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怡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前进幼儿园,江苏 昆山 215301)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无德不足以立人,教育应以德育为先,渗透在教育各方面和各个年龄段。学前教育是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奠基阶段,如基本的性格、行为习惯、情感道德都在这个阶段初具雏形并得到发展,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为其后续的良好发展做准备。德育作为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应在学前教育阶段得到重视,“立德树人”应从娃娃抓起。只有从幼儿园阶段重视开展德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念和积极情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幼儿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施加者是成人。而被施加教育的对象——幼儿,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被教育者,因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被施加德育的情况下,幼儿会在内在自主建构其品德。
因此,结合其他广泛研究,本文的德育界定为:在学前教育阶段,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适合的思想、习惯和情感等方面的培养,以此促进幼儿具备适应社会的良好品德的教育。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包括社会领域活动在内的五大领域,其中社会领域又分为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两大块内容。幼儿的学习内容虽然被划分为各个领域,且目前主要以集体教学活动的形式呈现,但领域之间是相互渗透而非割裂的,同一个领域中的内容也是通过不同方式引导幼儿学习的。因此,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是通过包括但不限于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等各种活动开展的以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在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社会活动又能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发展,即德育是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又是开展德育的“最佳途径”。
学前教育阶段实施德育要比其他阶段更注重方式方法,以实现德育的有效性。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德育内容需进行浅显化的处理,贴合幼儿的生活实际,方便幼儿理解和接受;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德育实施应更生动化、游戏化。
在实际实施德育时,由于对幼儿园内实施德育的特点把握不足或其他原因,实施可能存在一些误区或不足:一,提出过高要求,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和能力特点,对幼儿提出过高和过于严格的要求,当幼儿没有做到时,便“简单粗暴”地认为幼儿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甚至给幼儿贴上“没有道德”的标签;二,以说教为主,将道德感、是非观和行为习惯等内容教条化,用看似在讲道理实则空谈理论的方式直接向幼儿灌输道理,而不管幼儿是否能够真正理解;三,以强硬的手段实施德育并追求德育的效果,用简单的奖惩方式“训练”幼儿的行为习惯和意识、态度等。
在这三种有误区的做法下,德育可能没有帮助幼儿真正自我建构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当幼儿受的德育是非引导性、非理解性的,幼儿可能因听话、想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等原因,一时做出了受到肯定的良好行为,而不是自发的良好行为,不是因为幼儿出于自己的道德感或者根据自己的是非观做出的判断和选择。长此以往,幼儿可能会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成人想要的样子联系起来,或是变得死板,或是产生叛逆心理,这都不是德育应产生的结果。
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中有若干教育目标直接与德育相关,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罗列出的与相关的若干点子目标和教育建议,从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方式方法出发,给出了在社会领域活动中实施德育的建议。
以下是笔者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社会发展目标和教学实践中所获经验得出的四条有效实施办法。
