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琴(江苏省泰兴师范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大庆校区 225400)
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然而,现实课堂中的所有问题并不都是扎实有效的、具有牵引力的。提问时机不恰当、提问方式不丰富、提问主体不多元等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为此,学校数学备课组在优化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策略两方面进行了两年多的深入研究,总结了一些经验做法,在实施有效提问、构建高效课堂方面取得了可喜进步。
采取单一模式或路径的提问,针对单一对象或群体的提问,必定有着极大的使用局限,不可能做到“包打天下”。为此,教师提问必须考虑学生认知的规律和教学的流程,必须注意适用的课堂场景和问题的发生情境,必须统筹数学课程的逻辑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应用追问、连环问、综合问等提问方式。具体而言,教师可结合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即时的学情变化,科学设计并统筹实施总问与分问、追问与补问、单次问与连环问、专题问与综合问等多样的提问方式。同时,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的难度、课堂进展的节奏,区分后续环节的群体应答、分组应答、个体应答、点名应答、举手应答等不同情况,通盘思考前置环节中提问类型的匹配度和适用性。
比如,在苏教版数学四年级第八册《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自学题中设置“三角形、长方形、菱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三角形内角和只能是180°,不可能是其他度数,为什么”“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620°,求解这个图形有几条边”的连环问、组合问。一方面,引导学生采取图形的旋转、平移、划辅助线、延长线段等办法,推理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且只能为180°。另一方面,推导并应用了(n-2)×180°的计算公式,促进了学生对于数学公式和定理的内化和吸收。
课堂提问绝不是教师的特有权利,也应是学生的正当权利。正如陶行知先生在“六大解放”之“解放小孩子的嘴”中强调,“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等文科侧重于直观的感悟,数学等理科侧重于理性的思辨,更需要学生的大胆提问、踊跃提问。无论是对混合运算法则的理解,还是对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变换的规律把握;无论是对柱状与条状统计图的分析,还是对不同球体反弹高度研究的综合实践,都需要学生主体提问的积极融入。想要保障学生提问的正当权利,必须着力建设民主的数学课堂、平等的师生关系,为解放学生的小嘴,促进学生的提问,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现实支撑。比如,在苏教版数学五年级第10册《简易方程》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增加“我来提问”的教学环节,充分信任、充分放手,使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提出、交流并探讨“方程的字母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方程中左右两边的数量关系如何”“未知数与等式在方程中有着怎样的地位”“等式的左右两边,加上或减去同样数值,仍然相等吗”“等式与方程是一个概念,可以画等号吗”等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干预和打断学生提问,并将有价值的问题及时呈现到课件中或记录到黑板上,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
奥苏贝尔在认知同化理论中强调,教师必须注意到语言与非语言手段在师生互动和知识传播中的桥梁作用,更要注意到学生在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中的心理状态,继而实现新知识、新经验对于旧知识、旧经验的同化和发展。心理状态是积极还是消极,情感投入是饱满还是干瘪,必定会影响学生提问的质量和效率。想要维护和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心理,教师至少应做到两点:一是增强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优化问题情境、教室环境的创设,注重数学知识背景、具体应用场景的关联,制造新旧知识之间的认知冲突,避免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枯燥、机械的感觉;二是增强课堂语言与评价反馈的激励性,提倡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课堂语言,采取既看结果也看进步、多肯定优点又点出缺点的赏识性评价,继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挑战提问的欲望,维护好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勇于数学提问的积极性。比如,教师注意更多使用“面对本节课的课题,你有哪些新的疑问”“看看这一种简便解法,你还有哪些新的疑问”“知道这一种数学定理之后,你想到了哪些新的疑问”等移交提问“话语权”的触发性语言,将学生的提问权利落到实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原生态、原创性的问题,不要轻易地、随意地给予恰当与否、质量高低的判断;对于学生从之前问题、他人问题而触发的派生性、拓展性的新问题,更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启发学生进行多元思想、投入深度学习,以求建立民主的提问文化和良好的提问环境,最终维护好学生提问的积极心理和愉悦情感。
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帮助学生做到敢问、好问、会问,是衡量和评价教师教学本领和课堂效率的重要指标。有效提问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启发教学理论,倡导教师练习“产婆术”,要教会学生预习、提问、思考、审题等诸多学习的方法。其中,针对有唯一答案、思考层次浅的内容,可以提出封闭性的问题;针对解题方式多元、计算方式多样的内容,可以提出选择性的问题;针对课程指向明确、牵涉面广的内容,可以提出聚焦性的问题;针对需要进行比较概括、具有挑战难度的内容,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同时,提醒和引导学生注意所提问题要有针对性、梯次性、连续性和启发性,以求更好地发挥问题的驱动学习和引领方向的作用。比如,在苏教版数学六年级第12册《扇形统计图》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联系其他类型的统计图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扇形统计图,与之前已经学习过的折线和条形统计图,区别在哪里?彼此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为什么有时人们会选择扇形图,有时又会选择柱状统计图,各自有什么用途?”“扇形统计图非得是圆形吗?对于部分量和总数量关系的表达,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统计图进行统计吗?”
调动学生的充分参与、突破遇到的数学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判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但是,上述三点绝不是全部指标,更不是终极指标。如果提问能够引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启发教师调整新的教学策略,即使原有问题暂时没有得到解决,对于之前提问的判断依然是有效的。学校数学备课组对于课堂提问有效策略的研究实践虽然具有一定的样本意义,但是依然具有无限的探索空间,有待一线数学教师继续深入研究和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