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写作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2022-03-16 14:22李艳茹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呼和浩特思政大学

李艳茹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大学写作,顾名思义是在高等院校开设的写作类课程。 这一课程或指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或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课,本文所指为后者。 当今互联网与自媒体繁荣发达,似乎全民写作的时代已然到来,学习写作没什么必要了。 事实当真如此吗? 2018 年6 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把写作视为一种基本能力》回答了这一问题。 文章概括了当前写作中存在的生搬硬套、不知所云的现象,提出“期待写作能回到清晰表达,回到忠实沟通,期待写作反过来倒逼阅读与思考,成为当代文化真正的建设力量。 ”[1]当然,写作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赖于一门课,但“对大学写作课拭目以待,是期待它能用好写作训练的杠杆,推动更全面的人才培养”。

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注重能力的提升,更不能忘了高校立身之本——立德树人。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 年12 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2018 年10 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使命再次明确,“课程思政” 得到全国高校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相关理论探索、建设实践层出不穷。 大学写作作为高校的通识教育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因此,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探索大学写作的课堂教学,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实践,使各门课程教学都面临新的挑战。 有学者说:“课程思政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组合与叠加,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形成好学、乐学的习惯。 ”[2]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讲授模式已满足不了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其实,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教学模式的探索一直在进行。 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比重越来越大,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多元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地在课堂中出现。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等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已基本上成为共识。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正是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网络数字化技术融合的产物。 由于贴近时代,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更加自然、深入,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综合来看,大学写作课程思政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无疑是合理的选择, 具体如何实践,试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探索。

一、坚定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任课教师应深入学习,并将其变成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将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更要有意、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最终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大学写作课程思政该如何实践,最早在国内尝试课程思政的上海学人概括:“(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 细化隐性思政, 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3]其中的显性思政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大学写作作为通识教育课属于“隐性思政”,其功能被定为“浸润”,也就是说“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牢铸理想信念”。

大学写作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教育。 借鉴2010 年集合多所部委属和市属高校开展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上海方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 在教学中将思政内涵聚焦在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四个维度上,多渠道、多角度引发学生思考,确定价值取向,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他们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因此这一时期的价值观教育不容小觑。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不但要精进学问,更要磨砺品行,从而实现教学上的寓德于课。

二、结合课程特色融入课程思政

如前所说, 课程与思政不是简单的叠加,要结合课程的特点将二者完美融合。 其实,与其它课程相比,大学写作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是非常具体的。 例如,在大学写作课程理论阐释中进行正面引导,如提出问题:

中国古人对为文之法的讨论很早就开始了,“文以明道”的思想在《荀子》中初露端倪,汉代的扬雄、唐代的韩愈都有类似的创作思想,北宋周敦颐明确提出“文以载道”,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主张“明道致用”。 该如何看待“文”与“道”的关系? 二者在当今时代有什么现实意义?大学写作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写。问题中所涉及到的“文”与“道”的关系是古代中国写作理论中的重要问题, 即便是到了今天,为文之法是否要经世致用也是写作者讨论较多的话题。 为了理解并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要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如扬雄、韩愈、周敦颐、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生平和思想,再如其他学者对文道关系的理解和阐释。 在课上,教师鼓励学生经过思考后阐发自己的观点, 再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在不同的时代,文人眼中“道”的涵义不尽相同,但实质上是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道是思维、观念、现实,从而引导学生以反映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进行创作。

案例教学法是写作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以往的传统教学多半从案例的选材、 结构等出发,很少进行拓展。 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把知识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精心挑选经典写作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发掘案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领会人文精神,把对人本身的关怀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 加强案例教学,拓展分析案例教学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不失为一种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举例来说,在学习文学写作时,为了探讨如何使写作中的回忆更感人,教师选取了几个融铸家国情怀、 又感人至深的回忆视频引导学生观看、思考。 如感动中国2012 年年度人物高秉涵的采访节目,他在节目中畅谈思念母亲,抱着母亲的衣物入睡的情节;他分享台湾的菏泽老乡思念家乡, 将家乡的泥土放入杯中细细品味的情景。电影《长津湖》于2021 年9 月30 日上映引发热议。 教师适时展示志愿军老战士叶春荣讲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冰雪长津湖的视频。 他泪眼婆娑地回忆冰雕连牺牲的战士们匍匐在雪地中的状貌:眉毛、胡须、帽沿下结出条条冰枝;手中的枪,均成战斗待发状态;眼神发光,面对敌方……学生在课前或者是课上观看了这些充溢着真挚情感和人文精神的案例后,经过讨论、总结,再去学习教材中提出的“寻找动情点”的写作方法,即“深入细致地还原“动情点”的细节部分,通过细节的逐渐铺展来推动情感逐步升温,达到“细微处见真情”的表达效果”。[4]如此一来,案例教学就将课程思政与写作方法的学习真正融为一体,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三、结合学校和地区特色融入课程思政

融入教学的课程思政有家国情怀这样的一般特点,也因其它因素有相应的个性特点,不同地区和不同特色的学校势必带来更加多元化的课程思政。 比如,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历史文化名城或红色传统地区的学校课程思政的侧重点就应各有不同,以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大学为例。 由于这是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大学,课程思政要注意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培育学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时,呼和浩特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如昭君墓、大召寺、美岱召,还流传着为蒙汉民族团结做出巨大贡献的三娘子的故事。 此外,呼和浩特是开国上将乌兰夫的故乡,是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所在地,红色文化亦很耀眼。

