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萍
幼儿叙事性讲述活动的支架教学实践——以大班《大象救兔子》为例
王忠萍
(杭州市余杭区运河第一幼儿园,浙江杭州310000)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其广泛运用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叙事性讲述活动是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如何利用支架教学促进幼儿大班叙事性讲述活动的有效性非常值得研究与实践。导图支架教学、图谱支架教学以及问题支架教学三种类型的在支架教学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实践中以“大象救兔子”为例分别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践行建议及注意事项。
导图支架;图谱支架;问题支架;大班幼儿;叙述性;讲述活动
支架式教学是来自美国的教育家布鲁纳等人,在对前苏联的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吸取的基础上,进而形成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其中,在支架式教学中,“支架”是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加以建立的,其目的和功能是用以支持孩子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系统,而教师支架的作用是指教师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随着支架教学理论的不断丰富,支架式教学得以广泛地运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中来,其最核心的教学干预方式功能已经被公认。叙事性讲述是一种口语叙事,是幼儿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孩子的叙事性讲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也很大。那么,如何通过不同类别的支架教学提高幼儿叙事性讲述的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有效性,这成为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本文笔者以大班“大象救兔子”为例,分别对导图支架教学、图谱支架教学和问题支架教学的实践加以阐述,仅供同行们参考与借鉴。
在幼儿大班“大象救兔子”叙事性讲述活动中,孩子们会出现语言叙述的残缺性,即缺乏完整性。例如,教师问:“通过这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呀?”“小兔儿!”幼儿回答。从中可以发现孩子的回答内容中只有关键词语,没有完整地讲述自己看到的具体事物,其回答在讲述的内容完整性和全面性是不足的。
在大班叙事性讲述活动“大象救兔子”讲述活动实践中,有一些孩子站起来后回答的问题会支支吾吾且文不对题,回答的内容也是缺乏一定的准确性。
实践中,笔者也发现在叙事性讲述活动“大象救兔子”中,多数幼儿的叙述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缺乏一定的生动性。如,教师问:“小兔会遇到谁,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孩子们在讲述时候表现出思路混乱,只是着急地想把画面的内容表述出来,也有的小朋友讲述就像流水账似的。有时变成了一问一答式,不能成为一个故事,只停留在一句话上,讲述缺乏生动性。
1.支架类别概述
导图支架就是让孩子们用绘画或排列图等,把自己各种各样的想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或特点进行分类等,这样可以增强孩子们思维的条理性,讲述时也会更清晰。思维导图的发明者是英国学者东尼·博赞,在中小学教学中广泛使用。利用各种图表形式帮助孩子掌握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其实这种导图式的方法在笔者所在幼儿园活动中也有所运用。
2.教学案例描述
在“大象救兔子”讲述活动中,当孩子们在讲述大象如何救兔子时,笔者以图片导图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有的孩子说:“大象先用长鼻子将小兔运到河对岸,然后用脚一踢,最后用长鼻子把老虎给卷起来,老虎吓得直求饶。”有的孩子说:“大象先用鼻子一勾将小兔送到河另一边,然后用鼻子一甩,将老虎给打跑。”同时,笔者让孩子们自己进行导图绘画,根据绘画的过程让自己更加有条理地开始讲述大象救兔子的过程。实践中,在讲述时孩子们还会运用上一些关联词,很多小朋友不再像之前一样讲起来没有思绪,讲述起来更有条理,也更加清晰。
3.教学实践反思
实践证明,导图支架在“大象救兔子”叙事性讲述活动中的运用不仅能启发幼儿发散性思维,而且有助于帮助幼儿梳理讲述的方法,使幼儿的讲述更加有条理,讲述变得更加具有完整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践行者,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实践中要善于引导幼儿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干预,从而保障导图功能的有效性发挥。
