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路径: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研究

2022-03-16 08:11赵磊磊蒋馨培赵可云
关键词:竞争力人工智能校园

赵磊磊,蒋馨培,赵可云

(1.江南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2.曲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引 言

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学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方面综合实力的核心要素。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融入学校建设,进而助力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关注热点。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智能教育”这一概念,并指出要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应用。[1]同年10月,人工智能首次以明文的形式出现在十九大报告中,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已上升为我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国家战略。[2]2021年12月,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上提到,要树立以科技创新促进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理念,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3]近年来,随着教育发展诉求的不断变化,竞争元素也被引入到学校办学中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育活力。如何有效提升学校的教育竞争力,对于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化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对于学校教育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4],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面向人工智能时代,本研究尝试对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的技术逻辑与现实困境进行分析,以期为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提供清晰的路径。

一、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的新背景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制造业、医疗保健、供应链等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引发了教育领域众多学者对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的思考。当前人工智能发展主要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弱人工智能既包括像人类一样的思维模式(思考力、想象力、记忆力和理解力),又包括对复杂问题或情境的识别模式,它能够不断对环境做出适应并从已有经验中进行学习。以弱人工智能与大数据、5G等技术融合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时代已成为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的新背景,推动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智能化转型。智能感知系统、数据分析系统、智能评估系统等诸多智能产品逐步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借助相关技术工具,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更加快速、精准地把握教育主体的需求,并进行个性化的决策和指导。以往学校发展主要依靠“人类智慧”的基本逻辑已无法赋能学校教育竞争力深度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智能技术成为助力学校教育竞争力强势增长的关键所在。这种变化在短期内可能不够显著,但具有前瞻性与发展性眼光的管理者将抓住人工智能时代的红利,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资源与实践机会,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将迎来“机器智慧”与“人类智慧”的合体指导。

就学校教育竞争力中的“竞争”一词而言,它含有比较、追求胜利等意思,教育竞争力的强弱主要依赖于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教育竞争力的高低成为当前中小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注重点。学校教育竞争力的强弱既需要基于不同学校之间综合实力的对比,也需要基于学校内部各要素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目前学界对于“学校教育竞争力”的关注视角存在一定差异。吴晓怡等认为学校教育竞争力水平应该关注学校的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效率。[5]吴雪萍等认为应关注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知识创新能力与社会发展能力。[6]综合来看,有关学校教育竞争力的维度主要涉及教学、管理、师资、校园建设等方面,本研究从教学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师资竞争力、校园竞争力这四方面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的结构向度。

第一,教学竞争力。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学校的运行离不开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在学校课程教学场域,具有专业知识的学科教师属于主要的教学工作者,教学成效彰显着学校教育的综合实力。首先,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师生的教学交互活动可被放置于智能、无边界的教学环境中,知识建构将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包含的知识,而是根植于富有“创造力”“生长性”的技术情境。其次,智能教学系统通过构建高质量教学资源优化迭代机制,促进校本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落地生根,为各类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基础保障性供给、均衡普惠性供给与市场化个性供给相结合的多层次资源供给服务。[7]再者,智能技术融入于教学也带来了新型的教学形式,如深度学习、智慧教学、翻转课堂、精准教学等。综上,课程教学是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的关键抓手,教学竞争力也是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竞争力的核心成分,如何提升教学竞争力将对智慧教学质量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管理竞争力。传统校园管理是利用数据集,通过循因判断而作出相应的管理决策以优化学校现存问题。智能技术与大数据在校园生活各个方面的广泛运用促进了学校管理形态的智慧转型。首先,智能感知系统能够实时监控管理者、师生等人在校情况与行动轨迹,对可能出现的危险事件提前做出预警,切实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构建校园安全管理防范机制。其次,基于大数据的教育监测体系促使学校管理从“循因思维”走向“循证思维”。当管理者做出教育决策时,可利用来自师生等群体的多维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8],精准绘制学生学习的动态发展轨迹,为学校教学改革、环境优化等方面提供证据支持。

第三,师资竞争力。教师是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决定力量,教师个体是否具有较强的智能技术应用意识与操作水平,对于智能教育质量的提升而言尤为重要。智能时代对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既有助力又有挑战,一方面,智能研修平台、智能教学系统等技术产物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来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优化专业能力。同时,基于智能技术衍生而出的“智能机器人”“AI助手”等产品又可协助教师教学,为教师减负。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应尝试在智能教育意识、智能教育应用能力、智能教育评估能力等方面提升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满足智能时代教育发展对高素质师资队伍的要求。如何提升教师个体的智能教育素养,将成为未来学校师资竞争力的重要问题。

