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夜校服务海南农民终身教育实践与探索

2022-03-16 16:14孙铁玉曾纪军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夜校终身教育海南

孙铁玉,曾纪军

(海南开放大学,海南 海口 570208)

海南约有80%的土地在农村、60%的户籍人口是农民、20%的GDP来自农业[1],“三农”问题既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区别与其他自由贸易港(自贸区)最大不同,也是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港需要解决的“最迫切、最重要、最艰巨”的问题。“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时代赋予海南农民新内涵与新使命,需要加强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提升农民自身素质、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满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高素质农民的需求。

一、海南农民终身教育的价值蕴意

海南农民终身教育是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经济基础。

思想基础。海南农村长期以来经验主义优先意识浓厚,对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港认识不足,广大农民和少数基层干部游离于“国家战略”之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成为“空白区”。根据2019年海南省统计年鉴和海南省农业年鉴,2018年全省乡村户籍人口总数为561.0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925.10万人)的60.65%。乡村从业人员323.9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19.26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67.68%,文盲率(15岁及以上)3.94%,人均受教育年限(6岁及以上)9.35年,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占比达70%以上,乡村人才(指乡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发展、科技领域的专业人才)紧缺,如三亚市、乐东县、陵水县三个市县的乡村人才只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5.3%左右。[2]从人口总数、结构、受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来看,海南农村人口占比高,农业人数比重大,农民文化素质低,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弱,乡村人才整体匮乏,这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高素质农民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加强海南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不仅是富农民的口袋,增强农民在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获得感,还是富农民的脑袋,使其深刻认识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增强农民在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责任感,强化党在农村执政的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农民将成为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目标最坚实的组织基础,通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培育广大农民对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觉向往,发挥农民主体治理农村社会的政治优势,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和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经济基础。农民终身教育本质是终身职业教育。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源理论指出,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是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经济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要求,现实情况迫切需要在海南农村构建学习型社会,建立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将农民终身教育融入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中,使本土农民成为自由贸易港建设持续的人力人才支撑,成为海南农村繁荣、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经济基础。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提升农民的思想意识、认知水平、学习自觉意识、学习能力,解决“农学”矛盾等现实问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投入,尤其需要以行之有效的“教育载体”,通过切合实际的培养模式与路径,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农民愿学、农民能学、农民可学”的终身学习生态,实现农民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包容并蓄、开放公平”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此,海南省委省政府从本省实际出发,成立海南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2021年1月,在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基础上转型成立海南省乡村振兴电视夜校(以下简称电视夜校)。

二、电视夜校服务海南农民终身教育的实践

截至2015年底,海南农村贫困人口有47.7万人,贫困发生率8.9%。整体上看,虽然海南贫困人口总量相对较小,但脱贫任务仍然艰巨:一是部分农民群众存在“以争当贫困户为荣、不愿脱贫和脱贫后申请返贫”现象及“等靠要”思想;二是有的农民群众虽有较强的脱贫愿望,但对扶贫政策不了解,也缺乏技术与资金的支持;三是海南农民群众整体素质低、发展能力弱,脱贫致富能力不强;四是帮扶干部政策不熟、能力不强、办法不多。“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为解决上述“受穷不急、信心难立、脱贫无方、措施不实”等问题,海南通过电视夜校把农民组织起来,搭建农民终身学习的融媒体平台。

(一)精准的教育目标

在2016—2020年脱贫攻坚时期,电视夜校把包括农民群众以及帮扶干部、农村两委干部在内共计13万多人纳入教育培育范畴,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以“扶志”和“扶智”为重点,全方位开展扶贫政策与知识、农业生产与技术、产业发展与销售、就业帮扶信息、扶贫先进典型和励志感恩教育。

2021年1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电视夜校参学对象为广大农民群众和乡镇三套班子成员、全省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村“两委”后备干部、中共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其他驻村干部,以助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围绕海南自贸港建设和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为海南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3]

(二)创新的教学模式

电视夜校采用“电视+夜校+热线”的教学模式,“电视”是指由海南开放大学和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承办,海南省教育厅、农业农村厅等各职能厅局共同协办的电视课堂,电视课堂一课一专题,周一晚20:00-21:00在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经济频道播出。“夜校”指电视夜校线下教学,一是集中收看电视课堂教学后,电视夜校管理员组织至少半个小时的讨论;二是在其他时间由“田教授”、土专家、乡贤及大学生等根据地方需求,从海南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海南党员教育视频网、学习强国等平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学习讨论;三是通过对961017服务热线梳理的实用技术问题及相关需求,组织线下培训,与“四个乡土”工程相结合,送课送知识下乡。“热线”是指961017服务热线,由客服人员接听群众来电,对问题形成工单,派发到各职能厅局,7个工作日内回复、处理,每10天对各职能厅局就工单处理情况进行一次通报。通过热线疏通基层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解答政策规定、农业生产、就业、产品信息等问题,把基层群众的需求信息快速顺畅地传送到各级职能部门。

