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翻译场域中资本斗争下的译者行为

2022-03-16 08:08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委托方委托人场域

代 红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国际商贸与管理学院,重庆 401120)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核心,考察译者的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等动态行为,有助于了解译者行为的激发机制、策略规律等因素,并为翻译实践和翻译质量评估提供指导。

国外的译者行为研究偏重语言学视角的译者能力,体现出规约性。威尔斯(Wilss)[1]认为翻译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过程化、目的性活动,要求译者行为具有交际性。梅森(Mason)[2]从语言学角度探讨译者行为对语言行为规范的影响。巴拉德(Ballad)[3]重点考察译者行为的轨迹。国内的译者行为研究以周领顺的译者行为批评为主导,涵盖共时、历时角度的译者行为选择,群体、个体译者行为,文本类型视角的译者行为特征等多角度译者行为研究,体现出译者行为和译文质量关系的描写性、译者角色社会性,关注翻译活动中求真和务实的平衡,展现出多元、持续的发展势头。

商务翻译是典型的实用文献翻译,在职业化语言服务背景下,通常是项目化、委托性的,以满足委托人的需求为宗旨,体现出市场化导向。译者行为具有意向性、目标性和操作性。[4]译者行为意向包括本人意愿和他者意愿,商务翻译中基于他者意愿的译者行为比较普遍,体现出明显的目标引导性。当目的因素的巨大张力挑战译者职业伦理,意志体译者该如何操作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商务翻译是与商务活动有关的翻译,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行为受诸多要素影响,在社会语境中呈现出自主意向行为与权力制约下目标性操作的交织状态。本文拟借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分析商务翻译场域中资本分配及权力博弈,展现商务翻译译者的社会实践活动,揭示商务翻译译者行为本质。

一、布迪厄的资本论

在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场域(field)、资本(capital)和惯习(habitus)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它们相依相存、互相影响。场域是社会“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所形成的一个网络”[5]。场域不是固定的社会结构,也不是现成的社会关系,是贯穿于社会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形成的权力空间。场域由不同社会成员、社会团体组成,各构成要素在网中因占据不同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权利,行动者的社会地位由其所掌握的资本总量和在资本中的比例决定[6],“每个参与者都竭力追求经济资本和象征资本”[7],从而推动场域发展。布迪厄的场域概念是对地位的分析,对行动者占据位置的多维空间的阐述;处于场域研究中心位置的是资本的构成和资本的转换。

资本[8]是积累起来的劳动,包含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经济资本即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是由生产要素、经济财产、经济利益等组成的物质化资本。文化资本包括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分别表现为稳定的性格秉性、物化的文化财产和制度认可的资质。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的资源集合,是借助于所占有的社会关系网而把握的社会资源或财富。象征资本是以象征性符号积累起来的资本,如声誉、社会地位、领导力、认可度等,是隐蔽的、无形的经济资本形式。

资本是排他性资源,是社会活动的起点,在场域中并非平均分配,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资本分布,体现社会的资源和权力结构,起点的不平均决定了竞争活动的不平等。[9]资本是行动者参与社会实践的工具,资本类型和数量的多寡决定行动者在特定场域斗争中的位置。资本的不平等分布,是资本发挥特殊功能的基础。不同类型资本之间可以转换,转换过程是资本正当化和权力分配的过程,也是资本再分配的过程。

二、商务翻译场域的资本斗争

商务翻译是与商务活动有关的翻译,涉及两个或以上国家的企业,内容涵盖商业宣传、技术引进、招商引资、国际投资等各个领域,工作对象为广告、信函、合同、票据等商务文本。在职业化语言服务背景下,商务翻译是为特定客户提供的、针对既定接受者的职业行为和商务服务,通常以项目为单位,译者受客户委托提供语言服务。基于译者与客户的契约关系,译者有帮助客户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的义务。在经济与文化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社会行为体参与到翻译活动中,力图通过翻译实现自身的利益目标,翻译转变成为社会化的交易。[10]商务翻译行为体包括译者、赞助人、出版商、读者等。赞助人、出版商拥有源语文本,提出翻译需求,是委托方,读者是译文接受者或译品的实际使用者。读者不限于赞助人、出版商,也包含其他需要使用译语文本信息的项目相关成员。换言之,委托方的目标与读者的需求可能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在商务翻译委托实践中,委托人经常与读者分离,使得译者无法与实际使用者有效沟通。译者该如何处理这种潜在的不一致,从而既满足委托方,又满足使用者,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按照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商务翻译场域中的译者基于自己的资本占有决定场域中的关系和位置。由于资本具有生成性、转换性和获利性,译者作为行动者会以自身拥有的资本为社会实践工具,争取更多资本。翻译过程即是译者运用资本参与社会竞争的过程,竞争的目标是获取更多类型、更大数量的资本。