第四,校园竞争力。人工智能的出现与应用为传统数字校园或智慧校园的形态升级提供了新的手段与工具。与传统数字校园相比,智能校园能够及时提供服务,减少工作量,降低运营成本。[9]校园竞争力是学校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首先,在人工智能时代,可利用智能感知、大数据等技术自动监控校园设施与空间,同时对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状态进行情感计算与智能辨识,为校园中的教育用户与工作者提供优质服务资源。其次,借助智能技术,学校能否为师生等教育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教学与学习支持,能否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为师生提供图书资料、校园生活等方面的智能化定制服务,也是学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的技术逻辑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性技术,不仅推动着城市数字化转型,同时也为学校教育竞争力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人工智能运行的三大基石分别为算法、技术与大数据。[10](P.21)基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升级与转型的现实背景,立足前文关于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的内涵阐述,本研究尝试厘清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独有的技术逻辑。

(一)智能感知助力教学信息精准采集与监测

智能感知和识别技术包括信息收集、识别和分析等环节[11],通过对教育用户进行特征提取,再将提取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及时传输与快速分析,解读相关的教学信息。基于此,智能感知有助于助力教学信息精准采集与监测,进而帮助教师对学习者开展个性化指导,并实现基于证据的精准教学。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教师多通过主观经验判断进行学情分析,此种经验式分析结论很难精准捕捉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智能感知技术,可实现对学生特征的智能感知与及时反馈,并为教师绘制学习者的学习图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图像,基于教育用户的全时段监测开展智慧教学,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疑惑,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对教学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与优化。

(二)数据挖掘助推学校管理样态循证化转型

通俗来讲,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数据之中挖掘出数据蕴含的潜在规律、提炼出具有价值的知识的过程[12],其有助于推动学校管理样态循证化转型。其一,传统学校管理中所用到的教育数据多是非线性的,而借助数据挖掘技术重新组织教育数据,可将非线性的数据线性化,极大提高了管理的及时性与高效性。其二,基于数据挖掘,学校管理者可以精准定位校园管理中的漏洞,有效提高校园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其三,借力数据挖掘技术,揭示教育用户行为趋向。建立教育用户行为模型,通过此类模型揭示出其数值背后的潜在信息,继而帮助管理者理解教育用户的行为表现,提前预测其行为取向并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三)机器学习促进教师教学设计与指导素养提升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部分,其可通过对外界数据收集分类进行自主学习,充当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并为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指导素养提升提供有效支持。首先,基于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分析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速度和学习方法,定位学习者个人的学习倾向与学习风格,为教师教学设计的精准改进提供信息支持,并为学生提供最适合其理解的课程资源。其次,机器学习系统可以通过自动化对话帮助学生在几秒钟内找到最常见问题的答案,也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指导技能,协助教师处理部分琐碎的工作事务,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以便教师将更多有效时间用于教学指导。

(四)数智融合赋能校园智能空间多维度延展

数智融合(即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意味着传统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化升级,这体现了数据模块智能化发展的理念。首先,数智融合赋能校园建设的一个核心本质是在校园原有数据集合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等智能技术,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孤岛”,将管理层数据、教师数据、学生数据与学习数据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校园内部数据的互动流通,创设开放融通的校园环境。[13]其次,数智融合技术可将各类云学习资源有效统整,不仅使学习者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自由度得到有效拓展,也有助于推动家校互联互通。家长可及时掌握孩子在校的状态,减少教育焦虑,也可以在学校智能教学平台或学校后勤网络平台上进行问题反馈,与学校工作人员取得直接沟通,提升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

三、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的价值目标

结合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的结构向度与技术逻辑,本研究立足教学、管理、师资、空间等四个层面,进一步阐述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的价值目标。

(一)教学层面:搭构“形式多样、场景智能”的教学样态

人工智能时代教学竞争力发展应关注学科教学的育人功效提升,如何借助智能技术有效转变传统教学形式,呈现形式多样化、场景智能化的教学方式,决定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人工智能为教学形式转变、教学资源配置提供设计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搭构“形式多样、场景智能”的教学样态。首先,借力智能技术,在课程教学场域构建形式多样的智慧教学样态。虚拟教学、远程教学、精准教学、个性化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成为人工智能时代课程教学不可忽视的教学元素。如何借力人工智能实现教学形态的数字化转型,为教师教学实践及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也是学校教学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其次,立足情感智能技术构建沉浸式教学环境。情感计算、生物识别等智能技术为虚拟学习社区的高效构建提供了技术基础,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看到仿真画面并体会到多样化的感官刺激,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教学环境感知与学科知识建构。

