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志标
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或缺的内容,劳动教育起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教育功能。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育人理念的逐步完善,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已经受到了普遍的认可与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学校和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没有深入理解劳动教育的育人内涵等问题。因此,只有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的重要育人价值。
首先是劳动教育导向不明确,内涵不清晰。在当前的劳动教育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为了教育而教育、为了劳动而劳动的现象,即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都只是为了完成劳动教育的教学任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把握住劳动教育的内涵、明确劳动教育的导向。缺乏教育导向和内涵的劳动过程,空有劳动的表象,忽视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劳动教育的内核是育人,其教学导向应当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基准。[1]
其次是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相对滞后,缺乏时代性。开展劳动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教育方式和内容必然也应当与时俱进。然而,当前不少初中学校的劳动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还停留在最浅表层面,无法与时代要求相适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学生能够充分适应社会需要,并通过劳动取得个人的进步与发展,而相对滞后的、缺乏时代性的劳动教育无法完全满足这一育人目的。
再次是劳动教育过程尚未有效地落实到实践之中。劳动教育不论是从其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原则来说,“实践”必然是其根本。而当前的劳动教育过程尚未有效地落实在实践之中。一方面,这是由于很多学校的教学和课程设计中缺少劳动实践的安排与规划,留给劳动实践的空间较少;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还未形成完整的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学校中的劳动教育与实践场所尚未完善,家庭中的劳动教育意识也较为淡薄。因此当前的劳动教育依然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
最后是劳动教育的开展呈现形式化和单一化。劳动教育的最根本内容是劳动实践,然而在当前的劳动教育中,很多学校和教师对“劳动”这一概念的理解还是相对较为狭隘的,即仅仅将“劳动”局限于校园班级的集体劳动,没有将“劳动”的概念真正延伸至生活实践层面上。由此产生了劳动教育呈现形式十分单一的现象,拘泥于校园劳动的教学方式也逐渐流于形式,使得劳动教育脱离了素质教育的范畴,体现不出劳动教育应有的教育价值。[2]
其一是深入理解劳动教育内涵,把握教学导向。
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应当充分明确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深入理解劳动教育内涵,把握劳动教育导向。劳动教育不仅是五育的必要内容之一,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当牢牢把握住劳动教育的内涵,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进而在教学实践中借助劳动教育的实施,充分挖掘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良好的劳动意识,从而更好地实现发展学生能力与素养的目标。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并将学生作为劳动教育的主体,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与规划。在开展劳动教育初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并且审视自身所具备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对自己有全方位的准确自我认识。除此之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也应当适时激发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其二是挖掘劳动教育价值,紧随时代发展。劳动教育不仅要体现出育人的重要价值,同时要彰显劳动教育所承载的时代性。因此,教师应当遵循时代发展的规律,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将时代性这一重要特征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当时刻学习和了解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利用社会发展能够提供给劳动教育的教学资源,把握和借助新兴的科学技术,将其融入到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则应根据新时代发展对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的要求,在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教师需要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来体现劳动教育的时代性。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使得现代科学技术成为学生劳动实践的重要辅助。教师还应当将劳动理念和劳动意识渗透至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同时注重创新实践,使得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得以充分体现。
其三是形成劳动教育合力,落实教学实践。要想真正落实劳动教育,最重要的是劳动教育教学实践的落实,而劳动教育实践落实的重点在于多方合力,实现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培养。首先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应当承担起劳动教育过程统筹者和布局者的责任;其次劳动实践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也不可缺位;最后,组织好社会实践是劳动教育成果显现和实现突破的关键。
由学校、家庭、社会实践三方面所构成的劳动教育体系,才能够使得劳动教育实践具备落实的可能。在学校层面的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劳动和班级劳动来落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家庭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则要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劳动技能的状况,提高学生应对日常生活所需的独立劳动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教师则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服务社会能力。总之,上述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使得劳动能力的定义得以拓展和延伸,有助于学生成长为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劳动人才。
其四是综合考虑劳动教育开展的条件,实现因地制宜。劳动教育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要想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的劳动教育组织和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择优发展,是高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选择最适宜教学实施的劳动教育规划和方案,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同时也能够确保劳动教育实现持续且全面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落实还需要综合考虑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教学资源、产业布局等多方面因素。对于不同区域的初中学校来说,能够开展劳动教育的条件是有所不同的。譬如,在农村地区,学校和教师可以将农业劳作作为劳动实践的主要内容;在城镇区域,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则是重要的劳动能力培养方式。学校和教师要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发挥地域优势,有效落实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开展和落实,需要学校和教师准确把握教育目标,深入理解教育价值,合理协同教育资源,这既是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劳动教育的未来发展要求。只有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劳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顺应时代需求,开辟出劳动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