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等,德育中培养的行为习惯更多是指向一些德性品行,这些包含在广义的行为习惯中。无论是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是品质,契机都存在于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每个行为中——入园时,幼儿应与门口执勤的保安叔叔、负责晨检的校医、班级里的教师和保育员以及同伴打招呼说“早上好”;离园时,要与教师、保育员、保安叔叔等说“再见”;游戏时,幼儿应友好、谦让,懂得共享、分享玩具;发生矛盾时不应用争抢和打闹的方式处理,应用讨论、商量、讲道理的方式,同时要学会整理好玩具,有整理归纳的好习惯;洗手时,在洗干净的基础上要学会节约用水,并知道不把水甩在地上、及时用自己的专用毛巾擦干,以免让地板变得湿滑造成别人摔跤;喝水时,懂得排队、不插队,倒完就到旁边去喝而不是挡在队伍前面喝;交流时,幼儿应学会轻声、礼貌地说话,遇到不同意见应学会换位思考,用协商、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如小班社会活动《宝宝有礼貌》,活动旨在培养幼儿养成礼貌的习惯,包括早晨入园、进班时说“早上好”;在需要帮忙的时候说带“请”字的话;被帮忙后说“谢谢”。如果是直接教授、引导幼儿说有礼貌的话,幼儿确实可以说出,但是“灌输”的内容幼儿很容易遗忘,或者因为不理解而缺乏表达有礼貌的话的欲望。教师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培养幼儿养成这样有礼貌的习惯。如请幼儿扮演站在门口迎接幼儿的教师、扮演为幼儿晨检的医生、扮演照顾幼儿的保育员,请幼儿用角色的语言进行交流。在角色扮演这样游戏化的方式中,幼儿会自觉调动以往经验,并很乐意模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行为是自主自发的。同时,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幼儿可以在亲身体验时中体会到被打招呼的快乐,感受到互动的乐趣。这样,孩子们说“早上好”“谢谢”等有礼貌的话和谦让、友好的行为习惯更易被幼儿内化吸收。
在角色游戏里,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爸爸、妈妈、工人、厨师、收银员、医生和演员等,正是在重现社会关系,这样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契机更是数不胜数。在此举一个幼儿在“超市”游戏时学会了友好、礼貌的例子。曾有两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玩“超市”游戏,一个扮演导购,一个扮演收银员。扮演收银员的幼儿说话语气生硬,“客人”来了之后,有些不予理睬的样子,自顾自摆弄物品,客人要是将物品弄掉了,他就立刻指责对方。而扮演导购的幼儿热情友好,看到“客人”来了,马上就说:“欢迎光临,请问你要买什么呀?”接着帮客人挑选物品,在“妈妈”犹豫不决、不知道要买什么的时候,还耐心提供建议——“不如买茄子吧,有营养还好吃,宝宝肯定喜欢吃。”因此,扮演小客人的幼儿都喜欢和“导购”说话,付钱也都付给了“导购”而不是“收银员”。一旁的“收银员”被“冷落”许久,见此状,便“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态度,尝试热情、礼貌起来,很快又融入了欢乐的游戏中。
幼儿的正向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主要是指关心、尊重他人、友好待人、包容差异等情感态度。幼儿,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待人处事时会难以避免地以自己的情绪体验为中心、优先考虑。通过讲道理、引导其站在他人角度上思考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正向的道德情感,但是多了就避免不了说教成分过重的情况,同时幼儿可能不太理解这样做的原因,这样的积极态度并不一定每次都能给幼儿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作为激励,幼儿并不一定会这样做。因此,帮助幼儿丰富正向积极的情感态度需要借助巧妙的手段。教师们可以借助绘本,用让幼儿跳脱开现实生活、代入绘本故事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客观地“看待每个角色”“为每个角色说话”,从而获得绘本中传递出的美好道德情感。
如大班社会活动借助绘本《小老鼠和大老虎》进行情感教育。故事中,小老鼠和大老虎是一对好朋友,但身为朋友的他们在相处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大老虎因为很强大,在相处时常常对小老鼠不尊重、不公平、不友好。这些问题其实在幼儿相处的过程中也是会发生的,成人若直接介入,引导幼儿应当如何去做,并不一定能真正地帮助幼儿了解、体验、感悟这种行为的不当。在绘本中,小老鼠和大老虎的形态差异和能力差距使这两个有巨大差异的两个角色在相处时会出现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两个角色在各自立场上的心理活动。教师在引导幼儿阅读、讨论、分析故事情节的时候,幼儿会不自觉地代入两个角色,将自己的观点套用在角色上,又将角色的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实时或延时模仿、表达出来。无论是在阅读分析绘本的时候,还是在表达自己理解的过程中,幼儿都更容易自然而然地感受、体验不尊重与尊重、不友好与友好、不包容与包容的情感。在阅读绘本过程中,幼儿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友好和分享的重要性以及要尊重比自己弱小的人。
