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飞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张祥飞
(莒县青岛路小学,山东莒县276500)
最近几年,数学文化开始融入教育领域,并且已经深入到了教育实践层面上。将其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上,不但能给学生学习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还能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发展。对此,分析当下的渗透现状,并提出针对性地解决措施已经成为整个数学教学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一项主要课题。
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渗透;现状;对策
数学文化是指数学这门学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关历史资料、数学方法以及数学家在探索中形成的精神及思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文化和数学课程之间的联系性日渐紧密,这不仅对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数学文化渗透提出了一定要求,还为走进课堂加大了保障力度,更为其从课程形态转为教学形态夯实了基础,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强化学生数学素养的目标。但因为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实际教学中过度关注知识积累和技巧训练这类工具性价值,影响了学生对数学文化韵味的体悟和吸收。所以为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宗旨,促使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极有必要对当前的渗透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活力课堂。在数学课堂中适当导入数学文化知识,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讲述一些数学家的经历或者某些知识点的发展过程,则会促进其注意力进一步集中,提升课堂参与度。
二是可以加深知识理解,提升教学效率。小学生本身理解能力有限,对于相关抽象知识并不能完全掌握,教师如果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文化知识,不但能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有效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三是可以促进审美能力提升,强化核心素养。数学的美不只在于其知识的奥妙,还在于和生活、和自然之间的联系性。如果可以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则能促使学生审美能力有所突破,并对身边的各项事物保持基本的敏感性,积极找寻生活中的数学点。
从当下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整体依然以掌握数学知识作为主要目标,缺乏对学生思维品质以及理性精神等方面的关注度。这基本源于教师自身数学文化素养不强、渗透意识过弱,或者只注重表面渗透,不注重对相关实践作业和学习评价等。整体包含以下几项主要问题:
在教师群体中,普遍对数学文化内涵认识不足。当提及数学文化,基本都会先想到数学历史,甚至有人直接将两者等同起来。对于数学,部分教师过于看重实用价值,忽视人文价值,对于智育、美育、德育等价值都未产生深刻认识,也不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另外有些教师还依然认为,只要题做多了,学生思维自然会产生改变,并认为数学学习就是不断进行习题练习,这种直接把数学学习等同于思维训练和当前素质教育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在当前该类教师群体中,大多数的数学文化意识都非常薄弱,并不会主动把数学文化素养直接渗透到课堂中,教学目标及过程鲜有提及和数学文化相关的内容,依然十分重视知识点讲授。此外,在日常授课中,也极少有教师会自主收集情境开展情感及价值观教育,只是对情境素材做出基本介绍,上课重点还是在知识讲解以及习题训练上。对此,有教师认为渗透数学文化会占用一定上课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导致大家普遍缺乏积极态度。
一是所渗透内容只来自教材。从当前的各种情况来看,教师自己掌握的数学文化内容基本是来自教材,极少有教师愿意付出时间收集相关资料。这是由于他们认为教材上的内容能达到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增长课外知识。此外,对于这部分内容很多教师都是简单带过,有些甚至会让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事实上,小学教材中关于数学文化内容的设计都较简单,倘若教师不注重扩展和延伸,则难以引起学生重视,也无法深切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所在,无法对理性精神及思维品质培养发挥作用。
二是渗透形式整体较单一,基本只局限在口头大致讲解或课件简单呈现上,很少主动在课堂上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即便有也缺乏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难以真正深入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探究学习无法充分落实,学习自主性也不能有效发挥。事实上,数学知识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数学文化,只通过这种简单形式是难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三是渗透形式化现象严重。虽然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数学文化的价值所在,也会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渗透,但在实际操作时却无从下手,整个过程过于形式化和机械化。部分教师会有意识地在课堂导入当中给学生介绍相应的背景知识,但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导入新知识。也有一些教师会把教材当中的相关知识直接贯穿在教学内容中,直接讲述一些史料,无法实现数学文化的全面渗透。
在当前小学数学中,极少有教师会布置和数学文化相关的实践作业。对于数学作业也基本只局限于基础知识习题,且都以书面习题为主,并未把数学知识的应用引入日常生活及社会体验方面,致使学生普遍对其缺乏关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做题上,从而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影响了能力提升和全方位发展。
当前的数学试卷已经开始关注起数学文化,但整体内容较少,且体现不明显,存在一定矛盾。即大多数教师普遍认为数学试题中应将数学文化内涵展现出来,但实际考试时依然在沿用传统模式,只重视知识点评价,这可能与当下的数学教学观念有关。此外,教师本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及评价能力都存在一定限制,难以对实际的渗透效果进行准确及时评价,同时其中也缺乏可行性的评价标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家依然十分重视对知识学习情况的评价,也更重视对问题回答正确学生的赞扬,缺乏对问题思考、分析和解决等能力的重视与培养,鲜有询问学生的想法和做法。
一方面,建立正确的数学文化观。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就是教师教学观念,教师具备什么教学观念就会产生相应的教学活动。所以文化是否能有效优化课堂的重要基础就是数学观、价值观和文化观的正确树立。因为教师对于数学素养、文化等方面的理解无法瞬时开展,而是要渐次推进,不但要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教育学等,还要明确文学、社会、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相关知识。教师日常还应积极学习并关注一些和数学相关的知识,加大对数学文化的了解与关注。比如可以适当阅读相关资料与书籍,或了解一些数学历史典故,特别是高等数学当中涉及的一些思想方法,以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重对其他相关信息的积累,尤其是和数学相关的问题与材料。