(一)商务翻译译者的资本占有

从资本的种类来讲,商务翻译译者拥有前述四类资本,就资本数量而言,占比最大的是文化资本。作为语言服务的提供者,译者通过学习,参加测评,获得合法化制度所确认的资格,如高等教育文凭、翻译资格证书等,即获得制度化文化资本,这是译者开展翻译工作的基础和核心。长期养成的个性化的秉性和才能构成其身体化的文化资本。书籍、字典等物化财产作为客观化的文化资本符号,成为译者的文化资本。基于自身努力生成的文化资本,加上译者拥有的有限的社会资本,译者得以从事翻译工作,将源语文本转化为目的语文本的过程,是语言服务过程,也是译者参与权力斗争,实现资本转换和积累的过程。

(二)商务翻译译者的资本转换和积累

商务翻译多是译者受客户委托完成特定的项目翻译任务。在商务翻译场域中,委托方占有大量的经济资源,成熟的关系网络和社会声誉,拥有充足的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以及制度确认的头衔、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资本决定行为者活动的可能性和机遇。因此,委托方享有翻译材料的所有权,向译者提出翻译委托行为,译者接受翻译委托后,双方形成语言服务合同关系。委托人占据译前行动话语权,就翻译目的、服务对象、成本预算、完成期限等事项作出交代。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实际执行者,拥有优势文化资本,享有翻译策略、文本走向的决定权。基于翻译场域中的资本占有而呈现的不同位置,委托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和委托方基于各自的资本占有和资本追求,合作又斗争的过程,是资本的转换和重新分配过程。

“翻译的话语权力背后隐现着各种权力话语,话语的霸权与颠覆无所不在”。[11]翻译标准设定、翻译审查是委托方资本占有决定的话语权的体现,译者必须反叛,才能获得话语权,进而获得资本。数字化时代的翻译经济重点关注翻译的数量、时间与成本三要素。译者会根据翻译的数量、委托人给与的时间以及可支付的成本三个要素综合确定翻译策略,完成文本转换,该过程即是译者充分展现文化资本的专业化、职业化过程。译者可以根据工作时间的长短,选择相应翻译方式,如摘译或缩译;根据委托人的成本预算,选择精细翻译或者粗略大意翻译;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译者需要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以使服务效益最大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基于翻译规范和自身惯习,凭借占有的文化资本和有限的象征性资本与委托方在翻译场域中博弈,将其文化资本转化成翻译场域中的话语权力,主导翻译过程,选择翻译策略,决定翻译成品的性质和状态。在此,译者的文化资本对抗委托人的经济资本,并在场域中扩大资本占有率,为译者在场域中争取到更有利的位置。委托人因经济资本获得的优势地位被弱化,权力受到压制,被迫将部分权力让渡给译者。译者按照服务合同要求完成翻译活动,获取经济报酬,自身文化资本转化成经济资本,译品在未来获得良好社会影响,会为自己带来经济资本和象征性资本,为将来的翻译活动积累文化资本。委托人则获得新的文化资本,即译本,并因其而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比如,招投标文件翻译帮助委托方成功中标,必然给委托人带来直接经济收益,中标过程的表现间接带给委托人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基于商务翻译委托人和译品使用者可能分离的情况,译品使用者在翻译场域中隐性存在,并对译者行为构成影响。译者会考虑译品使用者的认可度、社会影响,即自身的象征性资本。因此,译者作为社会人,在翻译过程中要多面兼顾,灵活选定策略,作出各方满意的产品,从而增加自身的文化资本和象征性资本,扩大自己的经济资本,稳固自身在翻译场域中的地位,获得更多资本,在权力斗争中居于更有利的位置。

