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洪霞(山东省胶州市实验小学 266300)
在“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的当下,依托特色课程实现减负增效,成为学校的新选择。设计高品质特色课程既是对“双减”政策的呼应,也是提高办学质量、发展现代教育的需求,有利于彰显办学特色,促进减负提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础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根基,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学校在建设高品质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国家基础课程,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秉承办学理念,探究推动“学-讲-评-练-评”一体化课堂新样态,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深度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双减”背景下,高品质课程建设应纠正“厚此薄彼”的课程观,立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摒除以智育为主的课程观,真正使“五育”并举得到落实。此外,也要革新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学校高品质课程建设离不开特色课程的打造,学校应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限制,从革新办学理念出发,确立特色发展目标,打破学科界限,拓展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立足国际视野,让学校的特色课程更加多元化、丰富化和个性化。“双减”政策并非片面地对学生的学习负担“一刀切”,而是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探索增效方法,增加课外活动、体育运动、艺术小组等活动内容,是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在革新办学理念、优化育人目标的引领下,积极打造特色课程,因校制宜地通过自主或合作方式,探索构建有独特性、影响力的课程体系,从而有效延伸、拓展和融合基础课程。
“双减”政策的落实,要求学校加强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学校管理制度等,并由学校管理层狠抓制度落实,学校领导应在学生上课期间巡视教学楼和学校内外,每周确保有两名中层领导留宿学生宿舍,监督管理学生的就寝情况、突发事件和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学生在学校期间从上课到食宿等环节均有人负责管理,做到时间和空间上无空档管理。
另外,学校应提高作业效能,指导学科教师更科学、高效地设计作业,制定作业公示制度。学校应要求各科教师把作业写在公示栏中,由年级组长负责对各班作业量进行检查和统筹。学校还应实行差异化作业设计,要求各科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作业。长效精细化管理制度有助于学生在学校更快乐成长和学习,确保学习和食宿环境的安全,为“双减”提质保驾护航。
素质教育是学校育人的根本目标,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学校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建设更高效、民主、和谐的课堂是学校打造特色课堂的重要方向。学校应以课案为载体开发新型教学模式,“课堂导学问题探究”是一种以导学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实施中,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问题,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或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索问题答案,最终掌握知识点,完成知识习得。这一教学模式的实现,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合理编写课案,包括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三案并用,引导学生探究并习得知识。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和交流,教师从旁点拨释疑,引导学生探索和归纳。三是要进行当堂训练,通过反思领悟,使课堂学习得到巩固落实。课改后的课堂通过目标、教学、学法、作业和辅导分层,让学习变成了生命个体成长的求知之旅。
聚焦“未来教育”特色,以STEAM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细分领域,以教育信息化为支撑,创新课程改革实践,构建科学、艺术、数学、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主题校本课程。开展主题探究、跨学科学习、情境教学等学习形式,师生、家长代表全员参与,学校将课堂搬到户外,实现多元化的教学体验和实践,从而打破学科壁垒,拓宽学习视野,丰富文化底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感知快乐,收获成长,成就美好的未来。此外,也应在教学中加强科学、社会、环境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学科学习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间的互相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搭建多种学习和活动平台,针对有美术、音乐、播音主持、围棋、摄影、书法等兴趣特长的学生开办特长班,班内基础设施先进完备,并组织开发校园社团活动,给特长班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校园舞台,最大限度地展示学生的个性。例如,可在社团活动期间开放相关功能教室,为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提供便利。班级也可以自主组织社团活动,并确保留在教室里的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充分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实现“双减”提质软着陆。
学校可开展以传承中华经典文化为特色的阅读活动,在每周阅读日,组织各班级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的机会,让中华经典文化浸润学生心间。地方教育资源是学校育人的重要依托,学校还可以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文化遗产或展览,让学生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了解国家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双减”政策落地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全面实行“5+2”课后服务模式,课后服务对不少学校来说是新生事物,要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更是新的挑战。学校是课后服务实施的主渠道,应挖掘自身潜力,依靠自身优势,有效提高课后服务的可操作性。例如,在学校领导的引领下,各科教师结合当天的教学情况及时查漏补缺,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制订不同的辅导计划。在每个学期初,教务处教师组织全校教师,开展教学质量分析工作,要求教师通过分析总结上学期教学质量,制订本学期教学计划,结合班级学生不同学习水平,针对性制定改善措施,做到一生一策,确定名单后开展重点辅导工作等,力图不断优化课后服务质量,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课后课业服务以“双减”政策为起点,合理设计学生家庭作业,作业应做到精准分层指导,提高课后课业辅导的针对性。好的、有效的作业设计需要体现教学知识点的基础性、拓展性。针对参加课后课业辅导的学生,应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作业层级,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锻炼自我。例如,可以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期末成绩将其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作业分级设计:针对优等生,应布置以挑战性为主的作业;针对中等生,应布置以巩固和理解相结合为主的作业;针对特困生,应布置以基础知识和补偿性知识相结合为主的作业,从而提高作业布置质量。
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教育不是为了“批量”培养学生,而是要让不同的人都获得适合他的发展。为了增强学校课后服务吸引力,学校应积极探索更多拓展学习空间,使不同性格、特长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例如,在体育方面,按照新课改要求,在教授基础健康知识的同时,增加专项运动技能教学。又如,在文艺教育方面,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划分艺术小组,让不同的学生都有能力培养自己的爱好,在快乐中增强审美情趣。总而言之,学校要通过特色课程设计,确保课后拓展兴趣班得到有效开发,逐步形成精品课后服务项目,从而提高课后服务对学生的吸引力。
课后服务实施前,学校应提供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案,以适当的方式,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将课后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学校还需要不断丰富对课后服务质量评价的手段,确保学生课后服务能力目标的有效达成。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课后服务比赛和成果展示,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使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状态。学校还可以针对每次活动做好宣传报道工作,从学校、班级、学生角度开展宣传,积极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况,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和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今后阶段的“双减”工作重构中,可以继续完善以下几方面:进行课堂重构,建立课堂优化先行组,由组长带领教师研课、磨课,在对基础知识重组优化的同时,进行拓展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课程重构,推进学生核心素质教育与“双减”政策的要求相结合,要求教师合理统筹安排课程内容和课时进度,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风格,在学科整合性学习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作业重构,加强作业统筹管理,实施分层作业,加强作业管理监督,形成作业设计单和特色化作业体系;优化课后服务,设计思维拓展、艺术鉴赏、文学赏析等特色课后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我。另外,精准化指导学科辅导,分层施教、培优补差;重构评价体系,学期期末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对本学期的特色课程和服务进行评价,查漏补缺,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和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双减”精神引领下,学校应广泛融合科技、艺术、德育、美育、劳动等教育活动,将综合主题课程转化为更系统、更科学、更注重实践性的知识体系。学校将借助新课改之东风,立足于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竭力挖掘各种教育资源,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打造学校自身特色强项,为学生的全面进步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