正因为呼和浩特是这样有特点的城市,所以教师可以布置以“呼和浩特”为题的主题式写作训练。 目的是在写作中引导学生探寻民族融合的历史,感悟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同时回顾革命历史,感受城市的发展脉搏;最后,在城市的历史、现实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在作业中探讨的问题有:呼和浩特红色旅游的宣传与开发,“蒙派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内蒙古地区京剧文化的传播繁荣过程,红食白食与面食共舞——呼和浩特的饮食文化,近代呼和浩特的茶道驼运,呼和浩特“西口”文化的留存,呼和浩特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大召寺为例,呼和浩特青城驿站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呼和浩特历史建筑的特点和保护,呼和浩特污染状况与治理,呼和浩特共享经济的前景与问题等等。 这样的课程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让学生认识了中华民族及其革命的历史,也培育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从而很好地完成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四、结合课程特点建立个性化的翻转课堂

混合式教学其实是与翻转课堂和混合式学习联系在一起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曾说:“翻转课堂就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式,它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革命。”他鼓励高校“充分应用线上‘金课’进行本地化改造”,“打造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的‘金课’”。[5]什么是翻转课堂? 何克抗教授较早地介绍了这种授课方式,并认为其有利于深层认知能力的发展。 他说:“翻转课堂是让‘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后回家做作业’的传统教学习惯与教学模式发生颠倒、翻转,变成‘课前在家里听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做作业(做实验)或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6]

翻转课堂的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肯定, 我国有超过8000 门的慕课也给线上教学资源的选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大学写作是基础性、公共性较强的通识课程,与之同名或相关的在线课程可选者众多,完全可以根据本校和本课程的特点优中选优,很好地完成浅层认知的知识传授过程。 在线下课堂,教师应将更大的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创作作品上,使学生通过教师评定和生生互评得到合理、有效的修改建议,从而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翻转课堂的建立需要运用在线教学平台,除了在平台上学习线上课, 教师也可上传文章、音频和视频等。 比如,前文所提到课程思政材料中的台湾老兵、抗美援朝老兵的回忆视频,因课时的关系不适合在线下课播放,教师就可以上传至线上平台供学生课前观看,以便课中讨论。 长此以往, 就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建立起课程素材库,或者专门的课程思政元素库。

除了能够累积素材,翻转课堂的建立事实上加强了教师和学生课上、课下的联系。 大学写作课要求学生勤写多练,教学平台提供的问答讨论版块和作业考试版块为此提供了便利。 教师在平台的讨论区设置每日一题, 论题范围涉及作家、文学、影视作品的评价、时事新闻的评论等等。 要求学生对论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根据讨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赋分。 这种方式既能锻炼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写作能力,也是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渠道。

首先, 文学作品的选择应体现课程思政元素。 如阅读并评价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尘埃落定》,有的学生感叹小说作者阿来的语言恰如颁奖词中所评价的“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 有的学生思考的是小说以傻子的视角看待世界的哲理意味。 教师总结指出:藏族作家阿来运用汉语精巧地构思了这样一部充满藏族风情和民族特色的小说,是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中华文化的突出例证。 这个角度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学中的巧妙体现。

另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事件也可以融入课程思政。对学生来说,抄袭是个敏感字眼。2020 年12 月,111 名编剧、作家联名签署公开信《抄袭剽窃者不应成为榜样》, 呼吁媒体封杀郭敬明、于正。 教师在翻转课堂每日一题的讨论中引入了这一话题,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 有的建议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惩治力度;有的认为抄袭剽窃者仍能频繁登陆综艺节目,说明资本盲目追逐热度而不顾道德, 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增强监管;也有同学出于对郭敬明、于正的喜爱,认为读者、观众的认可就是能力的肯定。 教师总结了本次讨论,也从两个方面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娱乐节目要遵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方向性引导;法律的尊严必须维护。 这样的讨论源于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有效地贯彻了课程思政价值观引领的要求。

翻转课堂是互联网技术和教育高度融合后产生的一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无限接近性,建立个性化的翻转课堂,引导学生时时学习、深度学习,助力培养卓越人才。

五、重视写作实践训练

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践,尤其是写作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只有在实践中学才能够掌握要领。 大学写作课要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素养,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为学生寻找写作实践的机会。 一是着意搜集,为学生推荐各类征文、征稿的活动或平台。 如2021 年1 月红网红辣椒评论栏目面向大学生推出“青椒计划”,每年1 月1 日至9 月30 日征集文字、漫画、视频类作品。其中文字类作品主要指的是新闻评论,正是大学写作课程中的时事评论。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布置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投稿。 除此以外,还不定期推荐《星星》《东方文学》《南方文学》《红岩》《美文》《湘江文艺》等文学刊物的征稿启事。 对于有意参与的学生,教师积极辅导,并对稿件提出修改意见,以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进而提高写作能力。二是将课程思政落实到写作实践当中,不定期地举办或者参加以爱国、爱党、爱家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作为高校通识教育必修课,同时开课的班级较多,因此课程可以面向全校征文,组织全部上课学生参加。 在构思、修改至完成征文的过程中,学生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爱党、爱国、爱乡的精神熏陶, 也是成功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之一。 总的来说,对大学写作课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是呆板、匮乏的,在全面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重视实践才能使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兴趣浓起来。

吴岩司长曾说:“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学生从大学里受益的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是课程。 ”[7]的确,课程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 每一门课程都要力争成为具有创新性、挑战性的“金课”。 作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的大学写作,承担着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 在课程思政方面,大学写作则承担着浸润的隐性思政任务,致力于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铸牢理想信念。 在双重目标的指引下改革教学,才是大学写作打造“金课”的正确道路。

猜你喜欢
呼和浩特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呼和浩特之旅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工商企业管理的知识与操作实例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