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雪梅
(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江苏 宿豫 223800)
素质教育理念督促学校教育体系改革升级,逐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是当代教育的归宿,更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健全的人格和高超的能力,势必会为学生进入社会,全面发展大有裨益。在小学美术教育阶段,老师除了为学生宣讲美术知识点以外,还要关注学生审美能力、欣赏能力养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学习动力,拓宽学生发展道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传统的美术课程教学,学生几乎处于被动地位,接受老师灌输的绘画技巧和美术理论,缺乏对美术的感性认知。因传统教学措施不适于小学生年龄段学习特点,老师为保障教学质量,需调整教学手段,为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学习新体验。
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此时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校教育工作要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突出强调学生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审美能力是学生未来步入社会要求具备的能力之一,可为全面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奠定坚实基础。再者,当前我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不能盲目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全方位培养。美学教育的关键,便是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以符合大众审美的姿态评价客观事物。
老师在教育阶段利用突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核心价值,以实际教学活动为切入点,基于教学平台,帮助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形成全面且系统的认知。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的美学,更要在教学阶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养成学生思维能力。所以,美术教育工作养成学生审美能力,也是在为学生其他学科学习奠定基础。
审美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这其中便包含发现世界美好与丑陋的能力,可对世界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小学生正处于良好世界观和人格品行养成的关键时期,在形成科学世界观期间,养成学生审美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不同人的审美能力各有不同,但是促进个人审美能力提升可以使小学生在明白是非黑白的前提下,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提升小学生审美能力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在教学教育阶段强化推进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美术老师组织实施教学是基于学校教育规划,且养成学生审美能力要以整体性为基本原则,老师平衡关系后需综合美术知识和生活常识,寓教于乐,将生活化场景引入美术课堂,才可事半功倍。但目前大多数美术教师上课过多注重理论知识讲解,与生活贴合度不高,甚至部分讲解内容抽象而造成学生理解出现偏差,降低美术课堂活力,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由于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进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便如同空中楼阁。美术理论知识赘述和冗长的课程讲述,对原本精力旺盛且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无异于枷锁束缚其行,想象力再次被限制,也会平白增添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厌恶,难以实现教学预期效果。
目前,部分美术老师对养成学生审美能力的认识不充分,这也是导致审美教育良性发展被限制的重要原因。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要求老师要始终将学生的综合发展摆放在首要位置,并且突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但是,目前很多老师在教学阶段仍旧延续传统的教育模式,且当前教育领域和社会领域,对美术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使得老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审美能力培养在美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美术老师教育工作,基本是通过反复练习或讲解绘画技巧,帮助学生完成美术作品创作,而非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审美和观察,实现绘画作品创作。这种教学方法严重造成学生审美能力缺失,学生美术作品缺乏生气与美感,个性化特征同样不够明显。
在小学美术教学阶段,老师要将关于“美”的知识传输给学生,通过美学观念的传播,让学生心中种下关于“美”的种子,形成美学的理念和思想,并逐渐形成一种标准和观念。美术老师在讲解美术作品时,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美术作品的美学要素,如长短、大小、色彩和线条等质感要素和空间感要素,让学生对“美”有初步认识,并且深入理解“美”的概念。老师在教学阶段可重构教学架构,优化教学环节,使得学生理解美学的表现形式,养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再者,老师可与学生共同欣赏一些名品佳作,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和更加全面的角度对艺术作品存在的美感深入探析,对美的概念和价值进行体会,养成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
美术的实质是视觉艺术,美术老师在教学初期阶段可以先着手于视觉方面,讲解美术作品的艺术原理,以学生年龄特点为出发点,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和出发点审视教学措施可行性。鼓励学生深入大自然环境,观察自然中的美,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美术老师在教学阶段,可直接选择应用相应的教学模型和教学器材,使用示范作品帮助学生对周围的美好事物进行观察,逐步养成学生表现美和感知美的能力,增进学生审美能力。
在面具教学期间,老师可先让学生对面具进行观察,之后再说出面具是谁的表情,采取比赛的方式,促使学生参与积极性提升,让学生可自觉主动地融入到美术活动当中。在活动期间,老师可将京剧等戏剧面具的绘制艺术讲解给学生,同时以某个面具为依据,详细讲解面具绘制的手法和技巧,以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就包公的面具而言,黑色代表着包拯铁面无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可由此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保持学生有着高涨的学习情绪,提升美术教学效果。
点、线、面以及色彩是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通过各类要素之间的灵活性搭配与调整,可从画面上充分体现出韵律感和节奏感,这种感觉会随着人的视觉感受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欣赏体验,欣赏者对此形成的联想也存在很大差异。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在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的时候,会随着个人的想法不同和实际经验差异而有着不同的审美角度。学生在鉴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会逐步形成专属于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过鉴赏大量的优秀美术作品,可帮助学生体会美与丑的差别,形成审美感,使得个人理解美和感受美的能力提升,进而帮助学生增强个人审美境界。