(三)完善的教学组织

电视夜校成立专业教学策划团队,根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自贸港建设要求,依据海南农事季节规律、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农民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等,通过田野调查,进行课堂教学专题策划;聘请“行家里手”组成师资库,五类教师主讲五类专题:职能部门党政干部讲政策,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专家讲产业发展,科技人员和“土专家”讲农业技术,基层党员干部讲村社治理方法,致富典型现身说法讲经验;拓展“电视夜校+”活动,通过“夜校集市”“爱心集市”“夜校帮你找工作”“夜校帮你卖产品”等活动和线下“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农科农技专题培训”等方式,将电视课堂“线上”教育延伸至“线下”实践,实现“线上+线下”教育融合。

(四)科学的教学管理

为保障电视夜校教学实施,电视夜校设立工作推进小组。电视夜校工作推进小组组长由省领导担任,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7个单位为副组长单位,省委深改办、省委督察室等24个省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海南开放大学和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为承办单位;各市县设立由市县委副书记任校长,组织部为牵头单位的夜校;各乡镇设立夜校分校,校长由乡镇党委专职副书记担任,并设立教学班,班长为乡镇党委专职副书记或组织委员,参学人员为乡镇三套班子成员,并鼓励其他干部主动参学;各行政村设立夜校教学班,班长由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或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各村小组设夜校教学小组(现有2766个教学点),组长由村小组长担任,实现电视夜校对农村社区和农民的全覆盖。通过电视夜校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线下由基层干部在电视夜校教学点组织农民群众收看电视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研讨活动;线上由“钉钉”管理系统,对教学点课前、课中签到以及现场学习、课后讨论等教学活动实时管理,并建立教学组织管理督查制度,即线上通过“钉钉”管理系统开展每期课堂教学的网上抽查,以每半月通报一次的方式,向各级夜校层层传导压力,线下不定期随机抽查暗访和明查座谈,确保电视夜校教学组织管理工作的推进力度和学习成效。

三、电视夜校服务海南农民终身教育成效

(一)电视夜校的治理新理念为海南农民终身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农民终身教育应以培养农民的自主学习意愿和内生发展动力为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民只有具备了自我发展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乡村振兴和自贸港建设的中坚力量。“能把农民群众召集到一起学习,就是一场革命。”[4]电视夜校创新教育理念,立足农民,扎根农村,服务农业,以“农民”为本,有的放矢组织农民授之以渔“富口袋”,运用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感化和武装农民思想“富脑袋”,让他们改变陈规陋习,真正从思想上脱了贫,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增强了基层老百姓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主人翁意识,为农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实现农民群众之事农民群众参与、决策和治理,使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提高农村基层自治能力。截至2021年1月11日,电视夜校累计超亿人次收看,每期电视课堂收看人数平均达57万人次,其中44万人次为其他自主收看的农民群众;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用技术技能等线下培训2100人次;“夜校帮你找工作”,走进12个市县,为7000多名农民群众提供12 000个就业岗位;开展“夜校消费扶贫大集市”近百场,累计成交额700万元;开展“夜校为你找媳妇”5场,累计为1000名农民群众提供相亲服务;开展“夜校送课、送戏、送义诊等”101场,在2016年底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中,海南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指标从预评估的37.41%提升到95.04%。2020年2月29日,海南省五指山市、临高县、白沙黎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海南提前一年基本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其中,五指山市、临高县、白沙黎族自治县均无错漏评,群众综合认可度分别为97.10%、98.40%和98.46%。

(二)电视夜校协同治理是农民终身教育的制度保障

农民终身教育,需要通过多元主体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治理,增进公共利益。电视夜校系统的组织架构,以上率下,部门联动聚民心,党建引领,齐抓共管解民需,着眼脱贫攻坚、放眼乡村振兴,精准服务于“三农”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实现农民个体和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的整体价值。电视夜校不仅是海南农民终身学习的平台,也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微细胞”,把过去散失了的、弱化了的村集体组织能力强化起来,引导干部群众提高思想认识,从政治责任、情感立场、人生价值高度重视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的价值与意义,焕发了基层干部的精气神,提升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基层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在破解精神贫困中彰显新气象、展现新作为的创新模式和标杆,成为基层治理的新方法、新形式,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好抓手。