另一方面,注重渗透能力培养。一是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收集相应的数学资料,从中提炼出和数学文化相关的素材,实现课程内容优化。二是积极收集一些和学生日常相关的数学素材,将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生活数学意识,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积极发现数学文化,提升数学实践能力。三是要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和数学文化渗透教学模式相关的优秀案例,从中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牢固掌握相应的渗透策略,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应用。四是积极开辟创新,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把更多更具人文气息的文化引入数学课堂中。
一方面,适当强化渗透程度。受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影响,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则应该以此为依据,尽可能增加一些和数学文化相关的内容,进一步提升渗透量。例如在低年级阶段,因为学生整体年龄较小,更关注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游戏类的内容,提升所授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对于中年级阶段,学生抽象思维已经获得了一定发展,所以教师则可适当增加一些文字阅读类的内容。对于高年级阶段,教师则需要进一步平衡数学文化对于数、几何、统计等方面的综合性渗透,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当中的综合实践领域,需着重加大数学文化渗透。除了教材,教师还可以将数学试卷等相关资料中的文化内容挖掘出来,以强化学生的探索和发掘意识。
另一方面,优化数学文化的呈现形式。一是丰富数学语言。常见的数学语言包含了文本、符号、图表等内容,在实际应用时应根据每一阶段学生的具体特点落实,例如低年级阶段则不能有过大比例的文字语言,应着重呈现符号或图表。二是动态呈现数学文化。如应用多媒体技术,把图片、文字等都制作成音、视频,以电子课本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在丰富多彩的游戏和动画形式下给学生渗透数学文化。三是注明数学文化来源,即对于一些重要内容适当注释和注解,给学生提供更多继续探索的路径,实现对文化知识的有效补充。
一方面,注重生活情境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促进学习和创造,实现文化渗透。将其应用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能起到渗透数学文化知识的作用,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授和“圆”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大家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圆形物品?”大家回答完之后再通过多媒体技术着重把一些常见的圆形物体以及学生们难以想到的圆形物品展示出来,使其充分意识到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更加认真地投入下一步学习中。值得注意的是,情境创建应该以充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探究与思考之中为要点,还要能进一步激发其认知的不平衡感和问题意识。同时要以学生的文化背景与生活实际经历为依据,从生活中挖掘出各种趣味性的活动,并将数学知识整合进去。
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操作探究。新课程改革要求引导学生进一步体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此教学内容设计不但要有相关概念、法则和定理,还要着重讲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并能有效推导出相关结论,意识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在此作用下,不但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思维训练,还能积累各项活动经验,学会通过数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除了要在课堂上进行数学文化渗透,还要将其操作延伸到课外,使其在领悟数学之美的基础上,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应用,强化知识应用意识。所以这就需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和数学文化相关的作业,以使学生在实践练习下加深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具体的作业形式可以包含趣味性的数学小报、自主制作的数学模型、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感悟记录等等。此外还可以适当设置一些生活化的作业形式,比如在学习完《认识人民币》之后就可以鼓励学生到商店体验购物,在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增加生活经验。作业的布置能促使学生深入领会数学中蕴藏的文化意蕴,有利于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强化数学文化素养。
一方面,转变评价机制,实现多样化评价。新课程改革除了倡导注重对教学结果的重视,还要求对教学过程加以重视,所以对于教学评价工作来说则应开展发展性评价。这种模式更注重学生的日常发展,不但包含和知识相关的硬性评价,还有和综合素养强化相关的软性评价,特别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态度、参与主动程度、思维方式的转变等进行考量。对于教师能力评价来说,也要实施综合考核,不但要进行教学能力评价,还要特别重视起数学素养,重点考量其是否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和其他方面的相关性,是否能学会从数学角度上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甚至是否能通过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所以,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展开教学,都要注重多角度、多层面,要特别加大对发展性的考量,不能过于看重分数。另外还需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不但要注重结果,还要落实过程。
另一方面,试卷考核增设数学文化内容。考试的本质就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形成、教师教学的效果等进行考查,但当下却极少关注数学中的人文情怀,过度侧重知识点掌握和解题技能的提升。试卷作为考试的重要性载体,不但能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能考量教师的教学效果,而好的试卷不仅能科学设置知识点和兼顾各类题型,还能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考查。所以在进行试题编制过程中,则要以此为基础,在考查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体现出基本的人文底蕴,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更多数学文化的内容,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习积极性。另外,试卷还不能只强调对抽象知识的机械性考察,而是要把其中的问题语言转为和学生实际生活更贴近的内容,强调趣味性,体现出数学的人文关怀以及文化特性。
总的来说,小学生正处在行为习惯形成以及价值观念塑造的关键时期,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识内容,还要进一步帮助其完善人格,强化核心素养。对此,这就应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知识,明确渗透的重要价值,从观念优化、内容增设、加强联系、作业设计与考核等方面着手,达到知识掌握和情操陶冶的双重目的。
[1] 葛燕燕.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思考与研究[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15):0153-0154.
[2] 熊世群.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J].教育(文摘版),2016(10):00174-00174.
[3] 龙尚忠.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渗透数学文化[J].读书文摘(中),2019(6):0056-0056.
[4] 刘明昊.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国际教育论坛,2020,2(8):76.
O552.2,C1,D035.32
A
1002-7661(2022)04-01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