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柱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吴玉柱
(单县龙王庙镇初级中学,山东单县274300)
近年来,伴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教学课堂的主体也逐渐朝着“以学生为主”的方向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初中阶段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用来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中,运用“问题导学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回归主体地位,还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基于此,笔者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入手,全面分析了对问题导学法的优势及其应用,希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应用分析
问题导学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问题”上面,要想突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引路人,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理清思路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还有部分教师只重视自身是否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限制了他们思维拓展能力,还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导学法的优势,将其与课堂实际相结合,不断激发学生们的自主能动性和参与能力,帮助他们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问题导学法倡导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很显然,其核心特征就是自主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引导作用,同时也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从而实现自主思考,发挥自主能动性。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出现不同的效果。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对班级内学生充分了解,因材施教,在确保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点之后对他们进行分组,并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这一模式,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提出问题及解决的方案,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同时,通过讨论和交流,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经过实践,笔者发现,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应用问题导学法除了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外,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够自主学习的氛围,根据教学任务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打破他们之前的思维模式,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突出创造性,锻炼他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要想教学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不断创新课堂模式,用新的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主动探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一题一方案、一题一对策”的方式完成教学,才能确保课堂的质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消化课程的知识点。问题的导入是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是创新教学方式的重要体现。通过应用问题导学法,能够不断转变传统的课堂形态,使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索。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问题导向计划,进而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设性思维,主动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书本中找出答案。另外,设计问题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能脱离教学和生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
现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结合新课标的要求,“问题导学法”已成为开展创新教学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主要依托教师利用大量课堂时间讲述知识点,没有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将“问题导学法”融入课堂之中充分发挥“学生为主、教师辅导”的优势,极大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升他们主观能动性。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整个课堂都会围绕不同的问题进行,学生或者学生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有效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团结协作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众所周知,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是抽象、复杂且深奥的,通过学习数学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为学习其他学科做铺垫。因此,相关学者也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达到提高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上学生的地位,让他们从“被动听”,到“主动学”,营造了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内容围绕问题展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利用小组间合作的方式分析并解决问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及数学核心素养。
在这里提到的“量”分别指质量和数量。在运用问题导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掌控好问题的质量。因为,只有高质量的问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主动积极思考,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并找到提升自身能力的突破口。如果教师在这一环节很随意地用没有营养的问题引导学生,只会让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出现厌学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掌控好问题的质量,避免出现没有价值的问题,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把握好问题的质量是问题导学法的前提,同时也要把握好问题的数量。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及设计问题数量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的实际内容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教师提出问题过多的现象,很容易让学生有一种“贪多嚼不烂”的感觉,非但不利于他们的综合发展,反而会让他们有一种巨大的压力,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厌恶感。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曾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并积极践行这一主张,这一思想几乎贯穿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全过程,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引。时至今日,我国开展的教育工作依旧离不开这一思想。将问题导学法应用到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仅仅提出问题就可以,因为学生都是单一的个体,他们拥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生活方式、学习习惯和接受能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教师不以这些因素为前提,贸然提出问题的话,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适得其反,因小失大。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其基本能力有一个全面判断,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把握好问题的质量和数量,适当地表扬和激励,才能确保提出的相关问题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例如,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应当考虑学生成绩以及接受能力的差异,针对成绩中上游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度,让他们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进而让他们看到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针对那些成绩中下游的学生,就需要设置比较浅显的问题,让他们轻松回答出正确答案。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从而引导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相关知识。
中学教学课堂运用“问题导学法”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技巧,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则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首先要求教师整体把握课堂内容,结合教学目标梳理重点和难点;其次,多跟学生交流,充分了解他们在心理层面上的需求,找到他们的兴趣点,然后将其与课堂内容相结合,从而发现问题;再者,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营造灵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加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从而打造以学生问题为导向的创新型课堂架构。
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剖析本小节的教学重点、难点,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点相结合,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展示问题。如,问题1:某商场销售一批运动服,平均每天销售30套,每套的利润为50元,为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降价销售,如果每套运动服的价格下调20元,则平均每天可多卖5套,若商场平均每天要赚2100元,问运动服需要降价多少元?问题2:要在一块长为40m,宽为30m的长方形土地上修建两条宽度相同的小路,其余部分作为耕地使用,假设耕地的面积是760m2,请问小路的宽度是多少?这类问题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分析讨论并作出解答。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地制宜,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把握学生的数学认识水平,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将“问题导学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有探究下去的动力。所以教育专家认为,开展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圆的有关性质”教学为例。本小节的一个关键点是如何强化学生对圆的认知和理解,熟练掌握并运用点与圆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播放图片并让学生发挥想象找出身边的“圆”。比如,有的学生会指出月饼、太阳、车轮等,然后通过圆规画一个圆,从而引出圆的定义和在生活中的作用。随后,给学生设置系列问题,让他们分小组合作练习,让他们对圆心、直径、半径、周长等知识点有进一步的了解。利用这一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不仅发挥了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让问题导学法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受到生活、学习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导致他们的性格会有所不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会有一定的差别。这也就导致了,在同一课堂上,部分学生喜欢提出问题,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不喜欢提出问题。长此以往,在同一班级中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也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偏科的现象,对于喜欢的科目,他们表现得十分积极,但是对于不喜欢的科目,他们则表现得十分消极。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回答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跟学习的重点偏离的时候,教师也要仔细聆听,切不可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之上及时纠正并进行指导,还要进行合理地评价。面对同一问题,当有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比较合理,且角度较新颖的时候,教师要在倾听的同时默默鼓励,并在解答完毕后进行适当表扬,以此鼓励。综上所述,在中学数学课堂上运用问题导学法,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做出的解答,教师要抓住核心问题进行适当鼓励,并耐心做好评价,不仅能让学生在自主课堂上树立了自信,也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问题导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最明显的特点是学生可以获得巩固知识点的机会和更多的自主空间。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要结合随堂提问和习题作业等形式检验和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考核的结果制订与之对应的辅导策略和长期教学计划,最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向辅导,从而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利用“问题导学”进行教学,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导学过程,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练习”的课堂教学体系。以问题导学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回答问题和找寻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更方便他们查漏补缺,弥补不足。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反思的习惯,还能为全面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打基础,进一步提高“问题导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实践证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很大的教学价值,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所以,初中数学教学阶段,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提高对问题教学的重视程度,采用形式多样的问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也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问题从生活中来,将答案应用到生活中去。教师还要分层次对学生做出的解答进行评价,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素养,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快乐成长。
[1] 胡清泉.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逻辑起点——浅谈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码设计,2017(09):225+244.
[2] 岳代稳.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与教学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16):118-119.
[3] 茹光华,沈铮.“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1(10):53-54.
[4] 齐雅萍.核心素养下“问题导学法”的有效实施[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4):18-19.
[5] 陈剑波.应用“问题导学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1):54-56.
[6] 郭晓宇,吴丽.“问题导学”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5):49-51.
[7] 李金萍.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导学法应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9(10):326-327.
G622
A
1002-7661(2022)12-00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