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永(江西省新余市水西镇逸夫小学 33800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国内教育界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氛围也越来越浓厚,研讨领域也不断拓宽。各种教学改革的尝试、经验与成效正不断涌现,关于如何教学生学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与尝试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如思维导图教学、问题化教学、生活化教学等。其中,思维导图教学作为一种可视化、形象化的新型教学方式,将其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结合,一方面可以将单调的课堂教学信息、文字信息转化为色彩丰富、相互串联的图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调动学生进行“左脑+右脑”的全脑思考与思维发展,有利于激发课堂学习兴趣,促进有效学习的产生;另一方面,在思维导图构图与应用的过程中,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分析、想象、概括、归纳等多种思维活动,且有助于更加立体化、形象化地呈现语文知识体系,从而刺激学生的大脑细胞,加大对知识的渴求,为优化课堂教学与实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提供有效的实现途径与方法。
思维导图(Mind Map)也被称为心智图、脑图或思维地图,是由英国教育学者东尼·博赞在20世纪60年代创造出来的一种思维工具与学习方式。其最初设计的原理是根据全脑学习的理论,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人体左脑的字词记忆与右脑的图形感知全面结合,以更好地促进人体思维的训练与发展。
总体而言,思维导图教学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发散性。思维导图能充分展现大脑的发散性思维过程,如以树状图的构图为例,树状图的分支伴随着思维过程以及对文章主题中心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延伸,从而形成以主题为中心的发散性结果,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更好地厘清文章的脉络。二是直观性。思维导图通过图形、文字、连线等方式可以直观展现知识的层次结果,可以使整个学习思维过程重点明确、主题明确。三是逻辑性。思维导图的图形简洁明晰,富有逻辑性,直观、形象地表现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性,便于学生的学习与记忆。
新课导入的好坏,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导入语文新课时,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使导入内容具有目标性、针对性,还应重视各单元知识点的关联与递进效果。通过思维导图导入语文新课内容时,结合其直观性、逻辑性以及图文并茂的特点,不仅能有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使学习焦点专注于新课教学活动当中,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而且通过思维导图有利于唤醒旧知,引入新知识点,使知识间的关联性更强,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新课内容导入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的影片资料。然后,结合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分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影片中出现的景物写出来,越多越好。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各种景物的特点与关联性,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构建思维导图。总体而言,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导入新课内容时,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后续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梳理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结构。思维导图不仅可以系统地反映出文章中主题、理论、主要任务与事件,而且能使知识点更富有层次性,更方便学生理解与掌握,便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通常而言,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章结构的梳理,通常可采用思维导图的流程图和枝状图。
一是利用流程图进行文章结构的竖向梳理。流程图主要是用来表示思考或工作的次序,它是由方格和箭头组成的,每一格表示一个步骤。第一格就表示第一步,箭头则表示方向,第二格就表示第二步,以此类推。流程图能帮助学生梳理要点,确定学习的步骤,做到条理清晰、思路明确。
以《半截蜡烛》的教学为例,该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主要人物是伯诺德夫人一家,讲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情报,和德国军官斗智斗勇的故事,剧情曲折、扣人心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斗智斗勇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流程图梳理文章结构。首先让学生概括出文章的关键词语,其次确定它们之间的先后关系,最后用箭头进行连接。这样,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就直观地展现出来,详见如图1所示。
图1 《半截蜡烛》流程思维导图
二是利用枝状图进行文章结构的横向梳理。枝状图长得像树枝一样,它由主题引发各级分支,进行深入思考,构成一张枝状的思维导图。枝状图既可以帮助学生温习课文,打开创作思路,也有助于学生制订计划、摘录笔记、开展合作学习等。
以《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为例,该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整篇文章的内容比较繁复。为更好地梳理文章结构与知识点,在教学中可积极引导学生绘制枝状图,让学生逐步厘清文章的脉络,层层递进地了解叙写的具体内容,从而对小兴安岭的美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更加清晰、具体地呈现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并使教学目标更加细化。学生也可以通过不同颜色、字体、图形快速地识别出整个教学活动所围绕的重难点问题。而在各种思维导图的构图与应用过程中,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分类、想象、发散、归纳等多种思维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的提炼,构建枝状图、流程图、气泡图、树状图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维导图,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可利用气泡图明确重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气泡图有一个中心主题,然后用线段发散出很多气泡,每条线段是一个维度,每个气泡是一个创意,都和中心点有关联。气泡图是培养学生归纳、描述事物特征能力的利器,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文章思路,提高概括能力,还可以发散思维,进行丰富的想象。例如,在小学语文六年级的习作要求“请你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中,为了使学生有东西可写,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在确定主题之后,尽可能多地联想到和主题有关的一切事物,并选择最合乎主题的关键词写下来。
可利用树状图明确重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能力。树状图是学会分类思考的最佳方法,它就像一棵树一样可以分门别类地把事物有条不紊地列出来。借助树状图可以对事物进行分类,对信息进行整理、分组,还能总结中心意思,抓住细节。例如,在《老人与海鸥》的教学中,可通过引导绘制树状图,明晰教学重难点并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能力。借助树状图,能够使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清细枝末节。
思维导图也是一种有效的复习策略。学生要掌握小学语文学习中庞杂的知识点,需要一种高效且能囊括大量信息的学习工具,而思维导图能支持信息进行更加丰富和更深层次的整合。例如,思维导图可以通过直线、箭头或其他标志等元素,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信息的重要部分,以减轻学生的搜索负担。在结束某个单元学习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可以将所学内容制作成思维导图。首先,可以对要掌握的内容有整体的印象和把握,把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地归类整理,了解各知识点的上下位关系,将相关知识点以层级分明的分支形式链接到中心主题,对所学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以外显化的形式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其次,可以检查学生的内部认知结构是否稳固,发现是否有遗漏的知识、错误的认知等问题,起到自我监督的作用。最后,还可以加入个人的理解和看法,实现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转化,以帮助学生摆脱机械的、无意义的学习,转向有意义的、建构性的学习。
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由四篇文章组成——《白鹅》《白公鹅》《猫》《母鸡》。这四篇课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每篇课文中动物性格不一,作家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各有特点。在本单元课文学习后,可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总结,如借助桥型思维图对四篇课文做整理与对比,清楚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通过桥型思维导图的对比,可以清晰地发现四篇课文内容之间的特点与关系,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厘清思维,整理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主要从课程导入、文章结构梳理、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内容复习总结入手,探讨了核心素养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总体而言,思维导图教学作为一种可视化、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将其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结合,不仅可以将单调的课堂教学信息、文字信息转化为色彩丰富、相互串联的图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全脑思考与思维发展,有利于激发课堂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分析、想象、概括、归纳等多种思维活动,有助于更加立体化、形象化地呈现语文知识体系,从而为实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提供有效的实现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