除了集体分析,阅读也能帮助幼儿理解不同的感情,当幼儿的阅读能力较强时,自己阅读或结伴阅读、小组阅读时,同样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笔者所教班的幼儿在吃完午饭后都喜欢阅读,这个习惯是从小班培养起来的,因此幼儿的画面阅读理解能力较强,无须教师次次介入解释或引导,幼儿会对绘本有自己的解读,只要读得认真,也能够从中汲取许多正向情感。
规则感和秩序感的建立关系到幼儿日后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性与融入性,若无规则感、秩序感,则道德感更易薄弱,因此,德育中的规则和秩序感的建立与培养十分重要。但要建立规则、维持秩序是一件“困难”的事,原因是,幼儿在行动时常常很“莽撞”。当他们要做一件事时,很难会兼顾做这件事情的要求。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几乎不会先考虑考虑应不应该做、怎么做、不这么做会怎么样。加之日常生活中,无序不一定会带来一些比较严重的后果,更无法让幼儿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情境建立幼儿的规则和秩序感,因游戏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幼儿喜爱,二是有规则。无论是怎样自由的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即游戏玩法,若没有遵守相应的规则,游戏本身就会出现一定的混乱。举个简单的例子,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中的“娃娃家”游戏,若幼儿没有遵守游戏中一家人的人数不超过4 个的规则,“娃娃家”的空间、同种材料是不足以支持5个及以上的幼儿进行游戏的。但当他们遵守规则时,便很少会出现拥挤、争抢的现象,游戏当事人——幼儿便能从中感受到规则、有序的重要性。
如在中班社会活动“交通标志”中,是通过创造出十字路口的情境,供幼儿扮演交警和司机进行游戏。当有司机没有遵守交通标志、遵守交警的指挥在路口“乱窜”时,其他司机前行的道路受到影响——无序的那名司机可能会撞到其他司机、可能会撞到十字路口上的红绿灯等各种设施。而一次无序会导致更多混乱,游戏中很快就会出现了更多无序的司机和愈发杂乱的十字路口。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以交警的角色身份介入,引导各位“司机”进行讨论,分析出现混乱导致无法游戏继续进行的原因,让幼儿自发地意识到问题是由无规则、无秩序导致。此时教师和幼儿重新布置场地,再以交警身份引导司机改正后重新出发,幼儿感受到遵守规则带来了能正常开展的游戏,会再一次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由此建立规则意识和秩序感。
是非观,即对事物、行为正确与否的判断和态度观,影响着人对自我行为和他人行为的判断,从而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对自我建立和提升道德感有重要的影响。用“自我对话”的方式指的是,教师在幼儿真实活动中用照片、录像等方式定格、截取某个场景或片段,在集体中再现,幼儿作为当事人重新以旁观者角度进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被还原情景中的幼儿能更客观地审视和评价自己的行为,旁观的幼儿在倾听、代入中共同树立是非对错的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会将对错的事件和对待这些事件的态度内化,在日后遇到相同和类似事件时表现出相应的态度。
例如,在大班社会活动“我是班级小主人”中,教师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事先收集幼儿日常活动中出现的“对”的行为——幼儿在打扫活动室、照顾自然角、自己分发碗筷和捡起掉在地上的蜡笔等,以及“错”的行为——破坏阅读区的图书、撞破游戏区角的规则牌和对地上的垃圾视而不见等,将这样有对比的情境在活动中再现至幼儿集体面前。教师以引导的方式帮助事件的主角幼儿分析和判断事件的对错,树立对待此类事件的态度,让幼儿自己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旁观幼儿同样可以将这样的经验和思考代入自己以树立自身的是非观念。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区——教师引导其他幼儿一起批评“犯错”的幼儿。因为幼儿都爱模仿,教师们需要注意,在引导幼儿分析“错误”事件时否定态度坚定但不应偏激,否则易使幼儿在日后对待相应事件时也出现偏激的对待行为。
社会领域中有很多活动都适用这一策略。此外,在游戏评价时也可以采用。游戏的评价多提倡幼儿进行自评,教师便可以及时用照片、视频记录下幼儿游戏时出现的典型事件,请幼儿自我评价游戏时可用以回顾,引发评价者、被评价者和其他观察者的思考。这样的“自我对话”法能让游戏评价更真实、准确、深入,并且更加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德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德育应从学前教育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中捕捉教育契机、挖掘教育价值,真正发挥德育的作用,为培养一个能适应和融入社会、拥有良好品德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