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例谈

2022-03-16 13:20:34王厚艳
读写算(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笔者思维数学

王厚艳

(莒县第四实验小学,山东 莒县 276500)

数学是思维的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环环相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智慧,用波澜起伏的提问提升课堂的精彩程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愿意主动地构建数学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合理的问题环节,避免低效提问的现象。

一、提问的设计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比较旺盛的,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是取得更好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因此,教师要设计出合理的、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让问题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期待。

(一)在学生的兴趣点上设计问题

对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来讲,兴趣是最甜美的糖果,会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中去。而数学知识也有着较强的抽象性,如果问题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耐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首先从兴趣的角度入手进行问题的设计。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节内容时,笔者使用了猜谜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问学生:“同学们,在我们学习知识之前,老师先用一个谜语考考你们,谜题是‘走进一间房,四面都是墙,问我边多长,我说一样长。’针对这个谜语,大家可以说出一个概念吗?”这样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用趣味性的方法向学生展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为之后的教学顺利展开打开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

学生的认知是存在规律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坚决避免“揠苗助长”的心态,正确认识到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因此,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问题的难度,让问题可以顺利地被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够在恰当的努力下完成问题。

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对于拼接法和转化法已经熟练于心。因此,在本次的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前面使用到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在圆面积的计算中还可以适用吗?”这个问题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之后,笔者再和学生一起试着对圆进行拼接以及转化,让学生思考和总结数学探究方法的迁移性,对数学思想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在疑难处提问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绝对不能忽视学生的错误,并且要用适当的问题引出学生的错误,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为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可能。

比如,在教学《3 的倍数的特征》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在前面刚刚学习了5 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到了5 的倍数在个位数字上一定是0 或者5。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一个数字是3 的倍数,那么你认为这个数字的尾数可能会是几?”受到前面学习经验的影响,很多学生想到了尾数一定会是3的倍数,所以很快有学生回答尾数一定是3、6 和9,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困惑,开始在纸上进行计算。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笔者再对学生进行了提问,让学生想一想按照得到的结论,16 是不是3 的倍数?29 是不是3 的倍数……从而引起学生的质疑,让学生认识到回答的不严谨,使学生重新思考问题,形成更加严谨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二、提问的时机

(一)在学生发生思维障碍时提问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是存在着较大的难度的,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遇到思维受阻的情况。因此,面对学生在重难点知识学习上的需求,教师可以提出辅助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层层递进问题的探索中更好地消化难点,点亮学生思维的灯塔。

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节内容时,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使用转化的方式计算圆的面积公式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即便在导学案的帮助下也难以形成具体的思路。因此,针对学生的疑惑,笔者首先问学生:“圆是一个曲线形的图形,那么我们可以将它转变成为已经学过的某种图形吗?”之后,笔者再使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圆形,并且使用工具将这个圆切割成了十六等份,通过简单操作进行拼接。接下来又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三十二等份,再次进行了拼接……在多次操作之后,笔者再向学生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吗?”通过直观地展示,学生很快发现将圆切割的份数越多,就可以形成一个更加接近长方形的图形。之后,笔者接着向学生提问:“在每一次切割并且拼接之后,形成的新图形和原来的圆形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让学生找到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二)在学生思维模糊时提问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思维模糊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客观需求,通过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开阻塞,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效率,让学生顺利地走出学习的迷宫。

比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学生一开始学习了倍数的概念,后来又学习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笔者发现由于学生的认知有限,出现了学生对概念认识不清的情况。因此,笔者决定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弄清楚概念。首先,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通过找特殊情况的方式,很快发现问题的结论是否定的,因为2 就是一个偶数,但是不是合数。接着,笔者接着提问:“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吗?”通过对比提问,可以用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标准区分概念,进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在学生缺乏思维深度时提问

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十分基础的,教育的重点反而不在知识,而是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了学生思维停滞不前的情况,会给学生未来的深入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实际情况,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恰当地给予学生指引,让学生进行逐步地探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良好学习品格,发展学生优质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产生、意义》这一节内容时,因为学生在前面已经简单学习了分数的概念,因此,在本次的教学中,笔者以复习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张图像,并且对学生说道:“快看,孙猴子正在和猪八戒一起分月饼吃,孙猴子说自己要吃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猪八戒一听,觉得自己肯定要比孙猴子吃得多,所以说道:‘那我要吃这块月饼的四分之一!’那么你们说,猪八戒的想法是正确的吗?”这个问题既具有趣味性,也具有启发性,学生很快想起了学过的知识,发现猪八戒吃得会比孙悟空吃得少。在学生得到了正确的结论之后,笔者接着问学生:“那么通过这个小故事,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呢?”有学生说道:“分母上的数字越大,它代表着的数字反而会越小。”针对学生的这种回答,笔者并没有直接纠正学生,而是接着进行追问,让学生想一想:“分母上的数字代表什么意思?”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是因为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的数字才会越来越小。如此,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对学生产生“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教育效果。

