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实践依据

2022-03-16 07:12彭忠信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主导性思政课统一

彭忠信 彭 锴

思政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个原则既要求重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也要求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那么,我们如何将这个原则落到实处?首先需要弄清楚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实践依据。

一、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实践思想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对思政课提出了“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三性一力”实效要求、“八个相统一”创新要求,为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导。

(一)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要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能不重视思政课。因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有效发挥立德树人作用,应该运用自身理论优势,让学生明白道理,做一个明辨是非善恶的人,做一个有能力有品德的人。当然,思政课所要讲的道理很多,最基本的道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要准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思政课这个途径,联系实际学好理论。一是联系中国历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二是联系社会现实,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今时代结合;三是联系学生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成长成才结合。在此基础上,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扎根、为什么能指导实践、为什么能帮助学生成才。所以,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性很重要。当然,思政课要产生好的效果,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而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统一。

(二)思政课“三性一力”的实效要求

实效性是思政课的生命,无实效性的思政课就失去了价值。而要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以下简称为“三性一力”)。思政课的理论性强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去引导学生;思政课的思想性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启迪学生;思政课的亲和力就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及真挚感人的话语去吸引学生;思政课的针对性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正确的理论观点去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思想困惑。这些都要求教师以自身理论优势、良好师德素质以及有效教学方法发挥好主导性作用;同时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自觉接受思政课的理论和思想熏陶,自觉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成为有理想有德行的人。因此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也是落实“三性一力”实效要求的迫切需要。

(三)思政课“八个相统一”的创新要求

为实现思政课教学“三性一力”的良好效果,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其中“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八个相统一”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思政课教学实施及其效果,离不开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来实现。教师主导性是思政课开设的前提,离开了教师主导性,思政课就无法开设,也容易迷失思政课教学应坚持的正确方向;学生主体性是思政课能否“落地生根”的基础,没有学生的主体性,思政课教学就达不到实际效果。所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两者相统一是落实其他七个“相统一”的关键所在。当然,其他七个“相统一”也有助于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实现。因此,在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实践中,协调处理好“八个相统一”蕴含的内在关系,有助于我们打好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组合拳”。

二、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实践学理依据

关于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学理探讨,长期以来都认同教师主导性。因为教学本身就离不开教师主导,思政课作为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特殊课程更离不开教师主导,因此重视教师在思政课中的主导性作用,能达成一致意见。但在重视教师主导性的同时是否强化学生主体性,就出现了争论。因为思政课强化学生主体性,有人担心出现“失控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重要论述,为这个争论画上了句号,形成了共识。那么,如何将此共识转化为教学实践呢?我们还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方面进行学理分析。

(一)哲学“主体间性”论

在哲学中,“主体”界定为动作的发动者,“客体”界定为主体活动指向的对象。这种界定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有人根据这个界定推论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发动者即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指向的对象即客体,从而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使思政课成为教师单向的知识和思想灌输,这就有问题了。因为学生作为能动、有灵性的人,他们不是知识和思想的被动接收者。相反,他们对教师传输的知识和思想具有主体性选择作用。在此情况下,哲学智者们提出了“主体间性”,为我们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辩证思路,既肯定教师主体性,也肯定学生主体性,师生主体间性的共同指向便是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教学媒介等客体。当然,师生虽都具有主体性,但师生主体性的体现是有区别的。教师主体性体现在“教”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决定教育方向、性质及内容;学生主体性体现在“学”方面发挥主动性,自觉参与教学过程。为明确教师主体导向作用,我们于是将教师主体性称为主导性,但不否认学生主体性作用。这样,就为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实践提供了辩证的哲学依据。

(二)教育学“主导—主体”论

在近现代教育思想史上,师生在教育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和地位,出现过“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当然,这两种极端观点现不多见。目前在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主流观点是“主导—主体”论,它突破了“教师中心论”的狭隘思维,也避免了“学生中心论”的自发状态。在肯定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同时,也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以课程为对象的交流过程。不因重视教师主体性作用而否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不能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否定教师主体性作用。因为思政课作为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学生受到多种价值观影响,特别需要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正确导向。只是在发挥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参与。这为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实践提供了教育学依据。