4.实践链接思考
其实在一日生活中,孩子们通过“涂鸦”的方式会运用到导图支架,如我的秋游计划、过生日、我的一周锻炼活动等。大班的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渐渐扩大、深入,他们会把自己想的通过涂鸦体现出来,透过导图也可以让孩子有条理、自由完整地表达,也能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孩子。例如,交友好方法的教学实践。大班的孩子即将离开幼儿园去上小学,很多孩子舍不得幼儿园的朋友,怕去上小学后到了新环境中没有好朋友。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生成活动,怎么交到朋友?在谈论后,孩子可以通过书籍、询问教师、自己想办法等梳理交到好朋友的办法,笔者将孩子想到的办法以导图的形式汇总,孩子们对交友的方法更加清晰。
1.支架类型概述
图谱支架就是结合图示、图标等将重点进行呈现,隐性地帮助幼儿思考、想象内容与内容之间相互的联系性,在叙事性讲述中运用图谱支架有利于孩子进行细致观察,更进一步丰富孩子想象和讲述。图谱支架和美国幼儿教育专家格伦·多曼的“智力单位”卡片很像,很多教学中运用的图谱支架也是受“智力单位”卡片的启示,将重难点以图谱呈现分解,利于孩子理解。笔者将孩子叙事性讲述中的重点、难点以简洁明了的图示展现,帮助幼儿生动刻画故事情节,图谱支架与音乐教学中的图谱运用相似。
2.教学案例描述
在“大象救兔子”活动中,笔者通过符号图谱的设计帮助孩子们挖掘隐藏在画背后的东西,从而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和讲述。笔者出示云朵图谱后并告诉孩子们:“这个像云朵一样的符号图里表示兔子心里的想法。”之后,又提出问题:“这只凶猛的老虎和三只可爱的兔子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实践中,符号图谱的巧设使孩子了解可以从老虎和小兔心理活动这方面讲述得更丰富,知道填充符号图里的内容帮助自己丰富讲述内容的这种学习方法。通过放大镜图谱的隐示,孩子们说“老虎眼睛血红血红的”“老虎张着大大的嘴巴,牙齿又尖又硬”“老虎瞪着大大的眼睛、张着大大的嘴巴、露出尖尖的牙齿”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已经把老虎凶猛的样子讲述出来了。
3.教学实践反思
通过实践,笔者认识到图谱支架的巧妙运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可以帮助孩子轻松学习、快乐自信表达,实现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有效过渡,可以让孩子更加细致地观察角色的表情、动作,激发孩子进一步思考动物之间的对话、心理,用生动、丰富的词汇表达出来。同时,笔者认为图谱支架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音乐与语言教学内容上,在其他领域的教学中也应被广泛运用。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践行者要注意三个方面: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视觉敏锐度的差异性制作相应的图谱,以提高视觉感受性和便于幼儿理解与体验;要追求功能的最大化,切忌过分追求色彩等无关重要的外在,有时黑白简笔画“支架”作用更大;要精准设计图谱的内容以保障其设计更加形象、准确、有序,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4.实践链接思考
图谱支架在“大象救兔子”叙事性讲述活动中的实践告诉教师们,图谱支架可以让孩子在观察中收集一些信息并思考后,对一些信息进行链接。同时,也在实践中明白如何捕捉那些可以触到孩子们的思考点。那么,是不是教师们日常的其他教学活中也可以加以运用?笔者认为是可以的。例如在健康活动中、在科学活动教学中都可以通过不同图谱的设计激发学生参与,提高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掌握。
1.支架类型概述
问题支架就是在活动中采用简单明了、易于孩子理解的提问,有效进行互动,激发幼儿参与、提高孩子独立思考和大胆讲述的能力,有效的问题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提问是日常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策略,不管在哪个领域,都会运用问题激发孩子兴趣与思考等。问题策略要根据孩子在活动中的情况进行提问,有效问题能让孩子在思考中有获得。
2.教学案例描述
有效的提问能引发孩子对图片内容的兴趣,营造良好的问题情景,激发孩子们主动参与,提高孩子们在讲述中感知理解、独立思考和大胆表述的能力。为了有效提高问题支架运用的有效性,笔者求助于教研组进行了微课视频研修,将每一次磨课进行视频拍摄,并通过叙事性讲述活动记录观察量表进行聚焦问题、寻找策略、调整行为,从而优化教学方案。叙事性讲述活动记录观察量表主要是提问与回应环节的用时、提问是否有效、幼儿回答情况分析、幼儿讲述出现频率、幼儿讲述情况分析等内容。其中,根据观察量表总体分析与评价包括:整个活动进行了()分钟,其中,教师关键提问()个,有效提问()个,无效提问()个,追问()个,回应()次。整个活动中有()位幼儿参与活动,()%的幼儿从来没有被提问过,()%的幼儿被提问过1次、2次或3次,而被提问过3次以上的幼儿占人数的()%,回答讲述时是否完整回答()?