三、商务翻译译者行为分析

翻译对源文本进行挪用、变形和迁移,对其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交际环境和目的。[12]文本得以变身依赖于译者行为。译者行为是社会视域下译者的语言性翻译行为和社会性翻译行为的总和,是译者在意向性引导下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操作。译者行为包含自主和规范的权衡。自主基于译者内在的逻辑判断和价值诉求,规范来自社会外在制约。

(一)惯习影响译者行为

惯习源于个人教育、生活经历,是持久、可转换的潜在行为系统,以感知、思维、行为图示等形式储存于人身上,是既往经验,与主体所处环境有密切关系,可以对未来的行为作出分析判断。在商务翻译场域中,译者希望通过资本竞争获得更高位置,而惯习成为竞争的条件。商务翻译译者运用自身文化资本开展翻译活动的起点即是惯习。文化资本包含长期养成的个性化的秉性和制度考核认定的才能,是翻译活动的基础。

惯习对商务翻译译者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译内,即对承载信息的文字符号进行处理,基于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差异而发生。商务翻译文本以语言为载体,承载商务信息和商业文化,因此,对于涉及文化冲突和读者忌讳的内容,译者会选择规避,省略原文相应内容,或调整翻译策略,以顺利实现商务沟通。比如,翻译中文企业宣传资料时,对于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译者会基于内外有别原则进行二次加工,去除相关内容,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对于企业宣传材料中的华丽辞藻、繁杂修辞、官话套话等语言特征,译者会换用译语的平实语言,运用客观具体的信息来重塑企业形象和推介产品,满足译语读者的信息需求,吸引潜在客户和消费者。

(二)资本斗争决定译者行为

资本占有决定主体的场域位置,在商务翻译场域中,译者处于资本劣势,委托方占有优势经济资本。商务翻译的本质在于追求经济利益,译者和委托方基于各自的资本占有而合作,在合作中展开较量。双方通过资本斗争改变权力结构和场域位置,最终实现双赢。基于商务翻译的委托性质,译者受命于委托人,必须屈从对方因资本优势获得的话语权力,为其服务,体现出务实性,即为了商务翻译文本的实际使用效果而对抗惯习支配下的行为选择。

翻译是再现原文意义的语言转换行为,求真是翻译的基本规范。周领顺[13]认为,求真是对意志体译者行为的动态描写,同时兼顾译文质量评价。商务翻译基于商务活动,文本类型多样,译文的目的在于社会应用。译者作为社会人和创造者,其行为要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因此,社会、使用者成为翻译追求的重心,商务翻译译者更讲究务实。译者会根据特定商务文本的预期使用场合、委托人目标和接受者的需求而对源文本进行调整、转换。译者行为成为意向性引导下的目标性操作,是社会视域下译者的语言性翻译行为和社会性翻译行为的结合。译者伦理包含合作共赢伦理、服务伦理和承诺伦理[14],作为译者的职业规范,指导译者的逻辑判断和价值诉求,约束译者的译内行为,译者在语言自律中求真,追求对原文的忠实。商务翻译的经济价值追求促使译者迎合读者需要和委托方目标,译者受到外在制约和规范,追求务实,即译本的实用和使用价值。概言之,商务翻译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重信息传播效果,要求翻译的文本可读性和社会经济效益。在商务翻译实践操作中,委托方占有强劲资本和强势场域位置,处于资本劣势和弱势位置的译者多受压制,为了实现委托人预定的目标,创造经济效益,翻译为市场所驱动,追求利益最大化,务实高于求真。因此,译者充满理性的有意识行为成为务实性选择,译者对原文求真通常让位于对译文的务实。

商务翻译效果包括译者、委托人、使用者等希望达到的效果,焦点是使用者需要和文本目的及功能。商务文本作为信息性文本,翻译的基本要求是求真,即忠实原文。但商务翻译文本类型多样,译本应用场景各异,委托人讲求效率和效益,在意译文在国际商务交往中的功能,显然倾向于符合目的语表达和译语商业文化的译文,继而向译者提出务实要求。因此,译者为迎合客户需要,无须求真而务实。实际上,鉴于语言、商业文化、译文生存空间差异,译者常有求真不能的无力感,此时,务实成为译者的必然选择。