(二)管理层面:构建“数据为基、情感为石”的管理模式

对于学校管理转型而言,人工智能具有促进作用[14],其可通过生物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实现对教育主体教学行为的语言、行为、表情数据的识别、分类、提取和分析。由于情感智能技术尚存较多技术难点,也很难替代人类情感层面的育人功效。从学校管理竞争力发展角度来看,有必要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特性,着力构建以数据为基础、以情感为基石的现代化学校管理模式。首先,学校管理者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数据按照具体指标进行明确计量、分类存档、科学分析、个性追踪,及时发现学校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关注教学风险问题的有效预警与动态管控。例如,通过学生个人的行程轨迹、健康码状态、每日体温数据监测学生个人的身体健康状态,更好地推动学校安全管理。其二,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虽然可以依靠许多智能统计工具对学校教育数据进行可视化评测,但仍应谨防智能技术越俎代庖。学校管理中存在难以被量化的教育数据,一些依赖情感交流的管理活动仍需由学校管理者参与。例如,尽管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结果发现问题学生与问题教师,但若其与问题学生、问题教师间的沟通缺乏情感共鸣与人文关怀,则很难有效改善学校管理文化。

(三)师资层面:树立“人机协同、技为人用”的教师发展思维

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为发挥其最大价值,应以互动合作的视角看待教师与技术的关系。有学者将人与技术的关系表达为:人—技术—世界,此时的技术主要是以人本身为出发点来对外界产生作用,技术与人本身是一个整体。[15]在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师资竞争力发展不应忽视技术的支持与辅助作用,有必要树立“人机协同、技为人用”的教师发展思维。首先,应明确教师和人工智能各自的独特优势。教师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高效处理、分类、反馈教育教学信息等特性,以机器性能替代机械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但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共情、关怀、社交等方面的能力优势。其次,应明晰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发展思维的基本向度,在日常智慧教学工作中,引导教师通过技术讲座、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并将重复的审阅工作、信息标记工作适当交给人工智能操作,节省自身工作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过程中。

(四)空间层面:呈现“智能渗透、伦理浸润”的校园生态

人工智能时代校园建设较为关注智能空间扩展,致力于通过智能技术的横向覆盖、纵深推进,拓宽智能技术覆盖范围的广度与深度,进而促进学校教学模式、学习渠道、管理及服务方式智能化转型。对于人工智能时代校园竞争力发展而言,校园设备智能升级、智能型校园生态建设应充分考量如何进行伦理规约,以促进智慧校园生态建设平稳推进。首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不同层级、不同系统的安全漏洞预警,及时管控校园潜在的风险,通过网络平台监测、反馈师生的各类生活需求,也可为教育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图书推荐与资源导引。其次,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其可能存在一定的伦理风险问题。在校园中使用智能技术时,需要在技术萌芽初期洞悉算法、数据、分析模式等技术的逻辑漏洞,并进行有效的风险监管防控,以便构建遵循伦理向度的智能校园生态。

四、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的现实困境

基于前文所述,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受到多重关系的影响,其在课程教学、学校管理、师资素养、教育空间等多个方面面临诸多现实障碍。

(一)技术屏障:智慧教学质量受困于智能技术表层应用

教与学是学校教育得以运转的基石,也是学校教育竞争力的核心关注点。有关统计表明,超过90%的中小学教师在入职前均未学习过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性知识。当前学校智慧教学中对智能技术的应用流于形式,许多教师仍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外在的工具手段进行使用,尚未脱离传统教学,使其流于形式。[16]首先,人工智能系统与平台为教师提供海量的网络素材资源、课件资源、数据资源和教学软件,降低了教师教学准备的难度,教师过多地采用智慧技术手段,所传授的知识形式必然缺乏个性化思维印记,导致教学内容趋同。[17]如此一来,即便拥有智能教室、智能支撑系统等教学基础设施,也可能会导致在学科教学中产生学生厌学、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进而影响智慧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一些一线教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磨炼,已经形成了一套成型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对于新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主观排斥。不仅部分学校可能未提供有效的智慧教学培训,而且部分教师在技术感知、技术理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思维滞后性,对于智慧教学的深层运转机理持有怀疑或忧虑态度,致使智能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不够深入。