优秀艺术作品在艺术层面有着较高的价值,可欣赏价值更是不容小觑,作品不仅传播美术知识,还是最佳的审美能力培养素材。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性地引导学生欣赏这些美术作品,在欣赏期间要从思想美、社会美、形象美、自然美等多个不同的角度欣赏,对艺术创作阶段的追求和情趣有所体会、有所感触,了解审美理想,通过对美的诠释和把控,刺激学生审美情趣,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另外,在美术教学阶段,老师可直接让学生对艺术作品整体形象予以把握和领悟,促使学生乐于审美,促进学生与艺术作品在心灵上有所共鸣,对美的东西真正有所感悟,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和审美鉴别能力。
比如,在欣赏古代著名画家吴昌硕的作品——《松》时,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吴昌硕的坎坷人生,突出其爱国之心和民族气节,以高洁的操守凝练于艺术之中。通过老师的表述,学生可逐渐明白在画中的题诗“笔端飒飒生清风,解衣盘礴吾画松。是时春暖冻初解,砚池墨水腾蛟龙。”在诗句中可体会到画家绘制《松》时的思想情感,表达出画家蓬勃之气,松树取顶天立地稳定之姿态,枝干盘虬,大气磅礴,将画家的浩然之气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学生在欣赏这幅画作的时候,不仅可以体验到中国画的艺术成就,还可以体会到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民族品格,在艺术作品鉴赏阶段,可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学生学习最佳平台,对小学生而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充满着无限的诱惑力,其五彩纷呈,可为学生美术知识学习和审美能力养成提供有价值的素材。美术本身便是来自生活,对平民的生活以艺术形式进行表达。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人文社会、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奇石田畴、飞禽走兽等,都具有独特的美感。美术老师在美术教学阶段,可引导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中的事物尽情地享受,发现美、欣赏美、歌颂美,为实现美术教学质量有效性提升浇筑坚实的基础。当学生置身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下,老师要适当性地进行引导,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带来的视觉冲击,震撼学生心灵的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以“美好的下午”作为主题,学生可以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将自己喜欢的部分画下来,有的学生会画阳光,有的学生会画草坪,为体现出下午的美好,有的同学会在草坪上画一只小狗在玩耍等,这种场景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美好的。有的学生会画与爸爸妈妈一起在家看电视、聊天,这种生活化场景也是很美好的。每位同学都对美好有着自己的理解,这是在学生能力养成阶段十分重要的。虽然大家对美好的理解存在不同,但是实质却是相同的,都体现出学生非常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心态,这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养成的基础要素。老师还可以创建多种美术活动形式,使得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期间深入体会创作的成就和美学的魅力,升华学生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期间,老师可注重使用比较学习法,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美术作品的美感和质感,将最好的东西保留,养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美术老师在课程教学期间,要经常性地组织小组合作活动,例如将学生划分成为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优秀艺术作品和画作展开评价活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悟,通过分享自己的感想搭建起小组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平台,在平台内,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其中,老师要对学生点评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寻找出学生评价中的优点,鼓励同学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和评价,相互促进,相互学习。
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再由小组推选出小组内最好的美术作品由全班同学进行欣赏评价。学生由于个性化差异,其创作的作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对比性,学生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可以让学生对艺术作品形成深刻理解,真正意义上明白美术作品哪些地方是好的、哪些地方亟待修改、如何进行修改才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比较薄弱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习过程中难以集中注意力,且随着学习情绪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也随之变动。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稳定学习行为和学习情绪,甚至可保证以更加高昂的学习热情和高效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质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若一味地对课本理论进行讲解,难免会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此时老师可将课堂教学素材予以丰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比如在欣赏一幅图画或者一个花瓶时,老师可以换一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点,让学生不断观察,激发学生审美情趣。老师还可搜集一些有趣的素材,比如让学生从画中寻找出有多少个小动物,或者表达对作品的看法,在欣赏作品当中感受艺术的奇妙之处,从而刺激学生的探究心理。比如在学习画花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校园中寻找自己感觉最美丽的花朵,按照真实的情况将花朵进行绘制。通过颜色搭配,将艺术美感体现出来。学生在画画的时候,需要对花朵进行仔细研究,从花的大小、花的形状、花的颜色进行综合表达。
总而言之,养成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老师要积极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本文以审美能力养成的问题和措施两个角度,探究在当前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并且从六个角度探究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措施,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受到熏陶,提升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