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教:基层党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2022-03-16 16:14步秋艳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党校青年教师党史

步秋艳

(中共晋中市太谷区委党校,山西 太谷 030800)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国家发展的远景目标在一次次重大会议中已经绘就,培养与造就一大批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就成为当下干部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党校作为培养干部的主要渠道,党校教师的能力与水平深刻影响干部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近年来,不少基层党校相继引进了大批的高层次人才。一般而言,高层次的青年教师入职两三年后,讲课仍难以得心应手,长此以往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所难免,以致“优秀的人留不住”[1],从而影响干部教育的实效。本文基于某基层党校青年教师团队五年的探索实践,系统分析基层党校青年教师入职后存在的基本问题,以个体道德规范与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为牵引,总结成长进步的一般规律,从实践中得出“以读促教”就是一个破解基层党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有效路径。

一、基层党校青年教师入职后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随着高层次人才相继充实到基层党校教师队伍里,整个党校教师队伍规模显著扩大,学历明显提高,干劲十分充足。这些青年教师在新的平台上信心满满,急于施展才能,准备大干一场。正是在“育苗抽穗”的关键期,青年教师却普遍遭遇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入门”时“懵”。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中少数不是中共党员,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尤其是对党校产生、发展及存在的重要性知之甚少,自然对自己所从事的党校工作缺乏热爱的情怀与持久的动力。在基层党校中,多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没有经历笔试与面试的考核,相当一部分高层次人才所学不是中共党史或马克思主义专业,对党校姓党、对党校教师姓党的认识较为欠缺。看着老手教师在台上讲理论侃侃而谈、举例子信手拈来,青年教师表现出“懵”是必然的;面对浩瀚的党史资料,青年教师产生无从下手的困惑也是必然的。

第二,在“上路”时“急”。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大都学历高、心劲大,急于上台发挥自己的所长。但是,三五节课下来,一两年下来,一些青年教师有了一定的成长,但往往又进入了一个怪圈:课前急于找资料,课上急于念稿子,课后急于准备下一节课。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似乎每天都处在急于为下一节课补充资料的“火急火燎战斗”中,换来的却是讲台上照本宣科、一念到底和学员的不太满意,致使课堂效果不佳,此时青年教师积极性难免受挫。

第三,在“请教”时“乱”。这些青年教师向老手教师请教捷径,往往得到的是“多学多讲多想”这样的指导,进一步探究原因发现:国民教育阶段的教师有着相对固定且规范的教材体系,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而党校教师与之有着显著的差别。青年教师进入党校后,没有相对固定的教材用来积累自身知识,而学员的实践经验又往往超过他们,“倒挂”现象十分明显。因此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与专业发展,大都依靠前辈的培养与自我的觉悟。但“谆谆教诲”如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不知从何做起也是必然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说到底,基层党校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存在的“懵”“急”与“乱”问题,根本原因在于:青年教师肚子里没“货”,没有可以拎起来一串、放下来一片的知识储备;青年教师手里没“金刚钻”,没有可以穿透各种感性现象迷雾的马列真经。简言之,基层党校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党校这一新的舞台实现专业发展。党校课堂有很强的创造性,却有着严肃的政治性与纪律性,这就决定了在党校舞台上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某团队基于长期实践得出,“以读促教”就是基层党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见效最快、影响最为持久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以读促教”推动基层党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概述

引进的青年教师大都从“学校门”到“学校门”,象牙塔里专业的理论知识不能简单地照搬到党校的课堂。基于心理学领域研究个体道德规范及道德发展基本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基本理论,以“认知”—“情感”—“意志”—“行动”[2]为基本遵循,以读书为主要工具,探索、梳理“以读促教”的有效路径,是破解基层党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难题的成功实践。

(一)第一个阶段:“猛灌”,主要特点是读书目录五花八门、教师表现得如饥似渴,实现目标是读书内容丰富、教师开阔眼界

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对读书并不陌生,这一阶段应重点培养他们延续求学时期多读书、苦读书的好习惯,让他们在基层党校琐粹的事务、繁杂的教务之外,有可以“安静身体与净化心灵”的读书小天地。这一阶段,教师负责人可设定一定时期内完成的读书目录,让青年教师有紧迫感,有知识必然能实现用武之处、一定能找到“市场”的信念感。

读书参考书目有《苦难辉煌》《林达作品系列》(一套十册)、《塘约道路》《先秦诸子》《旧制度与大革命》《菊与刀》《乌合之众·群体时代的大众心理》《社会契约论》《中国通史》《心胜》《马克思靠谱》《毛泽东靠什么统一大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等,不在此一一列举。这些书不是系统地斟酌出来的,而是在读前一本书时有意无意的潜在目标。看似没有目的的读书过程,无形中让青年教师形成历史中有人物、人物中有事件、事件中有情感、情感中有理论等错综复杂的感性认识。此外,在瀚如烟海的书籍中,青年教师会感受到经济中能看到政治的影子,生态中有哲学的思辨,社会领域的难题在历史中能找到答案,等等。