(二)情感桎梏:智能化管理难以兼顾技术效能与人文关怀

作为技术产物,人工智能应用于学校管理虽具现实价值,但在实践应用中,智能管理模式却难以兼顾技术效能与人文关怀。[18]一方面,学校管理智能化会造成人情化管理的缺失。智能算法能够依据师生过往的行为数据预测师生未来的发展路径,从而帮助教育管理者调整与优化管理模式。例如,杭州十一中借助智能系统对学生行为表现(如阅读、举手、书写、起立、听讲、趴桌子等)、情绪表情(如高兴、伤心、愤怒、反感等)进行数字扫描,分析出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师教学水准。[19]但此类数据集合的可视化呈现无法探寻到深藏于客观数据背后的师生主观需求与情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仅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传达相应的信息,这是人工智能难以超越之处。如若过于关注管理的高效化,极有可能做出伤害师生感受的管理决策。另一方面,智能化学校管理过度强调管理过程的标准化,缺乏人文关怀。依托智能感知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学校管理者可面向教学全过程对师生的行为轨迹进行实时监测。例如,重庆二十九中借助智能评估系统观测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来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但是这种全过程的数据收集与监测也可能给师生带来精神焦虑与心理负担[20],导致师生被“数据”“分数”及“效率”捆绑,无法被量化的情感、品德、想象力等要素将有可能在管理决策过程中被边缘化。

(三)浅层认知: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发展仍受困于浅层技术感知

学校教育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是人力资源,增强人力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能够大幅度地增强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认为,虽然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仍然无法完全取代教师。[21]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教师如何利用好智能技术提升自身的个体素养成为了一个现实问题。目前,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发展仍停留于浅层技术感知层面,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本身,均缺乏对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发展的足够关注。一方面,教师对智能教育素养缺乏深度认知。有调查显示,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但较少关注信息技术在自我学习和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22],并未充分认识到智能技术在助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改变传统教学评价方式、为教师减负等方面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教师智能技术操作技能严重不足。多数教师仅掌握了一般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缺乏智能导学系统、智能评学系统等方面的智能技术操作知识,很难推动智能技术与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改进、学习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方面的整合。甚至部分教师认为智能技术工具难以理解或操作起来较为复杂,直接选择放弃使用。例如,北京地区基础教育学科教师中只有8.2%的人了解人工智能的大概原理和操作方法,多数教师对人工智能需求多样,然而应用困难。[23]如何推进具有人工智能教育素养的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仍任重道远。

(四)伦理威胁:智慧校园的智能升级轻视技术伦理规约

校园是人与人建立联结关系、人文情感浓厚的环境,如若过于夸大智能技术在校园建设中的作用,极易导致在智慧校园建设升级过程中忽视智能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风险,如信息泄露、网络攻击等。其一,隐私侵犯风险防范存在较大难度。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校园建设需涉及教育用户的各类信息数据,这些信息数据多数都和教育用户个人隐私紧密相关,如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信息。然而,目前不少学校在防范数据泄露、数据非法买卖等问题方面依然缺乏足够有效的举措与机制。其二,缺乏伦理风险问责机制。人工智能存在的技术伦理问题与规范可靠的问责机制和法律保障密切相关。[24]然而在防范技术伦理问题上,当前不少学校缺乏相应的问责机制与风险防控组织[25],不能纯粹依靠人工智能开发者与数据使用者进行相应的伦理反思,更应该用外部规约进行约束。如果在发生伦理问题时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或者补救机制,那么校园用户的数据隐私保护权益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五、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的基本路径

基于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的技术逻辑、价值目标与现实困境,本研究提出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兼顾技术效能与立德树人,重塑以人为本的智能教学生态

从育人本质来看,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关注技术效能的最大化激发与释放。面对智慧教学质量受困于智能技术外在应用这一现实困境,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应关注技术感知与扩散的内在化转型。若智慧教学依赖于简单且机械化的智能技术应用,则智慧教学内容与形式很难触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与培育。教学改进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兼顾技术效能与立德树人的前提下,明晰智能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情境的广度、深度与限度,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生态。首先,学校应关注并促进智慧教研团队建设,鼓励与引导学科组教师将智能技术知识、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进行系统衔接与生态化融合,最大化改进智能技术的应用策略与模式,立足学生学科需求与学习兴趣,促进知识传授与建构方式的智能化升级。其次,应基于智能挖掘技术,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构建。学生个体的发展涉及多个教学参照点,重塑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生态应注重挖掘个体发展的过程性诉求与表现,包括学生的情绪反应、情绪变化,以及作业完成程度等实体资料。管理者、教师等应注重人工智能挖掘技术,提升智慧教学过程的信息捕捉效率,运用系统观考察实体资料与教学过程的相关性,挖掘学生个体成长中的动态规律,提升教学质量。

