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妍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法学是一门有着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成为法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内容,故而在实施法学教育时应该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在这一点上法学教育领域已经达成共识,但是采取何种方式将理论与实际衔接起来,增强法学教育实践性成为现下考虑的重点。
现阶段,社会竞争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法学院学生为了满足社会对其专业的需求,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拥有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法学院的学生还需要拥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这些对法学院的学生而言均有不小的挑战。法学院开展教育活动,需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方法,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就业环境,在工作中拥有良好的表现。
法学院学生必须拥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不断强化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能力,由此才能达到素质教育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在新教育改革背景下,以往以理论为主的教育模式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教师需要改变以往守旧的管理方式,在新教育理念下,调整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实践能力对法学院学生尤为重要,学校应该从学生能力培养角度出发,引入实践类项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良好的锻炼,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法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法律专业化的要求,使法学学生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适应复杂的社会,基于从事法学行业抑或参加法学教育等层面,均需要关注法学院人才教育培养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未经专业法律培训的人员从事法律工作,必须逐步淘汰。法学专业的学生必须适应法律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注重自身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时俱进,成为法律行业的一员。
如果仅凭第一课堂讲授,法科学生很难形成系统化法律思维、素养以及人文素质,而这一缺陷正好可以通过第二课堂予以弥补,其中校园特色活动是第二课堂的主要活动类型,在培养法科学生法律素养及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需要长时间在法律文化及环境中熏陶,并且经过实践锻炼,所以组织多样化校园特色活动十分关键,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法律素养的强化创设良好氛围和环境[1]。
第一,组织学生开展法制讲座活动,可以邀请本地著名法学专家或者学校内部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讲解。
第二,定期组织演讲活动,对于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其最基本也是十分关键的职业素质和技能,然而提升学生口才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实践锻炼。另外,在组织演讲活动时应该遵循多层次原则,尤其是以小组或者班级为单位开展演讲活动时要让每位学生都得到有效锻炼。
第三,组织开展辩论活动,教师应该定期为学生组织辩论赛,用以提升法科学生思考辨析、分析及表达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要针对法学疑案进行辩论可有效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加之疑案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及求知欲,促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科学合理选择辩论主题,专业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应辅导,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确保辩论活动有序进行,并且现阶段辩论赛已经逐步成为针对法科学生极具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项目。
第四,积极开展案例研讨活动,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典型、最新以及有着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真实案例,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对精选的案例进行探究和讨论。
第五,开展具备文化特色的演出活动,采用相声小品或者舞台剧的方式重现法律案例,并将掌握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演出当中,让学生通过艺术熏陶更好地学习法律知识,利用特殊方式锻炼学生能力。
在准备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选择案例,同时对模拟法庭活动予以整体设置,并在其带领下让学生了解案件具体情况,做好组织预演工作,其中所选择的案例一定要难易适中,准备充足的案件材料,包括案情材料,询问当事人双方过程中的笔录起诉状以及答辩状、反诉状及其各种证据等,提供有利于当事人双方的证据材料,不能偏向于其中任何一方,这样才能在法庭调查及辩论时将自身水平真实发挥出来,例如在以合同纠纷为模拟法庭案例时,原告认为被告存在违约行为,而被告则认为自身有权利行使不安抗辩权,为学生提供原被告主张的证据,全面培养其举证、质证以及认证方面的能力[2]。然而应该注意,倘若案情条理清晰,责任显而易见的案件,由于其法庭调查及辩论相对简单不能形成交锋,不适合作为模拟法庭案例,相反案情复杂性较高,且需要技术鉴定的,这类案例也不能作为模拟法庭的案例。