商务翻译在经济社会中进行,是交际翻译,注重译文的交际对象,以译文读者和社会需求为中心。译文读者是影响翻译活动发生和译者抉择的翻译外围主体。译作价值和意义的实现主要由译文读者的认可程度决定。译文评价以阅读为基础,文本潜在的价值和意义在阅读之后才能激活。译作读者越多,译作价值越高,译者获得的客观化资本越多。因此,商务翻译译者会对与主体关联性不大的信息进行省略、浅化或弱化处理,以提高读者的信息获取率;会为读者省时省力而二度创作,改造原文。为了迎合目的语消费市场,为委托方带来更大经济效益,译者要根据翻译材料的文本类型、译文的使用者、使用场景、委托人的要求等综合考虑,在满足委托人基本要求、遵循行业规范的基础上,重点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和需求情况,做到真正的务实、求用。译者务实程度和方式,因委托文本和委托人目的而有差异。译者基于职业修养和职业伦理的一切努力是主动务实和被动务实的结合,两者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译者务实的根本目的是更好服务委托方、文本目的和读者使用。

通常,商务翻译译者的权利、义务受委托服务合同制约,译者务实行为的最终落脚点是服务社会。译者通过翻译活动迎合社会并接受社会检验的过程是译者的社会化过程[15]。译者的社会性在此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译者不应把自己当做委托人经济资本权力下的奴隶,而是应该充分享受自己的主体地位,运用自身的文化资本,取得翻译场域的话语权,以自身的专业修养和文化资本压制对方的经济权力,以职业译者的身份、职业译者的道德和业务素质确定文本翻译策略,为委托人和受众服务,同时增加自己的经济资本、象征性资本,在翻译场域中争得更多权力,为未来职业生涯积累更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象征资本,实现人生价值,更好服务社会。在实践逻辑、价值诉求和社会规范相互博弈的商务翻译实践中,译者的适切行为在于自主性与规范化有机结合,以规范内化于译者,调节译者自主性。

根据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场域是一个网络空间、权力空间和关系空间;资本是实践的产物,也是实践的工具,贯穿实践过程。翻译是译者在翻译场域中凭借自身的各种资本,与相关行为主体进行资本角逐的实践活动。商务翻译译者凭借自身拥有的资本在商务翻译场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运用优势文化资本与委托人的强劲经济资本博弈,争夺翻译场域中的话语权,并在职业化语言服务中获得对方让渡的经济资本,实现资本的转换和价值诉求。委托人也因权力受到压制、失去一定数量经济资本而获得新的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译者和委托人作为商务翻译活动的核心主体,通过翻译场域的资本较量,展现权力的斗争,最终完成交易,各自在场域的资本占有和位置关系产生变化,双方的原始资本得以转换,并获得新的资本,实现双赢。译者在商务翻译场域中面对的是多个要素参与的关系网,商务翻译的应用性和社会性促使译者以“求真”为基础,做“务实”的社会译者。具体说来,商务翻译译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务实”行为:(1)定位商务文本类型,明确商务传播目标。(2)明确客户诉求和受众目的。尤其委托方与译文终端用户不一致时,译者要把委托方和潜在客户的需求都加以考虑。(3)遵从服务伦理和商业伦理。商务翻译是语言服务,同时是商务活动,译者要坚守职业伦理。(4)协调文化差异。遵循“内外有别”原则,关注文本信息与译文读者,顺应消费国文化背景。在商务翻译实践中,译者按客户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实现翻译目的,其行为即视为合理,评判翻译以其是否达到翻译委托书规定的功能目标为标准。显然,译文质量和译者行为呈现描写关系,翻译活动的社会性决定了译者行为的社会性。

猜你喜欢
委托方委托人场域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找到那间格格不入的房间
委托人介入权的制度困局与破解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现代企业审计中委托方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红点视觉传达最佳设计奖
2017 红点设计奖·视觉传达设计
受托加工业务会计核算探析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