(三)电视夜校完备的教学体系为农民终身教育提供了组织保障

农民终身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师资配备、教学场地、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经费、教学效果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专职的机构负责和实施。电视夜校建立了省-市(县)-乡镇-行政村-村小组的五级教学体系,工作重心下移至村民小组这一基层治理的“感应末梢”,实现农民群众全覆盖、帮扶干部全覆盖、服务全覆盖;电视夜校从省到村都由党组织负责人担纲,使电视夜校有了强大的“发动机”;电视夜校在海南开放大学设立办公室,负责选题、选教师,教学设计与田间地头的技术培训等日常工作;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负责专题节目制作;省农业农村厅、教育厅等职能机构单位参与授课、接听热线咨询电话和工单办理;市县乡镇主要领导带头到教学点听课与讨论,基层干部以多种多样的课后活动帮助农民群众巩固学习成果;“961017”服务热线搭建农民需求桥梁,截至2021年1月11日,“961017”服务热线群众接到来电来信共69 637个,生成工单共60 148个,其中有效工单51 587个,有效工单办结51 563个,有效办结率达99.95%;阿里“钉钉”管理系统,建立信息数据库,录入全省2712个教学点、56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的信息,截至2021年1月11日,全省5400多名电视夜校管理员平均签到率为99.76%,农民平均参学率在98%以上,使电视夜校成为干群共商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启迪民智的教育平台。

(四)电视夜校专业化师资队伍为农民终身教育发展提供重要人力支撑

农民终身教育,需要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海南省委省政府把办好电视夜校,写进中共海南省委七届全会的报告、省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的重要文件中。省领导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切实办好电视夜校,并亲自给电视夜校布置教学内容,邀请和推荐致富带头人到夜校讲课。电视夜校创办五年来,建立了庞大的专业师资库。常规电视夜校节目由五类教师主讲五类专题,线下送课、线下培训则根据当地农民群众的需要,以“订单式”技术培训,在每个乡村开出“集中开班”“课程定制”“线上线下互动”的技术培训课,由电视夜校邀请“夜校专家团”中的“田教授”“土专家”在室内讲基础知识,在田间地头实际操作,精准授课。电视夜校还通过建立的40多个夜校学习群,由专业教师为农民朋友送知识,并在群里为农民朋友线上解决实际难题。海口市美兰区以电视夜校为基础,在探索创新农村乡土人才工作制方面,打好“选、育、管、用”组合拳,成立市、区、镇三级乡土人才“田教授”服务队,组建了覆盖四个区22个镇的“田教授”乡土人才队伍,为助力海南乡村振兴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五)电视夜校创新的教学模式为农民终身教育提供精准治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电视+夜校+热线”教学模式“对象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把最强的组织优势和最佳的学习方式、优质的学习资源,用在了最弱的农民群体上,不仅开启民智、助农致富,成为提升农民素质的好帮手,也使农民教育演变成为从教化到自觉的、习惯的常态化学习,成为干群齐心协力振兴乡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强大“合力场”,是“精准治理”政策语境下的创新。

电视夜校社会影响广泛,成果荣誉不断,获赞“零距离助脱贫,一对一解民忧”。从2018年10月到2021年2月,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四、电视夜校服务海南农民终身教育探索

终身教育理念下,基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高素质农民的现实要求,亟需建立农民终身教育的长效机制来保障高素质农民的有效供给。电视夜校成效虽然显著,但存在着部分农民非自发主动学习、课堂内容不够接“地气”、农业产业技术指导及发展政策不配套等问题。在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中,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导向,通过电视夜校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乡村人才培养,还需不断思考与探索。

1.对电视夜校教育教学进行供给侧改革,探索内容的丰富化;以“互联网+”和“电视夜校+”创新助农活动,探索形式的多样化;开发电视夜校APP,深度整合线上和线下资源,探索农民学习的便利化;升级优化“钉钉”管理系统,挖掘服务教学新功能,探索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2.以电视夜校为抓手,探索建立农民学分银行,通过“看电视、得学分、拿文凭”,科学制定农民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存贮、转换、承兑的具体标准和实施办法,承认农民学习者的先前学习经历,使农民学分银行成为农民终身学习“立交桥”。

3.促进电视夜校与农村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在非正规教育(农村社区教育)与正规教育(电视夜校教育教学)之间搭建通道,将农民参与社区的学习、教育、培训融入电视夜校教育教学中,促进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夜校终身教育海南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四川省盐源县:星光下的农民夜校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建设“指尖微课堂” 促进农牧民夜校教育上台阶
为海南停留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夜校灯火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