另外在整体布置工作时可按照真实法庭将学生分为法官组、原被告组、证人组、第三人组以及书记员组,其中法官组由学生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以及陪审员,原被告组以及第三人组由学生分别扮演双方当事人、法定代表以及诉讼代理人等,确保每位学生都可参与活动并且扮演其中任意角色[3]。尽管模拟法庭不能实现全面覆盖,某些学生不能参与“实战”,那么也应该积极参与本组相关工作,例如准备工作、讨论分析等,为本组成员出谋划策,各个小组完成准备工作后,可从本组中推荐诉讼参与人。对于整个模拟法庭活动而言,法官组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可将法庭组成员作为重点进行详细指导,并制定完善的审理提纲,通过教师指导牢牢把握住案件的关键点,明确不同审判阶段的工作内容及进度。当然教师也需要对其他小组工作予以指导,并提出本组应该注意的相关事项,随后组织学生进行预演以便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开庭审理活动各环节程序及步骤。
组织开庭需要学生进入各自角色之后每项活动都要按照实际工作要求严格进行,并且模拟现场与法院审判庭相一致,例如在场内相应位置悬挂国徽,在各个诉讼参与人面前放置与之相对应的标牌,尽可能让法官组及律师组学生身着法官服及律师服,为开庭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营造神圣、庄严的法治氛围,确保学生时刻保持实战状态,避免学生作秀及形式化状况的产生。在开庭审判后任何阶段教师都不允许干涉和参与,仅作为旁听者,全部工作均由学生完成,就算在开庭审理过程中遇到某些问题或者出现突发状况也需要学生自行处理,不可随意中断开庭,待开庭审理结束后教师可对本次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总结,以便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确保审判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在完成开庭审理之后,及时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可以邀请相关行业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随后教师针对本次模拟状况进行全方位总结,总结内容包括所有诉讼参与人在实体法以及诉讼法知识方面的掌握状况、案件审理过程中的表现,素质水平及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客观评价,教师不仅要对审理过程中的优势和正确做法表示肯定,同时还应该指明缺陷和不足之处,及时查漏补缺通过相互学习以及再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认识水平,同时促进他们实践能力的提升。
高校可以利用暑假或者寒假为学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打破常规束缚,进一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尤其是在暑假时可组织送法下基层活动,深入农村或街道为老百姓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可以进入基层法院、检察院以及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实习,不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高校应该联合当地法院、检察院、仲裁委员会以及公证处等相关机构联合建造教学实践基地,为培养更多法律专业人才提供平台,开辟出一条全新的人才创新道路,定期组织学生前往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学习、旁听,观摩开庭审理过程,不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4]。
高校可分多次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例如在每年3月5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在广场以向不合理行业内部规定宣战为主题开展签名活动,同时可以为广大群众提供相应法律咨询,可在每年3月15日组织学生在商场门口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普法宣传,让更多消费者明白如何采用合理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在社区或街道以《未成年保护法》《刑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为主题进行法律宣传,预防、避免未成年犯罪,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由于法科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均是由不同教师管理,为此第二课堂与理论教学的融合难度大大增加,无形中就对参与学生的范围产生一定局限,对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可将第二课堂归纳到法学教育授课计划和大纲当中,对课程设置及考核等各个方面进行统一规划,提升第二课堂活动的系统及整体性,进一步健全考核机制,确保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高度融合。
各大城市每年在固定时间都会举办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提升提供舞台,而高校为了配合竞赛开展也会组织相关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会经历选择题材、进行相关社会调查、收集资料以及创作等各项工作,而这一过程既对学生各项能力有着相应要求,同时还有助于其能力的提升,例如社会调查活动可以提升学生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在进行调查之前,有专业教师予以指导,为学生社会调研题目的选择指明方向,同时训练他们获得信息及调查技巧等,完成社会调查后以此为主题开展交流活动,分享经验和心得。
法科学生可以法学专业特点为基点,组织不同类型的法学社团,例如辩论、演讲以及法律文书写作协会等专业技能型社团,或者组建法律援助、咨询协会等服务型社团,也可以组建侦察爱好者协会、案例收集协会、社会勘验学会等创新技能型社团,无论学生参与哪一社团都会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学习,培养其技能,让更多学生拥有特长,展现个性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但是也应该注重社会活动的质量,由专业教师对社会活动进行全面指导。
通过第二课堂活动锻炼法科学生实践能力是一个非常烦冗的过程,并且为学生营造浓郁的学术环境也并非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依靠第一课堂机械灌输的同时,还需要将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多角度出发采取不同手段为学生设计多样化活动,增强法科学生的实践水平,并且通过实践不断优化和完善第二课堂,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