三、提问的对象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师也都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关注学生在能力、兴趣、思维等多个方面上的需求。对此,在小学数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以下的要求:

(一)准确了解学生心理

作为一名教师的意识必须走在学生的前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在设计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心,对学生展开细致地观察,从而在学生需要时提出适合的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笔者将学生分成了三种类型。首先是知无不言型,也就是乐于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其次是“自暴自弃”型的学生,这类学生对于参与课堂提问秉持着消极的态度。最后是学不得法类型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愿意回答问题,但是回答的质量却并不理想。

在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划分之后,笔者再制定合理的提问方式,力求做到因材施教。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孩子们的情感都是外放的,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于学生的语言或者表情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课堂提问的目标,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适当地调整,让学生树立起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从而让课堂核心问题的解决变得水到渠成。其次,教师要选择有效的提问心理策略。正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一步构建出知识一样,好的问题设计也是逐渐呈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可以基于课堂问题呈现这一原则选择提问的学生,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对数学思维水平较浅的学生进行提问,从而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收获被肯定的感受。对于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可以向数学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提问,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而让问题发挥出更好的效力。

(二)关注学生需要

得到学生认可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身为教师,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从而让课堂问题的提出变得更加自然,解决学生自身产生的困惑。

首先,教师要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过去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对于课堂提问,学生总是会产生抗拒的心理,很大原因是学生害怕回答错误问题而受到教师的责备。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关心和爱护,绝对不能将错误的情感倾诉在学生身上,导致学生因为害怕而远离课堂。

其次,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从学生的原动力上下功夫,从而使学生愿意为了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

四、提问的理答

有问题自然就会有答案,在教师选择了恰当的时机对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学生回答了问题之后,教师还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回答的情况,提高学生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的成就感。在理答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安排。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做出的答案,教师要给予同等公平的对待,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结论,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知识。

(一)增加等待时间

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绝不是在无意义地浪费课堂时间,相反,教师根据课堂预设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适当延长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能够得到大大的提高。

课堂上的时间是宝贵的,也因为如此,很多教师会忽视给学生机会的重要性,为了节省课堂上的时间,也有可能是认为学生无法给出令人满意回答,所以直接取消了学生的回答资格,或者通过降低问题难度得到看似理想的效果,这就导致失去了很多值得学生探究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对解决问题也会产生消极的态度。因此,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到给予学生充足回答问题时间的重要性,给予学生勇敢回答问题的底气。

(二)适时开展评价

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因此,在设置课堂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的回应和评价,让学生收获教师的认可,从而为下一次更加优秀的表现做好准备。为了真正地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从心底里认同激励教育的重要性,给学生真实、真挚的反馈,而不是用一盆凉水浇灌学生的热情。

作为小学数学问题的评价,可以使用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使用语言、表情、动作等多种方式,还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等丰富学生的情感收获。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时,学生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喜欢用高效率的方法,有的学生却更加习惯于使用看起来比较笨的方法去解决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但是不论学生提出的方法是怎样的,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肯定,让学生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适当展开追问

有时学生回答的情况经常抓不到关键点,出现了数学理论知识上的混淆。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必须给予学生纠正,让学生在正确的思路上分析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展开追问,达到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产生、意义》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分数的意义理解存在着困惑,没有形成“整体”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将四根香蕉分成四份,说出其中的一份可以用什么数字代表,学生很快地说出了“四分之一”的答案。笔者接着问道:“这不是一根香蕉吗?为什么会用四分之一表示呢?”通过追问和质疑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分数是建立在“一个整体”的基础之上的,从而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增强问题的有效性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在问题的探究中收获知识学习的成就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对问题的价值产生正确理解,深入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真正地以学生为蓝本设计课堂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催化剂,让学生带着灵活多元的思维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猜你喜欢
笔者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性能相差达32%
微型计算机(2009年3期)2009-01-22 02:24:22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