(二)关注情感需求与文化嵌入,构建具有人文取向的数据治理体系

借力数据智能技术,基于对跨空间教育数据的收集分析,可为教育教学未来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方案。然而,“用数据说话”较为关注数据理性与科学性,对于情绪情感类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尚存在较多技术难点,并且数据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人文色彩缺失等问题。基于此,应当关注情感需求与文化嵌入,构建具有人文取向的数据治理体系。一方面,应理性提取数据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智能数据挖掘系统所收集到的教育教学数据信息中包含着个体的情感表达,需要数据使用者进行仔细甄别。对于情感性和启发性较强的事件,例如,贫困生政策、个体学习辅导、班级活动开展等事件,应着力于挖掘出学习者的情感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应坚守数据治理体系构建中的文化导向。例如,语文、政治、英语等偏向于语言理解的课程,仅使用智能助手对作业进行批阅,虽然可以看到详细的批改内容与修改意见,但是基于成绩分析的评价报告很难完整挖掘出学生对语言语法的深层理解程度。对偏向于复杂性、理解性、发散性的教育数据,不应仅追求智能数据的高效化与模块化,更应关注其中包含的文化因素,谨防违背教育教学的育人要求。

(三)落位技术领导与培训,构建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校本化发展机制

基于教育空间扩展、学校教育现代化转型等未来学校教育变革的现实诉求,教师更应积极转变自我认知,不断地学习吸收新型智能技术,从观念意识、操作水平、宏观架构上理解智能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中的意义,以便自如应对智能时代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基于此,应着力构建以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为本的校本发展机制。其一,关注技术领导组织构建,激活教师对于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的自觉性。组建以人工智能教育专家、先行实践者、教育学专家等为核心的学校技术领导团队,开展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发展转型的校本实践研究,厘清人工智能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点和切入点,编写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师用书等材料,健全学校网络资源。鼓励教师从教育理念着手完成智慧转型,引导教师能够对智能技术进行合理感知与正确反思,提高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与内在动力。其二,关注技术培训,有必要健全校本化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培训体系。应当积极开展多途径、多角度、多元化的校本培训,为教师开设智能技术实操课程等,带领教师观摩具有特色的智能化教学案例并引导教师在实际中进行模仿应用,增强教师在智能数据挖掘、智能资源共享、智能管理与评价、学生学习分析、学生学习行为预测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四)关注风险防范与问责,创设智能校园的伦理风险监管体系

尽管人工智能为校园建设与教学开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但如若忽视相应的伦理规约,将造成无法挽回的风险失控后果。伦理设计既包括保证公民正当权益实现的正式规则、程序与准则等制度安排,也包括为制度的正常运行所提供的道德辩护与伦理支援。[26]遵循环境规则与伦理规约,创设智能校园的伦理风险监管体系,对于优化智能校园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应健全智能校园伦理风险防范机制。学校与智能技术开发商合作时,应将隐私保护原则告知人工智能设计开发人员,将隐私防范原则编码进人工智能算法代码中,从源头割裂个人隐私泄露与相应伦理风险之间的联系,形成安全可靠的伦理风险预防制度。其次,完善智能校园伦理风险问责机制。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必要颁布智能校园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制度条文与问责规章,学校可尝试设立数据管理、信息搜集、通讯保密等方面的伦理风险监测制度,明确规定学校管理人员、师生在数据保护、信息共享等方面的职责、权利与义务,确保能够有效问责与解决智能教育伦理风险问题。

结 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竞争力如何发展成为未来教育的关注热点。整体而言,学校教育竞争力包含教学、管理、师资、校园等四个方面的竞争力。人工智能在课程教学、学校管理、师资建设、校园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这也是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作为技术产物,人工智能本身并非至善至美,其在学校教育发展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何利用智能技术助推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不应仅看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优势,也要看到人工智能的技术局限性。本研究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的技术逻辑、价值目标、现实困境和基本路径,对学校教育竞争力发展的体系建设具有方向引领功效。在未来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建设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值得更多学者关注和探索。

猜你喜欢
竞争力人工智能校园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数读人工智能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日本竞争力
下一幕,人工智能!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