这一阶段的读书目录,可以用“五花八门”来概括。但是,很多老教师会发现,一段时间后,青年教师把那些五花八门的内容大都忘记了,只记得一些零散的观点或核心的概念。那读书还有什么用呢?有些青年教师认为,最“有用”的是:第一,坚持下去就是最大的收获,为后期将“日日读书以养成一种生活方式”奠定基础;第二,无形中拓宽了视野,而不是局限于眼前(指课堂上)就事论事的“一亩三分地”,从那种简单地认为党校教育一定是“死板深奥”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在五花八门的书籍中,教师视野大为拓展,能把中国共产党放在世界政党中去考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认识,为第二阶段的读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第二个阶段:“功利”,主要特点是备课中兼顾“古今中外法”、教师感觉如获至宝,实现目标是课堂讲授令人耳目一新

博览群书,能让青年教师知识面宽广。在集体备课或头脑风暴活动时,青年教师会慢慢于融会贯通中建立“大课”的思维,即深入某一课题,先钻进去“吃透”,再跳出该课题,将其放在历史发展的纵轴上,重新审视该事件的历史必然,以观照未来,从而逐渐形成大历史观的概念。以党史专题为例,不少教师以中国共产党百年中的重大事件、重大会议、重要精神为主,用背景、内容、意义“三段论”式的结构阐明其重要性,事件清晰、会议关键、精神可敬,但课堂效果却不是很好。这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思路不够开阔,用党史讲党史,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从头到尾一直在自圆其说的党史中转圈圈;第二,用感人的事迹打动人,用生动的故事回归过去,其方式终究是感性的,是能激动一阵子、活跃一个课堂的,却难以影响一辈子、深刻其终身,很难改变学员出了教室之后的想法。两点合一,即课堂缺乏理论的透彻性与历史的必然性。而此时,读书的“好处”就淋漓尽致地彰显了。

在党史专题的学习过程中,青年教师专攻中国共产党方面的书籍。然而,这里的“专攻”,不是直面地读,而是侧面对比,以引发思考。如《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等,让青年教师在历史事实的对比中了解一个政党的“前世今生”,成立之艰难,经营之艰难。通过还原历史,青年教师就会自叹:两个政党关于主义、民众、党员、依靠力量等多重差异,让已经发生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的事实说明了历史的必然。再如,对比历史无法改写的苏联命运,如《苏联的最后一年》《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等,结合《社会主义五百年》《邓小平时代》等这类书,回头看中国经历的改革开放,“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这样的论断为何能推动中国的改革走向成功,苏联作为曾经的社会主义大国,更是对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现实的镜鉴。可能有些书籍的观点有待商榷与考究,但它们能极大地深化青年教师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理解与坚定。

此外,对党史专题更为深入、理性的认知,还需要“大历史观”的思维,需要将其放在“两个大局”中思考,而不是认为“党中央让讲党史就讲党史、建党百年该讲党史就讲党史”那般被动。在这一阶段,青年教师看到的诸多书籍对他们理解党史有极大的帮助。如《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国世纪的终结与世界体系的未来》《再塑意识形态》《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二千年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等一系列看似与党史没有太大关系的书籍派上了用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央的论断先知先觉。而作为基层党校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书籍去感知、领悟、摸索整个历史跨度的变动,才能明白党中央的“审时度势”与“正当其时”意蕴深刻。

以上所说三种视角(即国民党、苏联与世界大潮),其中任何一种用到基层党校的课堂中都足够地吸引学员,再结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自我革命,都会形成极强的对比性,对学员思考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华民族的未来都具有很深的启发性,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效果十分明显。而这种“站在历史一侧”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是在读书中潜移默化地养成的。这一阶段无形中锤炼出的“大课”思维和毛泽东同志讲党史研究的“古今中外法”有些许相似。毛泽东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讲:如果不把“外”弄清楚,对于“中”也就不容易弄清楚……所以有一个“古今”,还有一个“中外”……看待任何一种现象,都要两种材料对照起来研究,这就叫做“古今中外法”。[3]因此,对党校课堂来说,“古今”即历史的纵深,“中外”即事物的正面与侧面。往往“今”与“中”易得,而“古”与“外”难寻。“古”与“外”,又恰恰是凸显课堂精彩、深刻且耐人寻味之所在。这一阶段,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讲课,讲课是更高级的读书分享。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彼此的有益补充,但也有需要注意之处的,即这一阶段的教师已经有了明确的读书目标,存在为了丰富课堂去读书的功利倾向,在实际操作中应科学引导。

(三)第三个阶段:“专攻”,主要特点是学习马列毛等经典大部头、教师感觉如痴如醉,实现目标是课堂讲授理论透彻、活脱自然

在第一阶段,教师用五花八门的事例讲课,有趣味性;在第二阶段,教师用古今中外的方法讲课,有对比说服力。但终究,这两种讲课方式都是不透彻的,难以产生持久的力量,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为这样的课堂看似“红火”,却需要经常地往里补充资料,用大量的史实与事实去“证明”或“证伪”一个论断,即缺乏理论的彻底性。因此,用学术讲政治,是党校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当然,学术不会从天下掉下来,即便掉下来也是“生的”,不是“熟的”,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因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是必然要原汁原味地读下去,才会有深刻的体会,且常读常新。一些青年教师会羡慕老手教师,课件平淡无奇,讲后却难以忘怀。其实,大道至简,往往蕴于“理”。老手教师PPT课件上展示的是“题”,融于内心深处的是“理”,再用现实中信手拈来的例子丰富之,就是一堂高到课率、高抬头率、高好评率的精品课。这个阶段,青年教师需要的是能将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现象”串起来的“理”。但将“理”化为“道”,就需要技高一筹且恰到好处的“点拨”,而马列经典正是这样一位高超的师傅。

