)构建持续改进系统,解决目标过程控制不及时问题。在ISO 9001质量管理思想和框架的指导下,以产业学院总体目标要求为统领,产业学院的评价和考核按照各一级指标要求开展专业群建设、资源库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及产学研合作等活动。并针对各建设分项的目标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机制,突出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设计产业学院功能和运行环节,关注产业学院受益面。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确定产业学院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点之间的支撑关系和权重系数,根据每个指标点的各部分考核占比,确定各部分考核的评价值。一级指标的达成度由三部分构成:过程考核占40%,中期考核占30%,年度考核占30%。当评价值低于设置的75分要求值时,则提示预警并要求整改。该循环持续改进系统保证了产业学院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和可测量性。

三、结语

产业学院为一种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悦达纺织产业学院作为经济新常态下我校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明晰校企双主体权责,构建办学收益内循环机制,激发企业参与合作办学内生动力,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通过校企深度产教融合共建高水平专业群,培育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纺织专业人才,打造国内一流纺织技术技能人才育训基地,助推区域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通过实施产业学院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业学院各项目标的有效达成。悦达纺织产业学院将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运行模式,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细化产业学院目标管理,以不断提高产业学院办学质效,实现产业学院可持续、内涵式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纺织校企
澳洋纺织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