根据参与听课教师的观察量表,笔者进行了教学策略的调整,将提问进行了反复调整,着重解决提问相对单一问题和问题提出的有效性问题。例如,初期提问“图上有谁?在干什么?”调整为“小兔和大象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实践证明,调整后的提问更具开放性,更加能够聚焦教学主题。孩子们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还会展开想象,并用语言表述出来,这有利于幼儿积极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修正提问上,笔者尤其对三个环节上的提问格外关注。即,在导入环节的提问上有没有激起孩子兴趣点,可否实现有效导入;在“唤醒”阶段上的提问有没有唤起孩子经验点;在梳理、小结环节中的提问有没有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基于此,笔者在“大象救兔子”活动中设计了关键性提问,如“3只小兔和老虎会发生什么事情?”“大象会怎么救兔子?”试图通过这样的提问实现由浅入深,突出重点和难点。
3.教学实践反思
通过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运用问题支架让活动教学有了指向,使提问更加明确、清晰,“问题链”的逻辑性能够帮助孩子们有效思考。同时,也可以看到问题支架的运用让幼儿的理解更深刻,更加具体了。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问题支架教学的功效,在具体的实践中,尤其是在核心问题设计上不能太多太零散,否则无法激起孩子活动中的兴趣与思考点。在问题预设环节上,践行者必须要根据孩子的经验与能力现状,跟随孩子的发展变化加以适机调整。
4.实践链接思考
幼儿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也更加愿意来说。有效的提问非常重要,教师们可以通过提问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和理解水平,多提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启发孩子的思维进行思考。通过“大象救兔子”教学中问题支架的运用经验积累,可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其他活动加以运用,如科学活动中、户外主体活动中。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讲述的机会,笔者采用了多元互动的方式,让每位孩子成为全程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不光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有机会和教师、其他孩子互动;而语言表达能力稍弱且内向的孩子,同样也有讲述的机会,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也变得很积极。这样多元的互动方式使每个幼儿都讲述了,给了孩子们自信,也挑战了自我。
在叙事性讲述活动中,教师可用语言引导孩子,让孩子围绕一定的思路讲述,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活动中教师也可逐步递进提升要求,这样孩子们更能轻松讲述,体验成功感。首先让幼儿以自己的经验讲述,猜测会发生什么事情?然后引入新的核心经验,增加角色对话、心理活动描述。同时,在讲述老虎凶猛形象时,有些孩子从老虎不同的五官、神情、动作描述,有利于孩子间的相互学习,将不同描述事物的方法得以掌握,丰富和掌握相关的词汇,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逐步提高讲述的水平。在孩子讲述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内容会添加一些适宜的相关细节讲述要求,让孩子在多次讲述后达到更具体、生动、完整的讲述效果。
叙事性讲述活动往往让教师们觉得孩子一定要会讲才可以上得生动、活动才能进行下去。如何让孩子“讲得生动、完整”是教师们追寻的目标,通过三种支架的运用,教师们慢慢找到了方向。怎么样让孩子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水平上再造高楼,层层递进,讲述有序、连贯、清楚,语言逐渐丰富、生动。同时也让教师们感悟到,要相信孩子,多给予他们讲述的机会,先让孩子们讲一讲,同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提出一些适宜的要求,促使孩子更好地进行再一次的讲述。在叙述性讲述中,不应让孩子“跟着老师走”,而是应转变为“跟着孩子走”。
[1] 王琪.基于幼儿“主动感”实现教师“支架”作用[J].江苏教育,2020(06):27-31.
[2] 徐冬琴.运用生活教育思想搭建幼儿学习支架探研[J].成才之路,2019(11):66.
[3] 王苏缘.幼儿科学亲验活动的支架设计与应用研究[J].才智,2019(06):161.
[4] 郭莉莉.搭建“支架”,让幼儿在亲验活动中自我建构[J].内蒙古教育,2019(03):25-26.
G612
A
1002-7661(2022)04-00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