(三)心理学“需求选择”论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由于人具有主体性及能动选择性,因此人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在环境影响的。人究竟是否接受外在环境影响,如何接受外在环境影响,人的主体性心理意识起着非常重要的选择作用。由此看来,学生能否接受教师主导的思政课影响,并在多大程度接受思政课影响,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选择起着重要作用。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段的心理需求,也直接影响受教育效果的差异。既然如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把学生主体的心理需求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今时代的青年学生,其主体性独立意识比较强,但独立意识是建立在社会规范基础之上的,不受社会规范约束的独立意识只可能把自己推向现实的对立面,从而成为独立意识健康发展的障碍。因此,思政课教师既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又要避免学生的任性行为,在激发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还要加强相应的心理引导,真正实现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三、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实践现实依据

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不仅提出了思政课建设的战略措施,也强调了思政课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各个学校的思政课教师也付出了大量劳动,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够令人满意的地方,其中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脱节的问题是制约和影响效果的重要原因,迫切需要我们做出相应改变。

(一)改变教师主导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主体需要脱节的问题

思政课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与学生主体需要的相融程度,其中关键又在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有较好的感受度。而较好的感受度,又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现实指导性。从思政课现有情况看,发现了以下几个突出问题:有的重理论灌输而轻学生践行,成为“空泛式”教学;有的不能与时俱进融入最新理论成果,成为“陈旧式”教学;有的缺乏现实操作性,成为“不接地气”的教学。总而言之,教师主导的理论与学生主体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脱节,从而失去了实际功效,发展到后来就成为流于形式的空谈,使学生主体陷入“思政课无用”的误区,对思政课产生了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这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方面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改变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主体参与脱节的问题

思政课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都需要发挥主体性作用。但事实上许多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没有激发出来,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直接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与部分教师只重视教学内容而忽视主导方法有关。有些思政课教师的学术水平比较高,科研也做得不错,教学态度认真,教学内容丰富,讲授逻辑性强。但主导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对学生主体性重视不够,使学生成为思政课的被动接收者,缺乏学习内在动力,导致教师在台上讲得认真而台下学生“无动于衷”,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况。这种方法简单的思政课教学,肯定难以走进学生内在的心灵世界,难以触动学生情感、难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就在所难免了,因此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

(三)改变教师主导的小课堂与学生主体接触的社会大课堂脱节的问题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些社会成员及学生家长对思政课存在偏见,认为专业课是主课,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这种社会偏见势必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度。二是有些教师主导的小课堂忽视了与社会现实大课堂的对接,使部分学生陷入“理论很丰满、现实却骨感”的困惑中,蔑视理论的崇高而屈从于现实的低俗和邪恶。三是有些教师主导的小课堂忽视了与社会网络大课堂的对接。网络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鲜活的教育信息资源,但网络也夹杂着各种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负面信息,尤其是西方一些敌对势力,乘机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对辨识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学生产生极为有害的影响,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然而,一些思政课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恰恰在这方面出现了思想上的忽视及行动上的弱化,应对能力不足,导致自己主导的思政小课堂与网络大课堂出现脱节,这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

(四)改变教师主导的考试结果与学生主体学习效果实际脱节的问题

近些年来,虽然在思政课考试改革中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但还有一些弊端。一是思政课考试内容上过分强化知识测试。即只要照搬教师所教的知识就能得高分,而学生思想素质测试失去了应有地位。二是思政课考试方式通常与其他专业课程一样采用教师主导的“千人一卷”模式,忽视了学生主体实际表现的过程测试。三是教师主导的思政课测试评价方案忽视了学生主体参与。测试评价方案是否达到了测试评价的应有目的,是否真实地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有没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四是教师主导的思政课测试结果的利用有限。思政课学习成绩本应作为学生入团入党、干部任用、评奖评优工作的重要依据(因为这些工作需要重点考察学生的政治思想表现)。但目前思政课成绩只是与其他专业课程一样,作为学完该课程的依据而已,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所期待的思想政治素质依据的作用,这也会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改变教师主导的思政课考试成绩与学生主体品德素质高低以及实际生活需要脱节的问题也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主导性思政课统一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统一数量再比较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地位