把《共产党宣言》与当今世界的风云激荡相联系,能看到一个主义照亮未来世界的曙光,能明白占据道义制高点的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如此自信坚定;把《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与《矛盾论》《实践论》相结合,就能清楚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什么能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运动,那种真理的纯粹性让人明白得彻底;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九二八年十月五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通读个明明白白,会被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所完全征服,也会对“历史为什么选择了毛泽东”有个更为客观、理性的认识;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新时代文艺工作座谈会进行对比,就深刻明白新时代“党领导一切”的必然性;把《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与新时代共产党人相联系,那种不依托寄望于超验之彼岸世界又超越世俗价值、让亿万人民信受奉行[4]的信念追求,那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革命大无畏气概,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之复杂严峻形势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阐释的“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5]这一不同于文明冲突的博大胸怀的文明观,既和风细雨,又掷地有声,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等量齐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经过有声有色的课堂后,这一阶段的教师均自发地感觉到党校教学需要回归真正的学术、彻底的理论。因为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换来领导干部头脑里的清醒,从而做到政治上坚定。“以读促教”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返璞归真的过程。而“真”,就是我们每一个党校人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这门真经,要修好,且长期地修下去,永无止境。因此,诸如马列经典、《毛泽东选集》等都应成为教师案头必备的书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更是让青年教师找到了解答世界形势与政党使命的重要密码,看清了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坚定了那些我们曾耳熟能详却不以为然的理论信条。

三、“以读促教”途径的实践成效与经验总结

“板凳要坐十年冷”,这是古代书生求学求仕的写照。基层党校青年教师更需要以此来磨练意志,潜心向前。在“以读促教”的探索中,该教师团队实现的成长可用五个“一”来概括:营造了一种氛围,即认真读书对教学有着无形且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套方法,即读书的三阶段能有效助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造就了一个团队,即在督促、研讨、探索中成长起来的教师团队勇毅向前;洋溢着一份自信,即青年教师在干部培训、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自信;获得了一致好评,即学员在课堂上频频点头、在课后口口相传,在地方及周围县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干部教育的光荣之路上,无数基层党校教师还需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懈探索,这里提出三点拙见。

(一)读书,要先钻进去,再走出来

选一本好书,需要一双“慧眼”,如作者、出版社等。读书过程的“大历史观”也很重要。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与国度,先钻进去,弄明白作者的基本观点。然后,从书本中走出来。走出来有三步:先回到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纵轴上,对这本书的认识就上升了一层;再回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新时代,结合周遭现实思考与批判,对这本书的认识就又上了一层;最后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评判该书的观点。这里,特别谈一下最后一步。个别教师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读了很多的书,会用王阳明驳斥孔子,用黑格尔驳斥弗洛伊德,用亚里士多德驳斥圣西门,看似“神仙打架”,实则“六神无主”。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立场不坚定,主义不清晰,头脑阵地无主流。因此,读书一定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避免自己先凌乱起来。

(二)马克思主义的书,一定要读

马克思主义的书,很大很厚也很晦涩。如何更好地开辟未来,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如何对待自己所坚守的主义。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诸多必然,需要基层党校青年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中、在国内与国际的风云激荡中去感悟。自己真学真懂真信真讲,是基层党校课堂有说服力有影响力的第一步。对于基层党校的青年教师来讲,不一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马列著作中,但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在一定科研能力的基础上,基层党校教师阅读的重点是一定会回到马克思列宁主义那里的。

(三)党校课堂是一门艺术,需要静心与精心

有的青年教师想讲出理论来,又担心不生动;有青年教师想讲出故事与感动来,又担心不够深刻。其实,这是基层党校青年教师成长必然要经历的一关。而教师团队在探索“以读促教”途径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先有理论的彻底性,加之恰到好处的事例说明,再精心打磨之,是能够出彩的。至于讲课的趣味性,则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在扎实的理论与丰厚的阅历之后自然而然修得的,需要静心。而一味强求之,反而会“东施效颦”,也丢了自己的风格。基层党校教师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干部,欲在课堂上兼顾讲课的理论性与趣味性,往往比高级党校教师要难一些。因此,基层党校青年教师一定要静心读书、要精心备课,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新时代的蓝图已经绘就,基层党校培训教育干部的荣光与使命在肩,责任与压力同在,基层党校青年教师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一言以蔽之:学习,是生存的需要;而读书,是生活的方式。基层党校青年教师只有把读书当做内心自在、自为的行为,才能为党的干部培训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党校青年教师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党史上的今天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